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全國三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對外代表中華民國行使職權。

基本信息

(圖)總統旗總統旗

沿革

1912年至1913年中華民國元首為臨時大總統,1913年至1924年元首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924年至1926年元首為臨時執政,1927年至1928年元首為陸海軍大元帥;1928年至1948年,元首為國民政府主席。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行使憲法後,廢除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以中華民國總統取代,並置總統府為總統、副總統之美國總統辦事機構。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就任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總統選舉方式原本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後為符合國情與落實民主,於1992年修憲,並於1996年實施公民直選總統,任期也由原本的6年,改為4年,且連選可連任1次;制度上屬半總統制。選舉日期為3月的倒數第二個星期六,就職日期固定於5月20日。

各國對中華民國總統的稱呼

美國、日本、歐洲聯盟、中東諸國等與中華民國關係密切但無邦交之國家,出於情境特殊,在正式文稿內,不一定對中華民國總統稱以總統。惟在一般外交場合,對中華民國總統的稱謂仍以正式官銜為主。而為區隔或認同中華民國總統由公民直選以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代表之,亦有者代以台灣總統為非正式稱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起,經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於聯合國大會上取得“中國代表權”,取代中華民國於聯合國附屬機構的所有會籍,並稱擁有台灣的主權,故官方及媒體皆均以“台灣地區領導人”或以“先生”稱呼中華民國總統。而中華民國自解嚴以後,依此承認中國共產黨所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一政治實體,乃以一般官銜稱呼對方。然而為表雙方之平等、避免爭議或達成互相矮化之目的,正式會面場合則以黨際基礎或民間團體職銜為互稱。2008年,中華民國新任總統馬英九就職以後,為平息雙方執於爭議,而無法解決一般爭端,接受包括“先生”之稱謂,以表彈性和善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中國大陸民眾稱中華民國總統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由於北京對於中華民國仍全面否認且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事實,官方檔案中一般禁止出現中華民國的字樣(敘述內戰前的歷史除外),許多民眾甚至不知曉現今仍有“中華民國總統”一說。部分報紙在做相關報導時會使用“台灣總統”,目前此寫法未被明令禁止,甚至《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也常如此。更多的情況,只出現中華民國總統的名字。

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的歷任總統

從1912年到1948年中華民國歷史上共有八位總統:孫文(臨時),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琨,蔣中正,李宗仁(代)。

(圖)孫中山孫中山

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12月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定,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定: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圖)袁世凱袁世凱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穫。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復民國。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圖)黎元洪黎元洪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北洋政府總統。字宋卿。湖北黃陂人。 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曾在海軍服役。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投靠張之洞,在湖北參預編練新軍。曾三赴日本考察軍 事,1906年任陸軍第21混成協統領。在軍中多次破壞湖北革命黨人的活動。武昌起義後被迫出任湖北軍政府鄂軍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當選副總統。袁世凱篡政後,仍任原職,夥同袁鎮壓革命。1914年袁解散國會,設參政院,被任為院長。反對袁復辟帝制。1915年袁稱帝時,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1916年6月袁死,黎繼任大總統,恢復約法,召集國會。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段祺瑞利用張勛驅黎,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受系軍閥支持復任總統。次年又為直系所逐。晚年投資實業。

(圖)馮國璋馮國璋

馮國璋

馮國璋,河北河間人。青年時代到保定蓮池書院求學,後因貧困輟學。1884年到大沽口投淮軍當兵。次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1890年畢業留堂充當教習。1896年被袁世凱任為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幫辦兼隨營步兵堂監督,不久又升督操營務處總辦。1903年調升北京練兵處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率軍至湖北鎮壓革命,攻下漢口後,清政府封予二等男爵。1913年任江淮宜撫使,奉袁世凱之命鎮壓二次革命,攻陷南京,升任江蘇都督。1915年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

1916年袁世凱死,成為直系軍閥首領,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聯合對抗皖系,稱“長江三督”。同年 10月,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7月6日就任代理大總統。1918年10月7日被段祺瑞脅迫下台。1919年春回到河間故里。10月,抵北京,於12月28日病死於北京帽兒胡同馮宅

(圖)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

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號菊人,原籍直隸天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多次出任國務卿,1918年10月至1922年10月任民國大總統。

徐世昌1896年因母喪回到河南時,袁世凱在直隸小站負責訓練新建陸軍。因此成為袁的重要謀士。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徐世昌負責文案處理。兩年後,清政府建立了個編練陸軍機構,徐以中將銜任高級行政軍官。1904年任兵部侍郎,1905年任見習軍機,署理兵部尚書。1907年4月20日徐世昌任總督。

1908年11月,宣統繼位,攝政王載灃當權。次年袁世凱被罷官。徐因與袁關係密切受到牽連,但他施展官僚手腕,仍取得載灃的信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世昌極力主張起用袁世凱,扼殺革命。1914年5月徐接受袁邀請,出任國務卿。1915年徐窺測出袁世凱稱帝,可能會引起政局動盪,即辭職,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

1916年11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的資格應邀到京,調節總統黎洪元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權力之爭,事後移居天津。1918年10月馮國璋下台,皖系首領段祺瑞看到徐是文人,易操縱,指使安福國會選舉其為總統。但南方政府認為安福國會的選舉是違法的,根本不承認他為總統。

徐世昌企圖操縱北洋軍閥的派系鬥爭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但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北京政府成了直系天下時,他便成了曹錕攫取最高統治地位的障礙。1922年1月舊國會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等宣布他為偽總統。

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後,日本特工人員找北洋派人物勸他們參加偽滿傀儡政權,徐是他們的對象之一,但他加以拒絕。從1931年到1939年6月他死之前,日方幾次設法爭取他的合作,始終為他所拒。

(圖)曹錕曹錕

曹 錕

1862.12.12~1938.5.17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武備學堂, 任毅軍哨官。 1894年隨毅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右翼步隊第1營幫帶。從此依附袁世凱,歷任北洋常備軍步隊第11營管帶、北洋陸軍第1鎮第1協統領、第3鎮統制等職。1907年率第3鎮進駐長春,使北洋勢力伸展到吉林、黑龍江。1911年(宣統三年)率部在娘子關進擊山西回響武昌起義的民軍。1912年2月在北京縱兵譁變,為袁世凱拒赴南京就職製造藉口。1914年4月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官。1915年9月上書請改國體為帝制,為袁稱帝推波助瀾,10月任虎威將軍。年末爆發護國戰爭,任北洋軍第1、第2路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川、湘攻滇,被護國軍擊敗。1916年6月袁病死後,任四川軍務會辦,9月任直隸督軍,在國務總理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左右逢源。1917年參與張勛復辟陰謀活動,後又投機任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率部入京討伐張勛。7月兼署直隸省長。8月爆發護法戰爭,又在代理大總統馮國璋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時而主和,時而主戰。10月被授為陸軍上將。年底任援湘軍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兩湖宣撫使,率北洋軍2個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入湘進攻護法軍,連占岳陽、長沙、衡陽等地,6月任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1919年馮國璋死後,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1920年7月與皖系軍閥為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打敗皖系。8月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又與奉系軍閥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將奉軍逐出山海關,獨霸中央政權,進而醉心謀取大總統職權,以恢復法統為名,將大總統徐世昌趕下台,擁黎元洪復職後,又多方刁難,一年內迫使內閣六次倒台。1923年6月,指使黨羽逼宮奪印,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動軍警挾持國會,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台,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吳佩孚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後,曹寓居天津。在日軍占領天津期間,拒絕出任偽職。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圖)蔣中正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台灣後,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台北去世。

(圖)李宗仁李宗仁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1948年 4月 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蔣介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精銳主力部隊大部被殲,國民黨統治面臨覆滅命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 1月22 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

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歷任“總統”

1949年,國民黨政府移居台灣以後,仍然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蔣介石擔任中華民國“總統”。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先後就任中華民國“總統”。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

任次 肖像 總統 任職期間 政黨 副總統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蔣中正 中國國民黨黨籍

1950年3月1日至1954年5月20日 副總統:李宗仁
1954年5月20日至1960年5月20日副總統:陳誠
1960年5月20日至1966年5月20日
1966年5月20日至1972年5月20日 副總統:嚴家淦
1972年5月20日至1975年4月5日

(圖)嚴家淦嚴家淦

嚴家淦 中國國民黨黨籍

1975年4月6日至1978年5月20日無副總統

(圖)蔣經國蔣經國

蔣經國中國國民黨黨籍

1978年5月20日至1984年5月20日副總統:謝東閔
1984年5月20日至1988年1月13日 副總統:李登輝

(圖)李登輝李登輝

李登輝中國國民黨黨籍

1988年1月13日至1990年5月20日無副總統
1990年5月20日至1996年5月20日 副總統:李元簇
1996年5月20日至2000年5月20日副總統:連戰

(圖)陳水扁陳水扁

陳水扁中國民主進步黨黨籍

2000年5月20日至2004年5月20日副總統:呂秀蓮
2004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20日

(圖)馬英九馬英九

馬英九 中國國民黨黨籍

2008年5月20日 現任 副總統:蕭萬長

資料來源

[1] 鳳凰資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renwu/200805/0520_2665_551156.shtml

[2]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