九連城遺址[河北]

九連城遺址[河北]
九連城遺址[河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連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西部的九連城鄉北3公里,曾是金代塞外三重鎮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遭受風沙侵蝕,面臨消失的困境。

歷史

沽源九連城遺址碑沽源九連城遺址

九連城建置於金初,天輔七年(1123年)降為昌縣,隸桓州;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置鹽廠,六品官駐此,世宗二十五年(1185年)升西京鹽司;明昌七年(1196年)以狗濼(九連城淖)復置,隸撫州。金時稱押恩尼要。據《金史·食貨志》載:“國初於西北招討司之燕子城、北羊城之間嘗置之,以易北方牧畜。”

《元史.順宗本紀》載:“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自山西出塞,連下大同、興和塞外諸城”,一舉攻克占上都“焚宮闕”。就九連城遺址看來,很可能毀於一場大火。

建築規模

古城呈方形,占地近70萬平方米。城牆基寬20多米,開東、南、西三座城門,門寬13米,有郭。城垣四周每面都有九個土包相連,土包高約五六米,形如碉堡,實為城台,把整個城堡包圍,九連城因此得名。城內南北各有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築遺址,城南有大片肆井和作坊遺址。

遺蹟

在九連城遺址內,各種灰瓦、白釉黑邊陶瓷遍地皆是。蘭花、蛋青、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樣的細瓷殘片,據考證都出自宋代定、鈞等名窯。在九連城出土的大量古幣中,“祥苻通寶”、“鹹平通寶”、“景德通寶”、天禧、天聖、景佑政和、皇佑、至和、喜佑、熙寧、崇寧、大觀等北宋錢居多,還有幾枚遼代的太平通寶。只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在代州(今山西省代縣)由工部郎中張大節、吏部員外郎麻圭監鑄的大定通寶,此錢背面有“酉”字。這裡還產鹽,金代專設西京鹽司。

保護

2006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遺址的圍牆是土質結構,只能用科技手段加以保護,就是在土質里摻一些化學物質,使土質更加堅硬,但是這項工程比較浩大,實施起來也比較困難,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只能在城牆內外設立一些保護設施。主要是種草種樹,恢復歷史原貌,防止人為以及自然災害的進一步的侵蝕,成立了業餘的保護隊伍,24小時對九連城遺址進行看護和保護。下一步工作是準備在城牆兩側安裝圍網,防止人為破壞,聘請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的有關專家針對壩上的特定氣候,九連城城牆的特定土質制定保護方案。
與此同時,準備依託現有遺址建成遺址公園,對其進行更加有效的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