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

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

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歷史是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在一起的,被譽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是

學校創始人王諍中將學校創始人王諍中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

歷史沿革

概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歷史是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在一起的,被譽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紅色的電波傳遍大江南北,為奪取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戰爭年代,她自強不息,堅韌不

西軍電老校區林蔭道西軍電老校區林蔭道
拔;長征途中,處處都留下了她創辦現代工程教育的足跡;和平時期,她打破西方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首創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許多學科和專業,撐起了新中國電子工業的脊樑,在中國電子高等教育史上譜寫了絢麗篇章。“西軍電”主幹

1931年1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校長王諍(開國中將)、政委曾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紅軍無線電學校。
1935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瓦窯堡,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隨黨中央遷至保全。1936年1月,又隨黨中央遷至延安,改名為“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時稱“延安通校”。自1935年至1946年的12年裡,延安通校共培訓17期、近千名學員。

西電老校區王諍將軍銅像西電老校區王諍將軍銅像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合併晉冀魯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軍委三局電訊隊、軍委氣象隊組建了“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簡稱“華北電專”),成為解放區最大的無線電通信學校。5月12日召開了“華北電專”成立大會,盛況歷時三天。
1949年3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華北電專”擴建為“中央軍委工程學校”,也稱“中央軍委機要通信幹部學校”,校址選在張家口市。1949年11月27日“中央軍委工程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1951年底,全國高校開始院系調整。1952年5月19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大連大學(現大連理工大學)電訊系併入學校。
1955年1月13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1955年8月3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1958年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8月遷往西安;1960年1月1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簡稱“軍電”。因地處西安,所以也簡稱“西軍電”,是軍團級單位,校長相當於副總理級別。當時是歐陽文中將任校長。
1962年,中央軍委鑒於形勢的變化,決定對軍事院校進行大調整,於是當年二月下令:將西軍電雷達專業(包括六系和七系)遷往重慶,成立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簡稱重慶雷院),院址選在重慶“林園”。
1963年8月,軍委又決定對軍事院校進行改革性調整,對各軍事院校培養學員的工作方向重做具體定性。決定:“西軍電”為培養科研型人才的院校,而重慶雷院為培養面向戰鬥部隊的維修使用型人才的院校,因此兩院又進行了重組。“西軍電”的一系通信專業部分遷往重慶,而重慶雷院的二系、三系和四系重返“西軍電”,因此再次進入“西軍電”。
60年代的畢業照60年代的畢業照

1966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奉中央軍委統一部署集體轉製成為普通高校並更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軍電”在歷史舞台上正式謝幕。
1988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更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至今。“西軍電”旁系

西軍電旁系1:1948年11月由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同志在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基礎上,在鄭州創建中原軍區電信專科學校。之後,歷經輾轉、數易校名,1975年移至武漢,1986年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
西軍電旁系:2:中央軍委工程學校於1952年院系調整中將部分院系分離組建南京機要學校,後歷經北京機要學校、北京電子專科學校等階段,定名為北京電子科技學院至今。
西軍電旁系3: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重慶雷院)自1962年2月由西軍電分出組建,到文革後期被解散,後來在南京又重組了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空軍氣象學院和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合併組建解放軍理工大學至今。
西軍電旁系4:198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桂林無線電學校的基礎上建立桂林電子工業學院,電子工業部做出“西電援建桂電,成電援建杭電”的決定,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籌建過程中,西電對桂電慷慨支援,前後派出3批教師共87人援建桂電,其中6人擔任桂電校領導(劉逢晨教授任桂電首任校長),27人擔任中層領導,湧現出教授20人,副教授26人,他們為為桂電培養了一批走上領導崗位的博士、教授,成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今日發展的中堅力量。

歷史資料

只有一部半電台無法組織通信,但可以組織教學訓練。193

1932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瑞金洋溪村舊址1932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瑞金洋溪村舊址
1年1月18日,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親自簽發了《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從各部隊選調學員。在參謀處長郭化若的安排下,1931年2月10日,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在小布開學,王諍、馮文彬直接領導教學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員有王諍、吳如生、韋文宮、劉寅等。第一期學員有報務:胡立教、曹丹輝、鍾貞一、溫諍、李立田、駱炳林、吳慕林、周淼、肖英、李赤華(女)、鍾佩蘭(女)、李建華(女);機務:李長春、羅卓英等5人。3月,上海黨中央培訓的無線電技術人員伍雲甫、曾三、塗作潮來到中央蘇區,加強了無線電隊和訓練班的教學力量。第一期學員12人,經過4個月的訓練,參加了紅軍第二次反“圍剿”作戰的無線電技術偵察和通信聯絡工作。
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無線電技術偵察發揮了重要作用。6月底,朱德、毛澤東決定舉辦第二期無線電訓練班,人數18人;11月又在福建長汀辦了第三期無線電訓練班,學員達36人。1931年12月國民黨第26路軍在寧都起義,使紅軍的通信實力大為加強,各個蘇區在戰鬥中不斷繳獲電台和通信器材,更為缺乏無線電技術人才。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三期訓練班為基礎,1932年1月在瑞金洋溪成立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1933年初,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賀昌、軍委無線電總隊總隊長王諍等和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商定:在瑞金坪山崗作為學校的新校址,1933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無線電學校遷至坪山崗,並正式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劉光甫任校長,楊藍史任政治委員(後為曾三)。
自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開始長征,紅軍無線電訓練班和紅軍通校舉辦了11期,學員都是從各個部隊抽調來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年幹部,先後培訓報務、機務、電話、司號、旗語等各類通信人員2100人,造就了紅軍第一批無線電通信人員,並為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等蘇區輸送了無線電通信人員。(這些人大都成為後來通信兵以及新中國郵電、電子科技、工業等部門的領導骨幹。)
1934年10月,紅軍通校改為通信教導大隊,在長征路上堅持辦學,邊行軍邊學習,大休息時教員講課。為此,周恩來說:“長征路上辦學校,這是新鮮事。你們要告訴後代,說紅軍在幾十萬敵人圍堵下,在敵機轟炸的間隙,仍然堅持學習電台技術,這可是相當寶貴的教材啊!”
1936年10月恢復了中央軍委通信學校,校長吳澤光、政委曾三(後王諍兼),為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1945年10月起,在軍委三局的指導下,又相繼開辦了西北、西南、華東、東北軍區通信學校和東北電信工程專科學校,就地培養機要通信幹部。1948年5月在河北成立的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王諍兼任校長、政治委員,是當時解放區通信專業設定最多,規模最大的通信專業學校,全校師生1500餘人。這些學校先後培養通信人員近萬人。保障了抗戰、解放戰爭以及後來抗美援朝戰爭和建設新中國的通信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