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劇場

中華劇場

滬劇的重要演出場所。 1956年後稱中華劇場, 中華劇場建成初期曾演京劇、

上海中華劇場

位於中華路方沃路口。坐東朝西,為市區現存唯一的木結構劇場。原為西班牙人古藤倍民國四年(1915)創辦的共和活動影戲園,8月30日揭幕,專映電影。民國十六年售於國人潘澄波,改名共和大戲院。次年何挺然接手,稱發記共和大戲院。民國二十四年道焚,同年重造,翌年開張,改發記為五福,由張振山主持。民國三十二年由田原接手,易名南市中華大戲院,多演紹劇越劇話劇。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稱中華大戲院,姚正坤任經理,仍以紹、越、滬、京劇等戲曲演出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成為滬劇的重要演出場所。1956年後稱中華劇場,馬偉經理。近年以放映電影為主,兼演戲曲
劇場營業總面積九百三十六平方米。台口高五米,寬十米,進深五米,台基高一米。副台上下場門各為六平方米。座位數原為八百零五個,現有七百三十九個,其中正廳為五百二十五個,樓廳為二百零四個。

天津中華劇場

簡介

中華劇場曾名“中華坤書館”、“中華落子館”、“中華茶園”、“中華戲院”。坐落在今和平區南市,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理魏鴻翼

結構

中華劇場 為磚木結構,中型規模,設300多座席。樓下設方桌,每桌3面設6個凳子;樓上3面包廂。舞台為伸出式,上有橫匾,書“中華樂土”4字。台口前有橫鐵桿,為坤書館和落子館時期演員站立演唱時的扶手。兩台柱書抱柱對聯:“好景目中收,觀不盡麝月祥雲,鶯歌燕舞;春風懷中抱,領略些溫香軟玉,桂馥蘭芳”。

歷史沿革

中華劇場建成初期曾演京劇、河北梆子和曲藝(時稱“什樣雜耍”)。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與華樂坤書館、群英坤書館、天會坤書館、同慶坤書館、權樂坤書館、慶雲坤書館並稱為“七大坤書館”。自慶春平腔梆子班在津唱響後,中華茶園遂改為專演落子的落子館,並一度成為生意最興隆的落子館之一。1946年,茶園經理魏宇瀛邀角組班,成立中華茶園河北梆子劇社,集中了當時的梆子名角金鋼鑽(王瑩仙) 、銀達子(王慶林) 、葛文娟、金寶環小翠雲、柳香玉、金香水韓俊卿張美雲、王桂如、楊柴如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金水橋》、《燒骨計》、《回荊州》 、《蝴蝶杯》、《汴梁圖》 、《南天門》、《萬里長城》、《丁香割肉》、《三娘教子》、《辛安驛》、《拾柴》等,觀眾經常爆滿。解放後改名“中華戲院”,演出京劇 、評劇、河北梆子等 。80年代曾一度出租改為服裝商場。後經修繕,設定茶座,恢復為文藝演出場所,先後更名“中華劇場”、“中華藝苑”。

瀋陽中華劇場

瀋陽中華劇場
瀋陽中華劇場,1971年建成,位於瀋陽中華路。它是瀋陽市一個標誌性的文化場所。紅色的座椅共1700多個分列其內。中華劇場內部還設計了一座鏇轉舞台,這座舞台可以按照劇情要求隨時轉換背景……中華劇場共設計了6個化妝間,可供300多演員同時在此進行化妝。瀋陽中華劇場接演過俄羅斯的《天鵝湖》、朝鮮的歌舞劇、奧地利交響樂以及國內的各種演出,還上演過名噪全國的雜技蔡氏飛車”。後來隨著遼寧大劇院等一些劇場的出現,中華劇場漸漸淡出了演出市場。2007年,中華劇場開始進行內部裝修改造。2009年被劃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之後,中華劇場正式成為話劇的新陣地。結束了“遼寧人藝”沒有獨立的演出場所的歷史。2009年2月18日重新開業。《遠山的月亮》作為劇場的開業戲。還陸續上演《父親》、《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安徒生》等一大批遼藝的經典劇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