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資何茯苓

九資何茯苓

九資河茯苓,中藥材品種,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湖北馳名特產。

簡介

因主產於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而命名。因其質量好,藥用價值高,東南亞許多國家把它當作高級飲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九資何茯苓
九資何茯苓

榮譽認證

九資何茯苓”聞名中外。據《湖北貿易志》記載:從1872年起,羅田縣鳩鶿(九資河古稱)茯苓就經漢口、廈門、廣州等商埠出口東南亞、日本及歐洲各國,被國外客商譽為中藥珍品。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被確定為出口免檢商品,1957年被定為全國茯苓外貿出口基地;1985年被國家醫藥管理局定為茯苓生產基地;1995年被國家中藥管理局定為全國茯苓重點生產基地。茯苓年種植規模250萬窖以上,鮮苓產量250萬千克左右,居全省領先地位。

產地環境

茯苓是一種名貴藥材,性味甘平,具有滲濕、健脾、安神等功效,對腎炎、水腫的療效極高,且有利尿功能。鄂東大別山區均有出產,尤以羅田九資何茯苓為最佳。中國主產區在湖北,湖北主產區在九資河,九資河位於大別山南坡,松林茂密,陽光充足,雨水調和,空氣淨化,種植茯苓非常適宜。有著“茯苓之鄉”美譽的九資河,位於大別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群山起伏,松林似海。松樹林帶是生產茯苓的必備條件,茯苓是寄生在松樹上的一種低等植物——真菌。九資河一帶,生產茯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多次到九資河採集。從清代中葉開始,九資河的茯苓就向南洋、東亞等地出口。 因其質量好,藥用價值高,東南亞許多國家把它當作高級飲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生產情況

據《羅田縣誌》記載,早在元代,羅田即有茯苓種植。1738年(清乾隆3年)湖北茯苓正式掛上(九資河)牌號向蒙古、日本及東南亞等地銷售。[6]相傳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多次到九資河採集。在清朝時期就是“茯苓之鄉”。[2]21世紀初,九資河鎮通過規範化制種、備料、選場、接種、採收和加工,提高了茯苓現代化生產水平,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加工的茯苓產品遠銷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為做強茯苓產業,該鎮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制定了《九資河茯苓產業發展規劃》。2004年,九資河茯苓順利通過了GAP認證,九資河鎮也成了中國茯苓GAP種植示範基地。以此為契機,該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總投資1800多萬元的湖北惠濤九資河藥業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以九資河村為中心,輻射周邊35個村的規範種植格局。全鎮6000多農戶種植茯苓,年產茯苓500多萬公斤,生產加工的茯苓產品有平片類、刨片類、方類等75個品種,戶均增收3000多元。[1]據2010年統計,以九資河為中心的北部山區茯苓種植面積已達到200萬窖,常年產量250萬公斤,直接為農民增收1500萬元。 為進一步發揮醫聖萬密齋和“茯苓之鄉”兩大品牌優勢,羅田縣從2010年開始建設萬密齋醫藥產業園,大力發展醫藥文化產業。2010年已有九州通醫藥集團、湖北萬密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在園區落戶。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九資河茯苓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9月3日起對九資河茯苓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公告2007年第129號)。
九資河茯苓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湖北省羅田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九資河茯苓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域範圍的函》(羅政函[2006]23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河鋪鎮、勝利鎮、白廟河鄉、平湖鄉、鳳山鎮、大河岸鎮等7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件。
海拔高度300米至1000米,土壤以林地麻骨土為主的黃棕壤,土壤pH值4至6.5。
(二)品種。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
(三)栽培管理。
1、栽前準備:
(1)備種:由九資河茯苓鮮菌核分離出的純菌絲菌種作為母種,經擴大培育成原種、栽培種,用於生產。
(2)備料:10月底至翌年2月,選擇生長15至20年、胸徑10至20cm的中齡松樹作為培養料。將選好的松樹砍倒,挖出樹蔸,由稍向蔸每間隔3cm縱向削去寬約3cm的樹皮,使樹幹呈不規則的八面體形,促使樹木乾燥,即進行“削皮留筋”處理。待樹稍乾後,收攏樹幹,鋸成50cm左右段木,堆碼架空,日曬乾燥。
(3)備場:選擇坡度小於25°、未種過作物或3年內未栽種茯苓的生荒地。在冬季進行翻挖,深度不少於50cm,並打碎場內泥沙土塊,除淨雜草樹根及石塊,進行冷凍暴曬,以消滅雜菌、蟲卵。
2、接菌定植:5月上中旬,選擇晴天進行接菌,每窖用菌種1袋,培養料約8kg,通常培養料放置兩層,將菌種緊緊接種於培養料的截面上,然後覆土,封窖。
3、接種“誘引”:接菌後20天左右,當茯苓菌絲體生長至培養料末端時,將其周圍沙土扒開,接種一塊提前準備好的、重約50g至80g的幼嫩鮮菌核塊(即“誘引”)。
4、田間管理:查窖→清溝排漬→覆土掩裂→圍欄護場。
5、病蟲害防治:茯苓栽培常見的病害為菌核軟腐病,蟲害為茯苓虱。一般採用正確選場、查窖補窖等方法進行無害化綜合治理。
6、採收(起窖):接菌定植後半年即可採收,在當年11月至12月,此時苓場表面再不出現新的裂紋,料筒由淡黃色變成棕褐色,菌核表皮無白色生長裂紋,手感稍硬。採收時選擇晴天,並保持菌核完整,避免損傷外皮。
(四)茯苓加工。
茯苓加工的過程為:鮮茯苓採收後去雜去沙→分等→發汗→剝皮→切制(白、赤分開)→日曬至六成乾→回潤→日曬或烘至全乾→分級→檢驗→包裝。
1、預加工:將新鮮菌核(潮苓)放置在清潔、陰暗、密閉的房間(發汗室)內,按個體大小進行分類堆放,周圍用乾淨稻草覆蓋,每隔4至5天翻動1次,使鮮菌核內的水分均勻緩慢逸出,經10至15天“發汗”處理,待鮮菌核表面略呈皺縮乾燥狀,泥沙掉落後即進行剝皮處理。
2、茯苓個加工:茯苓個包括鮮茯苓個和乾茯苓個。
(1)鮮茯苓個為茯苓成熟、完整的新鮮菌核個體,呈不規則球形,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略粗糙,並可見已癒合的生長裂紋,斷面色白色多有漿汁,味淡,嚼之粘牙。
(2)乾茯苓個為鮮茯苓個經反覆發汗乾燥而成,表面棕褐色、黑褐色,有瘤狀皺摺,質堅體重,斷面色白,味淡,嚼之粘牙。
3、茯苓塊加工:茯苓塊由鮮茯苓個經去皮後切制、乾燥而成,呈塊狀,大小不一。
4、茯苓片加工:茯苓片由去皮後的鮮茯苓個經切、刨、乾燥而成,呈片狀,厚度≤0.2cm。
(五)質量特色。
1、形態特徵: 表1茯苓個
品名 性狀 規格
鮮茯苓個 扁形、球形或不規則形,略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質較堅實,斷面白色或淺黃色,無夾沙。 單個重≥200g
乾茯苓個 身乾,個完整,棕褐色或褐色,斷面白色至黃白色,質堅實,無蟲,無沙,無霉。 單個重≥100g
表2商品茯苓
表格名稱
品名 外觀 規格


白苓塊 身乾,色白或次白,呈正方形、長方形、不規則形,質堅,厚度均勻,無褐斑,無沙,無蟲,無霉。 塊厚0.4cm~0.6cm,邊長3cm~5cm,碎塊≤10%。
赤苓塊 身乾,色黃白,呈正方形、長方形,少數不規則形,有褐斑,質較堅,無沙,無蟲,無霉。 塊厚0.4cm~0.6cm,邊長3cm~5cm,碎塊≤10%。
苓骰 身乾,色白,質堅實,呈立方形、少數不規則形,無蟲,無沙,無霉。 邊長1.5cm,碎骰≤10%。


白苓片 身乾,色白,質脆,片張均勻,毛邊,無黃斑,無沙,無蟲,無霉。 片厚0.15cm~0.2cm,直徑≥3cm,碎片≤15%。
赤苓塊 身乾,色黃白,質脆,片張較均勻,有棕褐色斑點,無碎片,毛邊,無蟲,無沙,無霉。 片厚0.15cm~0.2cm,直徑≥3cm,碎片≤15%。
精片 身乾,白色,質脆,片面平,厚度均勻,光邊,無黃斑,無沙片,無蟲,無霉。 片厚0.15cm~0.2cm,直徑≥3cm,碎片≤5%。
刨片 身乾,色白,片面卷,厚度均勻,質脆,無沙,無蟲,無霉。 片厚0.15cm~0.2cm,直徑≥3cm,碎片≤15%。
2、理化指標:
水溶性浸出物≥2%,總灰分≤3.0%,吸水率≤5.04%,水分≤14%,茯苓聚糖含量≥79%,三萜類化合物含量≥0.12%。

專用標誌使用

九資河茯苓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羅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3][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