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名

中華姓名,中國具有世界上最久遠的姓氏傳統現今的姓氏,已失去原有的意義,僅作為個人的名字前所冠的區別符號。

中華姓名

百科名片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久遠的姓氏傳統。

姓的由來

“姓”,源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圖騰”,是具有共同血緣(母系祖先)的人群用於區別婚姻的種族標誌(徽號),《釋名》中說“女生曰姓”,即是這個意思。“姓”維持了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氏”字本義是木本,即植物的根,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蔓生於父系宗法社會。做為具有共同祖先的子孫,旁支別屬,各自為氏,以別貴賤,賤者無氏。故北宋劉恕撰《通鑑外紀》注云:“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所自分”。這樣,每一“姓”中可衍生出許多“氏”。周代“姓”、“氏”區別已經模糊,漢代逐漸混而為一,姓氏連稱,不再產生新的姓氏,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姓氏,姓氏和名字連稱。
現今流傳下來的姓氏中,姓較少,而且多帶有“女”字偏旁。姓氏的來源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以國、以邑、以居”為第一大類,即以所居地為氏;“以字、以謚、以號、以爵”為第二大類,即以先祖的稱號、諡號、名字為氏;“以官、以事、以職”為第三大類,即以所從事的工作或所做過的事情特徵為氏。
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郡望”,做為一些大姓望族對本姓的居住地的稱呼。“郡”字源自秦代的“郡縣制”。“郡望”一部分是姓氏的發源處,但大部分只反映了本姓氏中望族的地理分布。我國的姓氏郡望分布於全國的十四個省份,以華北地區和江南地區為集中,側面反映了華夏子孫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創業史。
現今的姓氏,已失去原有的意義,僅作為個人的名字前所冠的區別符號,有戶口上、認識上的作用。研究姓氏的淵源,也失去了宣揚封建宗法、家族觀念的意義,賦予了新的涵義:梳理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倡導優生優育等新的人口觀念、加強海內外華夏子孫的民族凝聚力,以報效祖國和民族。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原由

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諡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複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