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那鐵路隧道

丹那鐵路隧道

丹那鐵路隧道於1918年開工,1934年建成,長為7.8公里,海拔79米,最大埋深 549米。隧道內線路坡度為2.27~3.23‰。隧道通過的地層為安山岩、火山礫岩、火山粗砂和膨脹性溫泉余土等。這座隧道用上、下導坑法開挖。施工過程中,曾多次發生塌方和夾帶大量流泥的高壓湧水事故。在日本本州島南部沿海,有兩條丹那隧道,其中1964年通車的,東海道新幹線所經的雙股道鐵路隧道是新丹那隧道,而早它卅年建成的,京都——大阪的東海道鐵路幹線所經的是老丹那隧道,全長7804m,軌距1067mm。早在1918年4月破土動工的丹那隧道,用上、下導坑法開挖,施工中多次發生塌方和夾帶大量流泥的高壓湧水事故。此外,施工期內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和伊豆大地震,因而工期一拖再拖,長達17年之久。為解決湧水等技術難題,採用了氣壓盾構施工與水泥水玻璃灌漿等當時非常先進的技術,獲得成功。

丹那鐵路隧道

正文

位於日本東海道鐵路幹線上,在本州島南部熱海和函南之間的雙線鐵路隧道,軌距為1067毫米。
丹那鐵路隧道於1918年開工,1934年建成,長為7.8公里,海拔79米,最大埋深 549米。隧道內線路坡度為2.27~3.23‰。隧道通過的地層為安山岩、火山礫岩、火山粗砂和膨脹性溫泉余土等。
這座隧道用上、下導坑法開挖。施工過程中,曾多次發生塌方和夾帶大量流泥的高壓湧水事故。隧道內塌方曾引起地表沉陷;隧道內湧水水量有時高達每分鐘85噸,湧水水壓有時高達21千克力/厘米2,湧出泥砂、碎石有時多達3800立方米,曾使迂迴導坑進口埋沒。據統計,隧道施工中死亡人數共67人。此外,隧道施工期內發生的關東大地震和伊豆大地震,對工程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如伊豆大地震引起位於斷層處的排水導坑發生南北向大錯動。為了解決防水問題,施工中採取了許多措施,如採用壓注水玻璃、水泥漿,以及開挖大量排水導坑(有些地段排水用平行短導坑竟達5條之多,部分地段還採用過氣壓盾構施工)等措施。
隧道通車後,線路限制坡度由25‰改緩為10‰,降低海拔378米,並縮短了里程。這座隧道附近有東海道新幹線的新丹那鐵路隧道,長約8公里,內鋪標準軌距雙線鐵路,於1964年建成通車。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