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艾蒿

中藥艾蒿

中藥艾蒿,醫學藥物名稱,是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其適應性強,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

基本信息

中藥艾蒿

中藥艾蒿中藥艾蒿
別名:艾草艾葉艾蒿家艾。為菊科艾屬,學名為Aremisia argyi。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軟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不規則的互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託葉,裂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正面深綠色,稀疏白色軟毛,背面灰綠色,有灰色絨毛;上部葉無柄,頂端葉全緣,披針形或條狀披針花,頭狀花序,無梗,多數密集成總狀,總苞密被白色綿毛;邊花為雌花,7~12朵,常不發育,花冠細弱;中央為兩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種不同,有紅色、淡黃色或淡裼色。瘦果長圓形,有毛或無毛。
分布: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如朝鮮半島、日本、蒙古。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西南以及陝西及甘肅等均有分布。其適應性強,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陽而排水順暢的地方都生長,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
藥用特性: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前段時間非典流行的時候,很多人使用艾條燃燒的煙進行空氣消毒預防,有沒有科學依據?日前,在由南陽市國草科技開發公司舉辦的一次有關艾草(葉)的專題研討會上,翁維健、謝海洲、傅世垣、
梅全喜等中醫藥專家認為,這種做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而且,作為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套用較早的中醫藥物之一,艾草的藥用價值遠不止這些。
艾,別稱家艾、艾蒿,菊科,多年草本植物。據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梅全喜介紹,艾葉用於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現存第一部方書,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療
效與用法,以後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在我國盛產優質艾葉的湖北蘄州等地,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有不少地方戶戶種植,家家收藏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可見艾草的藥用價值。
艾葉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物之一。中醫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兩個用艾的處方:膠艾湯和柏葉湯。前者為治經寒不調或胞阻胞漏、宮冷不孕症,取艾葉之暖宮止血作用;後方主治出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常用之方。艾用於灸法醫病的歷史同樣很早。在《五十二病方》、《靈樞經》中都有關於艾灸的記載。
梅全喜介紹說,艾葉在古代的套用不僅僅是通過口服和針灸來治療疾病,也有不少文獻記載套用艾葉煙燻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如前述《五十二病方》、東晉時期的《肘後備急方》等早期的醫學著作中就
有艾葉煙燻治病的記載。古代民間認為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避邪的作用,而現代研究證明艾煙有防病、預防瘟疫的作用,因為艾煙對多種致病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對艾葉的研究更趨深入,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髮油外,還含有鞣質、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臨床套用方面,艾葉廣泛套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結核、感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