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言十六行詩

九言十六行詩是新詩詩體的一種。詩人青島觀海痛感“五四”運動以來,詩歌舊規矩已破而新規矩未立,人民大眾對新詩遠離的的現狀,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有規律可循的新詩詩體。新詩詩體每句九個字,共十六行,四行一節,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產生背景

當下的中國新詩受到社會大眾的冷落,處於邊緣化的境地。人民大眾很少看、讀、背誦新詩,新詩內容脫離現實生活,詩的形式怪異,創作與閱讀嚴重脫節。

理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對詩歌形式的一點感悟

先講兩個比喻。一位憂國憂民、民望極高的領導幹部,突然一天心血來潮,穿上一件破破爛爛的衣服,身後背一個化肥袋,手中一根打狗棒,蓬頭垢面從大街走過。周圍的民眾還能認出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幹部嗎?即使認出,內心深處還認可嗎?答案是明顯的。為什麼還是那一個幹部,他內在的品質沒變,僅僅穿著打扮改變了,人們對他的接受程度就有天壤之別呢?由此看出,形式的重要性。這也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提升內容。內容是香噴噴的牛肉,形式則是盛牛肉的器具。假設這塊香噴噴的牛肉放在豬圈的槽子中,不知道人見了還有沒有胃口?而同樣這塊牛肉放在精美的瓷盤中,又有幾個人能抵制住誘惑不垂涎三尺呢?由此可見,形式是不可忽略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國人對新詩的探索已近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對於社會經濟發展之迅速、人們審美意識之提高,仍不盡人意。當今詩歌現狀的不容樂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形式的問題。當今大部分詩歌形式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讓民眾敬而遠之。確立詩歌的形式是當務之急。

詩歌形式的確立要涉及到言數、行數、押韻及平仄。

詩歌的形式在古代主要有四言、五言和七言三種。這是一兩千年來人們普遍接受的詩歌形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後令人豪情頓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讀後令人捨己為國。這樣好的內容,如果形式變成今天流行的“句子長短變化無規則,詩行無節制,不講押韻平仄”的“分行散文式詩歌”,讀後還能有以上的效果嗎?讀後還能牢記於心,輕鬆背出不錯一字嗎?

首先說言數。寫到這裡,“分行散文式詩歌”的作者可能要問,那我們仍舊模仿古代寫四言、五言和七言嗎,這不是舊瓶裝新酒嗎,自己寫作難度增加暫且不說,人們不是同樣難以接受嗎?對,我們不能舊瓶裝新酒,我們要新瓶裝新酒,這是因為漢語自身的變化和時代精神的變化。時代精神的變化不用說,單說漢語自身的變化。舉例說明:“低頭思故鄉”的“思”字,今天一般說成“思念”。“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忽”字,今天一般說成“忽然”。漢語自身的變化已很難允許我們模仿古代的四言、五言和七言了。不過,古代詩歌的語言規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林庚先生髮現了“半逗律”。其中五言分為二三,七言分為三四。二四是偶數為陰,三是奇數為陽。二三陰陽相生,變化無窮。三四陰陽相生,變化無窮。這是一種客觀規律。推廣開來,九言分為四五,十一言分為五六,十三言分為六七……。不過,我認為當前九言應該是主流。

另外,逗號,破折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也可以用在詩中,並代表相應的字數,如逗號可代表一個字,破折號和省略號可代表兩個字。而這是古代詩歌中所沒有的。

當前,不管寫九言、十一言還是十三言,或在詩中兼而有之,首先句式要整齊,最起碼句式要有規律的變化。

其次,是行數問題。新詩作者對行數真是到了自由到底的程度。幾行的都有。這種一盤散沙的現象,能形成詩歌文化的凝聚力嗎?站在民族復興,弘揚民族文化的立場上,一盤散沙的詩歌文化能被其他國家民族尊重嗎?正仿佛跳舞,假設人人都在跳舞,但是跳得各不一樣,十三億人有十三億種跳法,恐怕不能說中國有自己的舞蹈吧。而且大部分人跳過一次之後,並不能重複自己所跳的內容。別人無從學習,很難傳播,更不用談影響力了。

那么說到此,“分行散文式詩歌”作者急不可耐,你認為幾行合適呢?古代絕句四行,律詩不是排律的話,一般八行。對,這隱含著數學規律。4=2的二次方,8=2的三次方,那么2的四次方是什麼呢?16。2的五次方是什麼呢?32……。非常簡單,因為真理往往是簡單的。“最美的詩歌是數學”,王蒙先生在中國海洋大學演講時,對此話也深表贊同。我認為16行是非常合適的,四行一節,共四節。這種排列符合“起、承、轉、合”、“起因、發展、高潮、結局”的規律,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當然,精短的四行、八行詩和稍長一點的32行詩,也很好。

有很多詩人學習西方的十四行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在國際環境下,一提起十四行詩,世界的人們都認為是西方的詩歌,而不是中國本土的詩歌。為弘揚民族文化,恢復中國的詩歌盛唐,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詩歌形式。我們要更廣泛地吸收古今中外詩歌的精華,以寫出有中華民族特色形式的詩歌。因為在當今世界民族文化競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競爭力不容樂觀,要熱愛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不要被西方的文化同化,否則將是全世界華人的悲哀。

最後,詩歌要押韻講平仄。押韻大家都懂,我主張平仄通押。我們還根據古代的平上去入來寫嗎?漢語音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平、陽平舒展和緩,上聲、去聲急促有力。我們應該用“新平仄”。 “新平仄”中的平是“陰平、陽平”;“新平仄”中的仄是“上聲、去聲”。

平仄如何講究呢?詩句中應有規律的平仄相間。有規律的平仄相間應該是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特點,我想也應該是新詩最基本的特點。至於如何是有規律的平仄相間?有多種類型,還需要廣大詩歌愛好者在新詩創作中進一步實踐。

另外,輕聲字如“的”“子”等,也有一定的功能,還要在寫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我個人認為,“的”字與楚辭中的“兮”字相近,有相似的語言功能。

世界上有華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有中國詩的存在,但對中國詩歌的認同,多指古代的四言、五言和七言,而不是當代的“分行散文式詩歌”。這是當代詩人不得不面對的令人痛苦的現實。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有弘揚民族文化,展現華夏風采的使命。當代詩人重任在肩,要積極探索實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新詩形式的探索,聞一多等詩人作出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未發展到極致,需要我們晚輩繼續努力。

有固定格式的詩就像夾在兩岸中的河流,人們陶醉於其中的美;沒有固定格式的詩就像泛濫的洪水,人們一定會遠遠逃離。

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一些嬉皮士違反正常的生活規律,不刷牙,不洗澡,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紛紛到牙科求醫,到皮膚科求醫。這是何苦呢,這只能從反面證明了客觀規律的正確性。同理,無視人民接受程度、違反詩歌自身的科學規律寫作的作者也是要碰壁的。

有規矩,才能成方圓。以上是我對詩歌的一些觀點。作為詩歌愛好者,不能妄自菲薄,要勇於摸索、創立中華詩歌的新規矩。詩人是民族復興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頭頂有無與倫比的榮耀,同時肩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努力吧,為了民族的未來!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二日

一平一仄之謂詩

——九言詩句式的一百零八種變化

新文化運動已近百年,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其中,對新詩的探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於新詩的形式研究仍進展不大。很多學習新詩創作的詩歌愛好者,才華橫溢,滿懷一腔熱情,寫下大量篇章,卻因為形式散漫無規律,引不起人們的閱讀快感,更不用談新詩的廣泛傳誦了。尤其是初學寫詩者,大多感覺好像新詩容易寫,但實際卻難,這都是因為不知新詩形式的規律,仿佛有人跳舞,毫無套路可言,僅是率性而為的亂舞而已,自己尚不能重複一遍,別人怎能跟你學會,又怎能欣賞呢。以我多年寫詩的感悟,寫形式無規律的詩歌,是對自身才華的一種浪費。

中國當代詩歌現狀讓人憂慮,恢復詩之盛唐一直是我的夢想。我常想起親朋師友多年對自己的關心教導、幫助支持,感恩不已。自己別無所長,只對詩歌有自己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願寫出與有緣人交流,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為新詩愛好者推開一扇窗戶,為中華詩歌的復興、中華文明的復興儘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周易》中有一句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確實點出了世界的精髓。那對於詩歌中的陰陽是什麼呢?經過對新詩形式十年的苦苦思索,終於悟出詩歌中的陰陽即:平仄。

詩句應有規律地平仄相間。有規律地平仄相間是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特點,也應該是新詩最基本的特點。至於如何是有規律地平仄相間?

對於九言詩,根據林庚先生髮現的“半逗律”,可分為四五,或五四組合。先說四字,可分為以下六種有規律的格式:

(1)平平仄仄

(2)仄仄平平

(3)平仄仄平

(4)仄平平仄

(5)平仄平仄

(6)仄平仄平

五字如何處理呢?可以在四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平字或仄字。如四字第一種格式“平平仄仄”之前加一個平字,成為“平平平仄仄”,加一個仄字,成為“仄平平仄仄”,也就是說,五字有十二種變化。

五字有十二種有規律的格式,如下:

(1)平平平仄仄

(2)仄平平仄仄

(3)平仄仄平平

(4)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

(6)仄平仄仄平

(7)平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

(9)平平仄平仄

(10)仄平仄平仄

(11)平仄平仄平

(12)仄仄平仄平

那九言詩四五排列的話,就有七十二種形式,五四排列的話,也有七十二種形式,共144種形式。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五四排列的七十二種形式中間,有一半是與四五排列的形式是重複的,不重複的排列形式一共有108種。所以我們寫詩,就有規律可循了。(當然,108種之外,還有別的有規律的排列形式,可認為是108種基礎形式上的變形。)

九言的詩句可以盡顯108種變化,使其豐富多彩。這比古代的近體詩句式的排列大大豐富了,也給了人們更多的寫作空間。至於這108種變化中,哪種排列更易記誦、節奏感更強,還需在寫作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一句詩九個字的排列組合確定了,那一句詩與另一句詩之間如何排列呢?我認為可以不顧及古代近體詩中“對”、“粘”等的束縛。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以及各句之間存在什麼樣的對應關係,可以在108種組合中自己選擇。雖然我們有108種變化,但是仍在如來佛祖的手心之中,並沒有違背“詩句應有規律地平仄相間”的詩歌規律。這種更加自由並符合詩歌規律的寫詩方法這必將對新詩的寫作,注入強大的動力,對中華詩歌的再度繁榮產生深遠的影響。至於一句詩與另一句詩之間如何排列銜接,詩歌才更工整,更有韻味,更給人以美的享受,也需在寫作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下面,順便說一下九言十六行詩的押韻問題。九言十六行詩分為四小節,每節四行,其中每一節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押韻。四小節可押同一個韻,也可押不同的韻。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平一仄之謂詩。這是我的一點思考。這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符合人們的審美規律,必將對中華詩歌、中國文化的復興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作品舉例

夢境系列組詩

作者:青島觀海

春日小河

春日的小河活潑生動

烏黑的蝌蚪東遊西盪

陽光在河岸停留許久

它沉浸於花草的芬芳

你從林地的小徑走來

一路蒲公英盡情綻放

縱使若干年後的黃昏

仍記得你驕傲的模樣

這次一定要長相廝守

同把相愛的歌兒高唱

飄過的白雲一定懂得

生命短暫,何須掩藏

魚游魚戲,蛙鳴鳥鳴

今日共溶於一段春光

春天的夢平和而絢麗

中間竟沒有一縷憂傷

山谷秋泉

清清泉水流過金銀花

流向一側鬱郁黑松林

馬陸攀上水中的卵石

靜靜聆聽泉水的聲音

清清泉水流過野百合

聖潔的仙女輕搖手臂

為它送行,為它祝福

帶著她的夢遠行萬里

彩蝶飛下濃密的樹梢

紅棗探出兩邊的石壁

水面的白雲變幻無窮

居然使它們驚詫不已

當泉水千折百回而去

誰的雙眼中滿是寂寥

山頂的巨石俯瞰世間

憶起一聲聲天荒地老

河床秋韻

史前的巨石阻擋其中

流水從一側輕鬆繞過

調皮的兒童躲藏跳躍

小石塊擊起水花朵朵

巨大的蚌殼露出泥土

詫異地望著鬱郁群山

河邊掛滿漿果的龍葵

一定飽含昔日的思念

秋天的欒樹紅果纍纍

在藍天之下愈加明艷

此時你躍上一塊卵石

臉龐仰起如陽光燦爛

願我們能像小魚一樣

自由嬉戲在每個晨昏

任歲月流雲匆匆而過

沒誰能驚擾寧靜的心

沙湖明月

浩蕩的黃河東去千年

深情不忘唯有賀蘭山

露重風急我晝夜西來

西來只為我們的誓言

塞外格桑花愈加明艷

北風搖動萬頃的蘆葦

白晝鶴飛,月夜沙鳴

今夜對沙湖再飲一杯

兩峰駱駝已眯起雙眼

篝火漸涼,月更空明

天下的旅人可否同心

了卻塵沙漫漫故園情

再歌一曲,再歌一曲

你的美讓人無法忘懷

遙望月中窈窕的身姿

山河可經起千年期待

日暮海灣

誰相信世間絕倫的美

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當夕陽緩緩落入煙波

空闊蒼茫唯天海相連

深紅淺碧蘊含的神韻

或許唯有海風能知曉

仿佛又回到若干年前

那個黃昏你倚築聽濤

一塵不染,遺世獨立

誰忍心驚擾它的寧靜

一種感情會穿越千年

但也如河水在此安寧

我們忘記了身在何處

海鳥低翔,濤聲陣陣

歲月的憂傷漸漸平息

只留下飽含深情的吻

峨眉山月

何時能忘卻世上恩仇

與絕頂一輪皓月相逢

古木參天,我心何處

渺渺禪音中葉落無聲

月映金佛,萬山冰雪

你默默無語將我撫慰

哀多少往事已不可追

唯留天地間一片清輝

青衣江水上詩仙東去

已然把明月一同帶走

讓它充滿歡欣與喜悅

隨寒暑往來樂而忘憂

漫步天庭已白髮蒼蒼

行程中經歷多少蹉跎

琉璃世界中祥瑞萬千

依依不捨又匆匆走過

日光城堡

引人讚嘆的日光城堡

多少聖賢曾在此駐足

滌除世界的貪婪醜惡

一顆心自有千種歡愉

岩石閃耀古老的榮光

明淨的日光直射內心

天空的巨鳥俯身飛落

尋找已然失落的黃金

讓純淨的心從此開始

我們或許已耽擱太久

重生的快樂來自天空

柔順的風把你我挽留

在日光之中緩緩前行

感覺從未如現在輕鬆

因我們在此尋到真理

尋到真理又抱一而終

飲馬長河

彩蝶青鳥,碧草紅花

馬兒飲水在寂靜河灘

回想一幕幕馳騁萬里

夜闌人靜時正過千山

你一定在小城中等我

那有我們的春花秋月

若干年前你曾答應我

讓我的生命飽滿歡樂

一叢翠綠蓬勃的水草

難忘紅蜻蜓點水之姿

小魚游出青色的卵石

馬兒的眼中露出驚喜

輕輕搖動頸上的銅鈴

跑離河岸又步步回頭

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寂靜山林

當鬱郁山林奇花綻放

遲鈍的我們還不知曉

若非是你柔聲的呼喚

不知還要到何方尋找

這兒沒有陰霾的遮蓋

唯大片陽光從天而降

泉水從山中曲折而下

帶來無數花兒的夢想

當我聽見清脆的鳥啼

感覺從未有過的歡欣

它隱含多少智慧慈悲

浸潤山林美妙的晨昏

仰視鳥兒簡單的窩巢

把心頭瑣事全然忘懷

山林宛若碩大的磁石

引朵朵白雲傾慕趕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