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學名:Sterna bernsteini)是中型水鳥,體長38-42厘米。羽色與黃嘴河燕鷗較為相似,夏羽自前額經眼睛到枕部的頭頂部分,以及頭頂上的冠羽均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為淡灰色,幾乎呈白色,而黃嘴河燕鷗的羽色較深。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繁殖於中國山東海岸,遷徙和越冬於廣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半島海岸。東北部為夏候鳥,南部為冬候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華鳳頭燕鷗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是中型水鳥,羽色與黃嘴河燕鷗較為相似,夏羽自前額經眼睛到枕部的頭頂部分,以及頭頂上的冠羽均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為淡灰色,幾乎呈白色,而黃嘴河燕鷗的羽色較深。初級飛羽的內具楔形的白斑。尾上覆羽和尾羽為白色。尾羽呈深叉狀,外側尾羽逐漸變尖。頰部、頸側、後頸、頦部、喉部和下體均為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額和頭頂為白色,頭頂具有黑色的縱紋。

虹膜褐色。嘴比燕鷗類略粗,而且稍微彎曲,呈黃色,尖端具有黑色的亞端斑,與黃嘴河燕鷗不同,但冬季嘴則完全變為黃色。腳和趾為黑色,與黃嘴河燕鷗不同。

大小量度:體長380-420mm;嘴峰54-57mm;翅330-333mm;尾153-155mm;跗蹠24-25mm。

生活習性

中華鳳頭燕鷗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關於它的食性、習性、繁殖等情況,尚所知甚少。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島和泰國。繁殖於中國山東海岸,遷徙和越冬於廣東、福建、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半島海岸。東北部為夏候鳥,南部為冬候鳥。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中華鳳頭燕鷗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是中國最珍稀的鳥類,在世界鳥類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是極端接近絕種危險的最嚴重等級。它在1861年首次被發現記錄,但一直都非常罕見,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認為已經絕種。然而,在2000年有4隻成鳥和4隻幼鳥在福建省沿海的馬祖列島再次被發現,成為當年鳥類學界極大的新聞。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島也發現了另一個繁殖群,這兩個繁殖群是目前世界上殘存的兩個群體。

中華鳳頭燕鷗致危因素為棲息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全球性依賴保護(Collaretal.,1994)。非常罕見。以往認為在中國山東沿海繁殖。2000年發現在福建馬祖繁殖。該種為一極危物種,在2000年在中國福建省連江縣一個大鳳頭燕鷗群集附近發現四頭成鳥和四頭雛鳥以前,曾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過去在中國山東省北部海岸、菲律賓泰國、印尼、和沙勞越也曾有它們的蹤影。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島發現另一處繁殖地。

中華鳳頭燕鷗分布圖中華鳳頭燕鷗分布圖
其數目的下降被歸咎於濫采鳥蛋。它們能夠在馬祖存活,可能的原因是馬祖過去為一處軍事禁區,進入當地被限制有關。目前馬祖已經成為一自然保護區。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海岸仍然有發現它們的可能:正在遷徙的燕鷗曾在八掌溪被發現。

中華鳳頭燕鷗是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它們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鳥種之——自1863年被命名以來,到2000年,人類對它們一共只有6次確切的觀察記錄。因其稀少神秘,它們被學者專家稱為“神話之鳥”。從前除了夏季在中國山東採得標本外,也於春秋季和冬季期間分別在中國廣東福建,以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地採到過標本。它繁殖於中國台灣馬祖島和浙江沿海一帶的島嶼,並在福建福州閩江口濕地覓食、活動。遷徙和越冬於中國南部沿海和東南亞。由於它自1937年以後一直未有任何可靠的報告,以至於人們都認為這一物種或許已經絕滅了,但在1978年和1980年又分別在河北和泰國有所發現,而1991年在黃河河口濕地也見到了3隻。直到公元2000年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發現其繁殖紀錄,這是世界第一次發現其有繁殖紀錄的地方。世界僅存不到100隻,由於數量稀少,瀕臨絕種,且經常混雜在鳳頭燕鷗鳥群中,不易觀察,因此又名“神話之鳥”。

中國科學考察隊首次連續在五個繁殖季節對中華鳳頭燕鷗進行考察。結果顯示,這種珍稀鳥類的全球總數在三年間減少了一半,已經下降至不足50隻(2010年)。

物種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