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

中醫學基礎

《中醫學基礎》是中醫基礎理論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主編,本書為中醫學院試用教材。著重闡述了中醫髒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內容較為系統簡要,並附錄有關的現代科學知識,供中西醫參照學習。197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為發展普能高等中醫藥專科教育,加強專科教材建設,提高專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出版了專科中醫學專業16門教材。計有《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西醫臨床學基礎》、《西醫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急症學》、《針炙推拿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概論》等16門專科中醫學專業主要訂程教材。

基本信息

書籍目錄

中醫學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中國醫藥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陰陽學說

第二節五行學說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

第三節 怎樣認識陰陽五行學說

第三章四診八綱

第一節四診

第二節八綱

第四章 病因學說及辨證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病因及辨證

一、六淫

二、七情

三、疫癘

四、痰飲

五、瘀血

六、飲食失宜

七、勞逸失常

八、外傷及蟲獸傷

第五章 髒象及臟腑證治

第一節 氣、血、精、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第二節 心與小腸

一、心的生理病理

二、小腸的生理病理

三、心病的辨證論治

四、小腸病的辨證論治

附:心痹

第三節 肝與膽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膽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證論治

四、膽病的辨證論治

附:黃疸

第四節 脾與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三、脾病的辨證論治

四、胃的辨證論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醫脾胃實質探討近況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
第五節 肺與大腸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腸的生理病理

三、肺病的辨證論治

四、大腸病的辨證論治

附:咳嗽

第六節 腎與膀胱

一、腎的生理病理

附:女子胞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腎病的辨證論治

四、膀胱病的辨證論治

五、兩髒證治

附:水腫

第六章衛氣營血辨證

第一節 衛分證治

第二節 氣分證治

第三節 營分證治

第四節 血分證治

第七章治則

第一節 治療原則

第二節 治法

第八章中藥和方劑

第一節 方藥的概論

一、中藥的基本知識

二、方劑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常用中藥及方劑

一、解表藥和方劑

(一)解表藥

(二)解表方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
二、清熱藥和方劑

(一)清熱藥

(二)清熱方

三、溫里藥和方劑

(一)溫里藥

(二)溫里方

四、祛風濕藥和方劑

(一)祛風濕藥

(二)祛風濕方

五、瀉下藥和方劑

(一)瀉下藥

(二)瀉下方

六、止咳化痰平喘藥及方劑

(一)止咳化痰平喘藥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七、消導藥和方劑

(一)消導藥

(二)消導方

八、祛濕藥和方劑

(一)祛濕藥

(二)祛濕方

九、理氣藥和方劑

(一)理氣藥

(二)理氣方

十、理血藥和方劑

(一)理血藥

(二)理血方

十一、補益藥和方劑

(一)補益藥

(二)補益方

十二、鎮潛熄風藥和方劑

(一)鎮潛熄風藥

(二)鎮潛熄風方

十三、固澀藥和方劑

(一)固澀藥

(二)固澀方

十四 開竅藥和方劑

(一)開竅藥

(二)開竅方

十五、驅蟲藥和方劑

(一)驅蟲藥

(二)驅蟲方

第九章 常見病的辨證論治

第一節 冠心病

第二節慢性肝炎

第三節潰瘍病

第四節大葉性肺炎

第五節 腫瘤

第十章經絡及針灸

第一節 經絡腧穴總論

一、經絡的組成與作用

二、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

三、經絡的臨床套用

四、腧穴的分類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節 經絡腧穴各論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奇穴

第三節 刺灸法

一、毫針刺法

二、灸法

三、穴位注射療法

四、耳針療法

五、頭針療法

第四節 其他療法

一、按摩療法

二、發泡療法

三、熏洗療法

四、敷藥法

五、熱熨法

六、貼藥法

七、吹藥法

第五節 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

一、中風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嘔吐(附:呃逆)

六、瀉泄

七、痢疾

八、便秘

九、癃閉

十、淋證

十一、遺精

十二、陽痿

十三、不寐

十四、癲狂

十五、癇證

十六、眩暈

十七、頭痛

十八、痹證

十九、痿證

二十、面癱

二十一、坐骨神經痛

二十二、痛經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四、腸癰

二十五、扭傷

二十六、耳鳴、耳聾

二十七、牙痛

現代理論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起),古典中醫基礎理論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醫科學化、現代化的中醫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氣概念混合統一的氣集合,分形經絡,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中醫哲學觀的新創造,藏象分形五系統的開創等。

現代化中醫又指較不發達社會或學科通過社會改革,獲得較發達社會共有特徵的一個社會變革過程。這個社會變革過程是由國際之間或社會之間的交流所促使的。

現代化中醫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思想的、理論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在縮小,中醫與西醫的距離拉近,而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卻在擴大

中醫現代化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傾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醫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術上的科學化等。

中醫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在中醫界的社會、科技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科學、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中醫現代化的核心是中醫“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於西方社會,或西醫。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

技術的發展。理論的革新、思想的變革,學科的進步

然而,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適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氣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即氣的三元論-多元論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三元、多元混合統一體(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近代發展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畫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大統一的分形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經絡寬頻效應是三體互動的混沌現象)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導了循經感傳現象。

氣的創新

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英雄榜

1996年,鄧宇等: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既是“‘物質-能量-信息’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統一體”中醫氣的本質。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黃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

編輯推薦

王彩霞主編的《中醫學基礎(供護理康復等專業使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護理與康復專業的系列教材之一,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護理、康復專業本科,以及中醫藥高職高專的護理、康復等專業學生使用。本教材的內容包括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防治康復、中藥基礎、常見病的辨證治療與預防調護、針灸與推拿基礎等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臨床技能,涵蓋了中醫學的眾多學科領域。

媒體推薦

書評

為發展普能高等中醫藥專科教育,加強專科教材建設,提高專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出版了專科中醫學專業16門教材。

本套教材主要是為培養適應縣、鄉、廠礦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要的中醫師床人才服務的。計有《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西醫臨床學基礎》、《西醫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急症學》、《針炙推拿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概論》等16門專科中醫學專業主要訂程教材。

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中醫特色與專科特點。堅持科學性與適應性相統一,既注意吸取適合農村和基層需要的中醫藥學術新進展和診療新技術。又注意在取材的深度和廣度上符合專科層次的要求。

編寫專科中醫學專業教材,屬探索性的工作,可供借鑑的經驗較少,要使本套教材適應普通高等中醫藥專科教育的需要,還需進行長期的努力。要通過大量實踐,不斷總結以驗,加以提高,才能逐步完善。

文摘

第一章亞健康與中醫未病學

第一節亞健康概論

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研究是21世紀健康和疾病預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只是關注對疾病認識、診斷和治療的進步,而忽略了疾病的社會文化屬性,也忽略了從人的健康狀態出發,研究和判斷疾病的發生髮展趨勢。在健康和疾病兩種狀態之間,人的生命活動不斷地運動變化,疾病發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疾病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隨時空變化的,是多維度的。疾病既可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學事件,導致個體的軀體損傷和功能紊亂;也可被視為複合的心身事件,因為軀體損害必然帶來精神上的痛楚;還可作為複雜的社會性事件,小到影響家族的繁衍,大至改變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對疾病複雜性的認識和健康狀態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而對疾病的欲發或始發階段——“亞健康”狀態的重視體現了科技進步和時代的特徵。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在英語中被詮釋為強壯(hale)、結實(sound)、完整(whole)。健康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健康就一事無成,因此健康問題既屬於個人,又屬於社會,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不同時代對健康概念的詮釋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對健康的認識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不同一直在變化。20世紀50年代以前,科學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僅僅局限於“不生病”的生理概念上,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有病就是不健康。其後對健康概念的理解越來越深入,現代健康觀對健康的衡量標準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還要求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狀態。1948年的《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指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贏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滿健康狀態。1978年的《阿拉木圖宣言》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虛的匿跡,而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總體狀態。達到儘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範圍的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性目標。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關注生活質量,重視情緒心理因素致病,《渥太華憲章》認為:良好的健康是社會、經濟和個人發展的主要資源,也是生活質量的重要部分。1984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制定的《保健大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症狀,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整狀態。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雛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良好生活習慣、平衡心理。

序言

醫學朝向健康已是不爭的事實了,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在我國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必須建立比較完善的復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服務網路,推動衛生服務利用的均等化,逐步縮小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造成的健康服務不平等現象。有鑒於我們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是窮國辦大衛生,長期存在著有限的衛生資源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之間的矛盾,醫療衛生體系面臨著沉重的壓力。為了緩解這種矛盾和壓力,國家提出了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重點前移”和“重心下移”的發展戰略,以適應新時期大衛生的根本要求。中醫藥是整體醫學,重視天人相應、形神一體,以辨證論治為主體,以治未病為核心,在醫療衛生保健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毋庸置疑,亞健康是健康醫學的主題之一,致力於亞健康專門學問的系統研究,厘定亞健康的概念,規範亞健康防治措施與評價體系,編寫系列教材培育人才,對於弘揚中醫藥學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確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大事業,對衛生工作重點移向維護健康,重心移向廣大民眾,尤其是九億農民,從而大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也有積極的作用。

回顧上個世紀西學東漸,知識界的先驅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破除三綱五常,推進社會改革,無疑對國家民族的繁榮具有積極意義。然而二元論與還原論的盛行也衝擊著傳統的優秀的中華文化,致使獨具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醫藥學隨之停滯不前,甚而有棄而廢之的噪聲。幸然,清華與西南聯大王國維、陳寅恪、梁啓超、趙元任與吳宓等著名學者大師雖留學西洋,然專心研究哲學文史,大興國學之風,弘揚中華文化之精髓,其功德至高至尚,真可謂“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令吾輩永遠銘記。中醫中藥切合國情之需,民眾渴望傳承發揚。當今進入新世紀已是東學西漸,滲透融合儒釋道精神,以整體論為指導的中醫藥學,其深化研究雖不排斥還原分析,然而提倡系統論與還原論的整合,將綜合與分析、巨觀與微觀、實體本體論與關係本體論連結,共同推動生物醫藥科學的發展,為建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奠定基礎。晚近,醫界學人與管理者共識:治中醫之學,必當遵循中醫自身的規律,然則中醫自身規律是什麼?宜廣開言路,做深入思考與討論。我認為中醫學是自然哲學引領下的整體醫學,其自身規律是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自穩態的目標動力系統,其生長發育、維護健康與防治疾病均順應自然。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可用太極圖表達,其平面是陰陽魚的示意圖。其闡釋生命科學原理是動態時空、混沌一氣、高速運動著的球體,邊界不清,色澤黑白不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