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工學院

長沙工學院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一所直屬中央軍委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歷經哈爾濱工程學院和長沙工學院等時期,1984年,學校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國防科技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並獲中央專項經費支持的全國重點院校之一。

基本信息

長沙工學院簡介

中文名稱:長沙工學院

英文名稱: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今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是一所直屬中央軍委的綜合性大學。

長沙工學院時期學校概貌長沙工學院時期學校概貌

1984年,學校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

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國防科技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並獲中央專項經費支持的全國重點院校之一。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

學校座落在古城長沙,占地總面積6200餘畝,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和公共服務體系。全校有3個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1個軍隊院校重點實驗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實驗室。新建的現代化教學大樓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圖書館藏書200多萬冊,中外期刊4000多種,並建立了全套“美國政府四大科技報告”檢索系統。學校計算機網路分別與國家教育科研網、國際網際網路和全軍軍事訓練信息網互聯。全軍軍事訓練信息中南中心設在國防科技大學,由學校承建和管理。全校教職員工均可方便地使用網路。

學校現設有: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軍隊學位委員會在學校設立了軍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學校按照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文、管、軍、經、哲多學科相互滲透,口徑寬、適應性強、軍隊和國防特色明顯的人才培養思路,長期不懈地致力於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總體層次高、緊跟高科技最新發展、適應未來要求的一流學科專業體系。學校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設有31個本科專業、80個碩士點、40個博士點、11個博士碩士授權一級學科、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國家重點學科、15個軍隊“2110”重點建設的學科領域、15個湖南省重點學科和5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可按一級學科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生。

馬坡嶺簡陋的科研實驗室馬坡嶺簡陋的科研實驗室

學校擁有一支整體水平高、集體攻關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中,既有學術界影響較大的老專家、老教授,又有一批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跨世紀學科學術帶頭人,還有一大批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術骨幹。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

程院院士4人,在崗博士生導師200餘人,碩士生導師800餘人,1000餘名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近400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19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餘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學校經常派出教師和研究生出國考察、學習和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授、學者有良好的學術交往,還聘有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

建校50年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等各類學員共12萬餘人,其中多數人已經成為我國國防、經濟、科技和教育事業的骨幹,有的當選為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不少人還在國家機關、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科研單位以及軍隊院校擔任領導職務。

學校按照“面向軍隊,面向國防、立足前沿、突出重點、加速轉化”的科研方針,在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等為代表的3000多項成果,榮獲國家、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50多項。科研經費總額和人均科研經費均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學員宿舍樓內設有電話、學習室、娛樂室,學員餐廳寬敞整潔。俱樂部和體育場館,可供學員開展豐富健康的文體活動。

目前,學校正積極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科技強軍戰略決策,深入探索,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努力創建具有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熱烈歡迎有志青年報考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起源

哈軍工時期

1952年

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6月3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蘇聯政府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請按5個系的規模為軍事工程學院派遣專家、顧問。

周恩來總理視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周恩來總理視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

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8月22日中央軍委批准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

9月1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臨時黨委。

11月24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請調教授的報告。中央軍委向全軍下達“為軍事工程學院抽調300名助教及1000名學員的指示”。

11月26日學院向中央軍委呈報校舍建築初步計畫。

12月15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成立建築委員會。

1953年

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

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

2月28日學院黨委作出《關於執行教育任務中幾個主要問題的決定》。

5月13日蘇聯顧問團到達學院。

5月15日毛澤東批示,學院每年畢業學員以800人為限度。

8月6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視察學院。

8月26日毛澤東為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學院題寫《工學》報名。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時期

(1953.9.1~1966.3.31)

1953年

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

張宗遜張宗遜

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中央軍委首

長為學院題詞。

9月5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過程組織基本條例》。

10月5日學院在新生大隊基礎上成立預科。

10月31日“軍事工程學院教育工作者協會”成立。

1954年

1月28日學院召開首屆教學方法研究會,於30日結束。

2月28日中央軍委任命劉居英為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

2月學院制定《成績優良的專科、學員班及優等生的標準及獎勵辦法》。

2月周恩來召開國務院各部、委及中央軍委各總部、軍兵種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6月22日學院成立野營司令部。

8月30日劉居英向教師、處以上幹部傳達毛澤東審閱批准的四年制教學計畫。

10月30日賀龍副總理召集軍委各總部及各特種兵領導開會,研究支援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11月4日學院成立教材編審委員會。

11月19日學院成立教學方法指導委員會。

11月20日第一座1.5米開口單迴路式風洞建成,試車成功。

12月2日學院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

12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劉有光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1955年

1月31日學院召開第二屆教學方法研究會。

4月學院頒布《專業技術課程教學方法基本條例》。

6月10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科學研究工作條例》。

7月21日全院開始歷時15個月的“肅反”運動。

7月學院頒布《專業教授會實驗室條例》。

9月1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改為五年。

9月27日周恩來簽署命令,授予劉居英、劉有光、唐鐸、賀振新、唐凱少將軍銜。

9月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科學教育部制定《研究生班暫行條例(草案)》。

11月越南人民軍武元甲大將來院參觀。

12月2日中央軍委批准,成立院長諮詢機構——院務委員會。

1956年

2月29日學院召開第一屆科學研究會議,於3月1日結束。

3月26日學院召開全體教師會議,動員向科學進軍,於4月3日結束。

3月學院頒布《部隊見習的組織和實施條例(草案)》。

4月1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保衛副相金雄大將來院參觀。

4月21日學院頒布《科學研究獎勵暫行辦法》《科研工作對外聯繫暫行辦法》《稿酬暫行辦法》。

5月10日學院召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於25日結束。

5月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學員軍事科學技術協會條例》。

11月16日學院成立國家考試委員會,頒布《國家考試組織與實施條例》。

12月3日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張宗遜、彭紹輝率領國防部檢查團來院檢查工作。

1957年

2月6日學院召開第二屆科學技術研究會。

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元帥視察學院。

5月2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來院視察。

6月4日軍事工程學院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

6月29日學院召開“反擊右派分子猖狂進攻”動員大會。

6月周恩來批准,劉居英率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參觀團訪問蘇聯、波蘭、捷克三國軍事工程院校。

8月1日學院召開頒發勳章、獎章、紀念章大會。

8月24日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上將和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渠上將來院檢查工作。

8月26日全院人員參加松花江江堤防洪搶險,於9月17日結束。

9月粟裕大將來院視察。

12月28日學院召開幹部大會,動員軍官家屬還鄉生產和幹部“上山下鄉”。

1958年

3月26日學院舉行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國防部副部長李達上將代表中央軍委、各總部領導機關參加大會。

4月4日學院黨委召開黨的四級幹部(院、系、專科、年級)會議。同時在黨外開展“滅資興無、破舊立新、向黨交心”運動,於6月9日結束。

5月1日周恩來任命謝有法為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

5月學院派出第一批留學生到蘇聯攻讀副博士學位。

7月軍械部軍械科學研究所遷來學院,轄屬於炮兵工程系。

8月1日學院第一批科研成果在北京展出,黨、國家、軍隊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伯渠、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陳毅、林彪、粟裕、黃克誠及各總部、各軍兵種負責人前往參觀。

8月13日學院黨委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1月28日結束。

8月31日賀孝先教員研製成功“無機粘接陶瓷車刀”,榮立二等功。

8月學院接收第一批越南留學生。

9月1日彭德懷第二次視察學院。

9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視察學院。

9月29日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來院檢查工作。

9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東風113”方案審定會。隨後,成立“東風113”試製領導小組。

10月1日電子數字計算機(901)研製成功。

11月5日許光達大將來院檢查工作。

12月12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改革方案(草案)》。

12月周恩來、賀龍、陳毅、羅榮桓參觀海軍工程系在北京舉辦的科研成果展覽。

1959年

1月23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來院參觀。

2月15日學院成立飛彈工程系。

4月在全軍第一屆運動會上,空軍工程系三名學員獲兩項航空模型冠軍,打破一項世界紀錄。

在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上空軍工程系學員打破一項航空模型世界紀錄,海軍工程系學員打破一項航海模型全國紀錄。

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的學制延長為五年半,少數專業延長至六年。取消一年的預科教育。

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建國十周年觀禮代表團400餘人參觀學院。

11月19日陳賡向中央軍委提出學院分建、改建的建議。

12月23日周恩來視察學院。

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1960年

5月4日學院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6月①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②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

7月15日學院動員深入進行教學改革。

8月3日總政治部批准學院成立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8月15日蘇聯政府毀約,撤走全部在學院工作的蘇聯專家。

11月1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劉亞樓、楊成武、楊勇、王平上將,蕭向榮中將等視察學院。

1961年

3月16日陳賡院長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在上海逝世,終年58歲。

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

6月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

7月5日中央軍委第94次辦公會議作出將軍事工程學院的教學業務工作歸國防科委領導等決定。

7月24日周恩來簽署命令,任命劉居英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7月26日周恩來在總政治部關於幹部子弟在軍工學習的表現匯報材料上作重要批示。

7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視察學院。

8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視察學院。

8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元帥視察學院。

8月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學院成立原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

9月5日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廖漢生率解放軍代表團來院參觀。

9月11日粟裕大將來院視察。

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一律改為五年。

11月2日學院黨委召開黨的教學工作會議和教學代表會議,學習貫徹《科學十四條》和《高教六十條》,會議於16日結束。

12月24日中央軍委任命李懋之為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子明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1962年

1月10日劉居英、謝有法命令,公布《關於保證學員學習時間的規定》和《關於保證教師業務時間的規定》。

1月20日總政治部同意將學院教師不含政治、軍事教員職務名稱改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不再稱主任教員、教員。

2月19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條例(草案)》。

5月18日學院召開招生工作會議,根據周恩來批示,學院招生不再實行組織保送,一律參加全國統考,擇優錄取。會議於23日結束。

5月26日中央軍委任命李開湘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6月18日周恩來第二次視察學院。

6月學院專業由64個調整為45個,同時修訂教學大綱,學制分五年、六年兩種。

7月8日國防科委副主任鍾赤兵來院檢查工作。

12月15日學院舉行第三屆學術報告會。

12月羅瑞卿大將在軍委辦公會議上向劉居英傳達葉劍英、陳毅、羅榮桓、劉伯承四位元帥對學院的指示。

1963年

1月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來院檢查工作。

6月18日陳毅元帥視察學院。

9月1日慶祝建院十周年。三總部首長張愛萍、李聚奎、徐立清來院參加慶祝活動。

9月2日學院舉行第四屆學術報告會。

10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真視察學院。

學院開展學習59—111班,樹立良好班風活動。

12月25日學院成立院黨委的教學諮詢機構——教學委員會。

1964年

2月21日學院黨委下達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指示,並樹立了本院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先進典型——張金槐。

4月9日教學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毛澤東1964年春節指示和國防科委第三次院校工作會議精神,會議於29日結束。

5月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視察學院。

7月24日羅瑞卿大將視察學院。

7月25日總政治部副主任劉志堅來院檢查工作。

7月31日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視察學院。

8月4日學院召開第三次黨代表大會。

8月葉劍英元帥視察學院。

9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劉伯承元帥視察學院。

10月8日根據毛澤東同學院60級學員毛遠新談話和總政治部的指示,學院黨委決定分批分期組織師生員工到農村參加“社教”運動。

1965年

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5月15日學院撤銷保證教師業務工作時間和學員學習時間的“兩道命令”。

8月17日毛澤東批轉《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批參加農村社教運動的報告》。

9月21日學院黨委制定“三段教學,四至五年”的教改方案。專業由45個調整為33個。

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從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為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軍事工程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

12月19日中央軍委通知,經周恩來同意,學院改制可推遲到1966年4月1日起執行。

1966年

2月11日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下達指示:學院的教改構想方案,可以進行試驗,不論階段如何劃分,但要保證有3年時間學習基礎課,1年時間學習專業課,絕不能因此降低學院的教學質量。

3月29日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下達哈爾濱工程學院戈果等52名幹部的任職命令。

國防科委下達哈爾濱工程學院楊川等21名幹部黨內任職的通知。

3月國防科委通知,劉居英留任哈爾濱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張文峰、曹鶴蓀任副院長,卓明、賀達任黨委副書記,由他們主持學院工作,等待國務院的正式任命。

基本內容

長沙工學院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今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969年12月4日,根據中蘇關係不斷惡化的形勢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和司令部參謀長梁軍召見學院負責人鄭錫伍時說:“東北是前線,哈爾濱是重工業區,交通樞紐,是第一線。為了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軍委決定你們內遷,到三線去辦學校。”梁軍還說:軍委已寫了信,到長沙、重慶、貴陽看點。偏重軍工到長沙,要在戰前搬。12月20日,國防科委又傳達中央軍委的批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和實行三結合的原則,一批院校要分建。具體事宜由國防科委、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空軍、海軍直接協商。根據中央軍委和國防科委的部署,院革委會決定,到黑龍江省五常縣山區農村辦“五七”幹校的計畫停止執行。在勝利、沖河兩個人民公社新建的住房移交當地人民政府,派出的先遣人員和運去的物資撤出運回,院、部、系各級革委會立即投入進行分建和內遷的準備工作。1970年1月2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國防高等院校領導關係的通知》。3月1日,國防科委派出以王松齡為組長的調研組進駐學院,抓落實政策、主持分建和內遷工作。國防科委、各總部、軍兵種協商之後決定: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教務部、政治部、院務部、基礎課部、院辦公室,電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電子計算機系、外國留學生系、綜合實驗工廠及基層單位內遷長沙,歸國務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七機部)領導。學院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歸國務院三機部領導;原子工程系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原子專業合併,遷往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歸國務院二機部領導;艦船工程系原定到武漢、南京選點,後留哈爾濱市原址,改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歸國務院六機部領導;空氣動力風洞實驗室,留哈爾濱原址,改名“風洞研究所”,直屬國務院三機部領導。學院內遷長沙分三個階段進行。

1970年2月至6月為準備階段。一方面為戰備般遷作好思想準備,另一方面派出人員選點,成立內遷的辦事機構,動員全體人員包裝設備儀器和物資營具,作好戰備搬遷的物資準備。5月2日,中央軍委辦事組批覆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將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院的校舍及營具移交給國防科委的軍事工程學院使用。6月15日,學院派出以戈果、祝玉璋為首的搬遷先遣隊到達長沙。6月24日,經廣州軍區批准,正式接收原工程兵學院的營房及營具。

7月至9月,為物資搬遷階段,到9月底,向長沙發出8列火車和部分零擔共334節車皮,同時有296戶幹部、職工遷往長沙;除綜合實驗工廠尚有部分工具機設備待運外,基本上完成了儀器、設備、器材、營具的搬遷任務。

從10月起為人員搬遷階段。當時學院共有幹部2415名。根據學院分建的需要,擬配備黨政、行政、後勤幹部387名,教學幹部704名,其他技術幹部40名。10月至11月5日,全院教職工分四批內遷長沙。

學院創建,從哈爾濱醫科大學接收舊校舍4萬餘平方米。以後新建校舍221幢,共有新舊營房64萬餘平方米。根據總參謀部和總後勤部批覆,在瀋陽軍區的主持下,學院辦理了營房、營具的交接工作,全院的營房及配套設備,除艦船工程系、風洞實驗室和學院留守處占有原地址外,分別移交給黑龍江省軍區和地方單位。全院營具近10萬件,發運長沙1.2萬件,其餘全部移交給黑龍江省軍區。

國務院、中央軍委1970年6月15日的電報命令規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原軍事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改名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領導。”8月,又下發檔案規定,由湖南省革委會、省軍區和七機部實行雙重領導。學院的黨政工作、行政管理、醫療衛生和生活供應等由湖南省革委會、省軍區負責。有關教學、科研、生產、經費、招生、學生分配等工作,以七機部為主。

1970年12月1日,經廣州軍區批准,學院啟用“長沙工學院”公章。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是為七機部培養技術人員,同時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學生定額為1800到2000人(含普通班和進修班),學制暫定為三年。全院總人數為5200到5300人。按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精簡機構和加強基層等原則,學院管理體制為院、大隊(系)、學生隊三級,隊為基層單位。院機關設訓練部,負責人高勇、高澤民、董瑋、蘇克、田奉公,下轄訓練處、科研處、器材處、基礎課教育處、政治處、圖書館、印刷廠;政治部,負責人姚亞新、劉興隆、張文亮、李寶元,下轄組織處、宣傳處、幹部處、保衛處、秘書處、政治教研室;院務部,負責人李敏、劉東平、鄭宇廷、羅永貴,下轄職工處、供應處、管理處、基建辦公室、政治處、醫院;器材倉庫、電話站、招待所、工程隊、汽車隊、食堂等基層單位屬院機關各處領導。全院設機械、機電、電子3個大隊(系),彈體結構、火箭發動機、自動控制、計算機、雷達、電子對抗、通訊、導航8個專業,1個電子計算機研究所,5個研究室和2個工廠(機械廠、無線電廠)。第一大隊(系)負責人有,王永斌、徐增先、鄒松山、陳光松、尚維;第二大隊(系)負責人有,趙玉虎、郭之光、夏常平;第三大隊(系)負責人有,郭景秀、郭希鏡、張玉龍、張根生;計算機研究所負責人有慈雲桂、劉越庭、張式堯、王愛義、齊九卿;機械工廠負責人有,尚文浩、李景山、歐陽、侯軍、呂夢興;無線電廠負責人有,王天明、常樂義。

1970年11月14日,廣州軍區派出以韓凱亞(廣州軍區司令部三局政委)、丁原昌(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為首的60人工作組,全面領導學院的工作。1972年4月11日,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成立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由韓凱亞、張文峰、於貞傑、戈果、王俊、劉越庭、劉東平、李景山、鄭錫伍、賀達、祝玉璋、姚亞新、倪偉、常樂義、孫磊、劉永金、周魯曉、陶元福、褚連芳、張峰等20(其中學院幹部13人,廣州軍區工作組7人)人組成,韓凱亞任黨委書記,張文峰任黨委副書記。4月24日,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舉行首次會議,研究了臨時黨委的主要任務和加強黨委建設的問題,審查批准了院機關、大隊、研究所、工廠的臨時黨委,決定由張峰、高勇、高澤民等八人組成教革組臨時黨委,張峰任書記,高勇、高澤民任副書記;周魯曉、姚亞新等9人組成政治部臨時黨委,周魯曉任書記,姚亞新任副書記;劉東平、李敏等8人組成院務部臨時黨委,劉東平任書記,李敏任副書記;陶元福、王永斌等6人組成一大隊臨時黨委,陶元福任書記,王永斌任副書記;褚連芳、趙玉虎等6人組成二大隊臨時黨委,褚連芳任書記,趙玉虎任副書記;劉永金、郭景秀等6人組成三大隊臨時黨委,劉永金任書記,郭景秀任副書記;劉越庭、張桐樹、慈雲桂等8人組成電子計算機研究所臨時黨委,劉越庭任書記,張桐樹、慈雲桂任副書記。李景山、尚文浩等5人組成機械工廠臨時黨委,李景山任書記,尚文浩任副書記;常樂義、王天明等5人組成無線電廠臨時黨委,常樂義任書記,王天明任副書記。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的反革命武裝政變被粉碎。1972年8月12日至9月4日,院臨時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中央批林整風匯報會和湖南省委第三次擴大會議精神,深入批林整風,進一步揭發批判林彪反黨集團的罪行,直到年底。1973年5月至8月,院臨時黨委又召開擴大會議,傳達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和檔案,著重揭發林彪反黨集團的反革命罪行及其對學院的嚴重影響和危害。

學院的幾次批林整風會議,時間雖然拖得較長,但方向對,氣氛好,風氣正,效果好。首先是批林,其次才是整風,不糾纏歷史舊帳;黨員和幹部都以大局為重,強調各自多做自我批評,增強了革命團結;通過揭批林彪死黨及其代理人破壞學院的罪行,找到了學院各種矛盾的困難的根源,明確了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同意國務院科教組、國防科委關於重慶工業大學仍遷回哈爾濱與原哈工大留省部分合併,組成哈爾濱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原子工程系)仍調回長沙工學院建制的報告。請各有關省、軍區加強對重工大和原軍工原子工程系搬遷工作的領導。

12月6日,學院請示七機部,將原子工程系在重慶期間的番號定為“0623部重慶分部”,對外行政名稱為“長沙工學院重慶分部”,於1974年1月1日開始使用新圖章。由於重工大的專業方向與原子工程系的專業性質完全不一致,因此,該系合併到重工大後,各專業全部停辦下馬。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軍工原子工程系各專業應繼續辦好的指示,1973年12月29日,學院向國務院、國防科委呈報專業調整意見,原子工程系暫保留核武器內爆裝藥設計、核武器炸藥裝藥設計、核裝藥設計、核武器引爆控制、核爆炸衝擊波測試分析5個專業,待進一步調查研究後,另行上報。

從1974年1月到1975年5月,原子工程系的全部人員、器材、設備、營具,先後、分批遷到長沙,編制序列為長沙工學院原子工程系,原系黨委書記姜國華,調任院臨時黨委委員、院領導成員,系黨委副書記李寶元調院政治部;楊金翠任系臨時黨委書記,吳旭文為副書記。

1973年8月9日,廣州軍區工作組奉命撤出,臨時黨委由學院的幹部承擔起領導的責任,直到1978年6月。

學院內遷長沙,接收原工程兵學院的校舍僅66000平方米。由於接收的營房與實際需要差距太大,當時教學、科研和生產、生活條件極端困難,尤其住房擁擠,成了突出影響全局的大問題。

根據學院的請示,廣州軍區(1970)65號檔案批覆,將靠近學院、京廣鐵路線北邊的“舟橋84團的營房交長沙工學院使用,舟橋84團所需的營房,由工學院負責解決相等面積的建築經費及材料”。9月29日,雙方簽訂協定:舟橋84團原絲茅沖132號營區0.4574平方公里,房區建築面積84491平方米,營區內現有水電設備、油庫及其他固定設備、水塘、樹木全部移交長沙工學院;舟橋84團在長沙郊區楊家灣、蓮塘沖等地新建相等面積營房的經費457萬元,由長沙工學院從基建投資總額中一次付清,並由七機部撥給1200噸鋼材、4200立方米木材、1500噸水泥、100噸鑄鐵管營房建材指標。

1970年11月,學院95%的物資、器材、設備已運抵長沙,人員搬遷已到500多戶,在途中的500多戶。為了克服暫時困難,經湖南省革委會批准,臨時借用長沙市郊區的省農機學校校舍15000平方米,安置電子計算機研究所和綜合實驗工廠;同時,價撥一部分建築材料,由學院幹部職工自己動手搭起3000平方米的“竹棚”,將露天堆放的1000多噸設備、軍事裝備放進工棚,把年久失修的食堂、教室、簡易倉庫、副食加工間、豬圈、豬飼料間等間壁成宿舍,在廢游泳池邊修建簡易生活宿舍,連同原有住房,經過堆擠、調整、挖潛,在原工程兵學院營區和原舟橋84團營區各安插500多戶人員住宿。

學院內遷長沙後,發揚人民軍隊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各部、系和基層單位自力更生,立即調整堆放在舊房裡的物資,騰出一點地方,鋪開攤子,開展各項工作,並及時上報第一期基建規劃和1971年基建項目,請求審批新建校舍88000平方米和用“乾打壘”的辦法蓋一部分生活用房。七機部(1971)生字第169號檔案批覆:長沙工學院的基建任務,新建、擴建38523平方米,改建42336平方米,全部投資399萬元。1971年5月28日,湖南省軍區主持召開有省國防工辦、省計委、省基建局、長沙市革委會、省基建三團和學院的負責人參加的“關於落實長沙工學院基本建設問題的會議”,決定“學院的基建任務屬軍事科研重要項目,列為重點工程,要求在一年內竣工、交付使用”。

1972年4月8日,學院開始招收短學制大學生。隨著教學的發展,科學研究工作逐步鋪開,人員也不斷增加,哈爾濱留守處的幹部、職工陸續調來長沙工作。但是到1974年,學院還有600名職工在哈爾濱不能遷來長沙;發運到長沙的儀器、設備和軍事裝備,半數以上沒有開箱;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原子工程系從重慶工業大學回歸學院建制,因無校舍不能搬遷。

1974年5月30日,學院從擔負的任務、規模和校舍的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和勤儉節約的精神,上報建院規劃和第二期基建工程計畫,新建教學、科研和生活用房10萬平方米,投資920萬元,分兩年完成,每年完成基建投資400多萬元。全院幹部職工自己動手,裝車、運料,鋪路、架橋,植樹栽花,美化校園,經過大家艱苦的努力,校園面貌有了改觀。到1978年底,新建校舍193000平方米,共有營房31萬平方米,使教學、科研和生產全面鋪開,幹部、職工生活住房得到初步改善,逐步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1973年11月26日,院臨時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人防戰備工作的指示,決定成立院人防戰備領導小組,由10人組成,組長張文峰,副組長戈果、王俊、祝玉璋。會議規劃建設地下人防工程15000平方米,7年內分三步完成,解決“五能”(能打、能防、能生活、能生產、能機動)問題,做到平戰結合,打防結合。由於各級領導重視,認真做好宣傳教育和施工的組織工作,很快掀起民眾性的參加構築地下人防工程的熱潮,構築工程任務有計畫地分配包乾到各部、系,廣大教職工在酷暑嚴寒和地下潮濕並時有塌方危險的條件下辛勤勞動,每年各單位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1974年1月至1978年5月,全院教職工共建成地下人防工程6100平方米及相應的洞口、通風、去濕等配套設施,建成一個能容納200人的地下會議室,先後被評為湖南省和廣州軍區人防先進單位。

學院內遷長沙後,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1972年到1976年連續招收共5期1539名短學制大學生,除30名因故退學外,畢業分配1509名。培養短學制大學生,招生對象是有二、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相當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指戰員、技術人員和下鄉知識青年,學制為三年。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身體健康,掌握一定的戰略武器科學技術知識,並有一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期306名學生的文化程度,國中一、二年級占30%,相當國中畢業50%,高中畢業以上20%。經過半年多的文化補習,程度不齊的狀況有了改變,除少數外,基本上都進入本科學習。

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精神,學生實行“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而且學工、學軍、學農。“主學”與“兼學”的比例為7∶3;“主學”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性教學的時間比例為5∶1。在學生進入專業學習階段時,實行“廠校掛鈎,開門辦學”。學生的專業課和畢業設計分別到對口的研究所和工廠,結合所、廠的科研設計和生產任務進行。1974年,全校7個專業、17個學生班、447名學生,在124名教師帶領下,到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湖南等地的研究所、工廠搞開門辦學,占學生總數的74%以上。1975年,全院31個學生班、628名學生,在197名教師帶領下到全國34個單位結合34項產品進行開門辦學,聘請研究所、工廠的科技幹部、技術員400多人任兼職教師。1976年,全院5個專業138名學生、20位教師分別到北京、上海進行畢業實踐。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73—131班15名學生、4位教師在上海新新廠安排6個課題,由教師、技術員、學生共同設計、研究、實驗,從2月到5月,完成工廠生產急需解決的焊接夾具、泵角度最佳位置、增大噴管推力、姿態控制發動單阻元分析技術項目。飛行器總體專業73—111班15名學生,在北京七機部第二研究院進行畢業實踐,每人一個課題,固定聘請2名技術人員為指導教師,共15個課題,如“數控寬頻中頻放大器”、“顯示數模轉換和主偏放大器”、“高壓脈衝調整器”等,有的屬於攻關項目,有的是研究所國慶獻禮設備,有的則是改進、提高的科研課題。

當時,各所、廠對師生政治上熱情關懷,業務上耐心指導,生活上多方照顧,為學院搞好開門辦學和畢業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學院師生也為所、廠的攻關、獻禮、改進提高和趕超項目作出了貢獻,不少教師給所、廠辦學習班、短訓班,講授基礎課和專業課,博得歡迎和好評。

從“文化大革命”開始,經過幾年“停課鬧革命”和“戰備搬遷”的挫折、動盪之後,學院能夠招生開學,為國防建設培養科技人才,全院同志、特別是教師積極性很高。他們深入生產第一線,親自實踐,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做到把書本理論講得更加生動活潑。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的一些教師,過去使用蘇聯的教材講了十幾年專業課,未接觸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發動機;通過下放對口單位,學習研究發動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豐富了實踐知識,把書本的理論變成了具體的形象。下廠前,不少教師準備採用兄弟院校出版的通用教材,通過參加生產勞動,決心自己動手編寫適合學院學生特點的新教材。這批教師經過在工廠三個月或半年以上的實踐,審查修訂了11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編寫了13門課程的教材。有的教學大綱,如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在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先後召開了15次有60多位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意見,對大綱作了較大的修改。1972年學院開出22門專業課程,有14門課的教材是教師下廠開門辦學和勞動鍛鍊中編寫的。這些新編寫的教材,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少而精、便於理解等方面都比較適合短學制大學生的特點。

長沙工學院時期,招收的短學制大學生,由於歷史的原因,學生文化基礎一般比較差,但由於教師能因材施教,學生刻苦學習,仍按教學計畫要求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多數學生學得比較好,畢業後能勝任本職工作。不少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很好的成績。

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提出“兩個估計(即解放後17年“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大多數教師和解放後培養的大批學生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不符合實際的。11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辯論——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學院開展了對“兩個估計”的批判。從領導到民眾,特別是廣大教師,認為《人民日報》對“兩個估計”的批判講出了大家的心裡話。“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把“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戰線說成一團黑,把廣大知識分子打成“臭老九”,是為他們推行極“左”路線,篡黨奪權製造輿論。廣大知識分子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國防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忘我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怎么能說大多數教師和解放後培養的大學生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呢!大家還以哈軍工成立以來在教學、科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說明,學院“文化大革命”前的13年是完全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的。不論是解放後共產黨培養出的知識分子,還是解放前舊學校畢業的知識分子,都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學院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從而使廣大知識分子從“兩個估計”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按照全國統一聯考擇優錄取的原則,1977年,學院招收本科生582名,學制四年。1978年招生646名,78級新生五門課程聯考成績在400分以上的占17%,最低的340分;年齡在20歲以下的占88%,最小的14歲;黨、團員589人,占總人數90.2%。

1978年,在院學生76、77、78三個年級49個班,1625人,在第一線上課的教師189人,開出課程44門。開課的教研室和教學組都加強了教學研究活動,對教學大綱和教授方法開展了民主討論,從嚴訓練,從嚴要求,建立了平時檢查和期末考試制度。不少專業教師主動給學生講基礎課。多數學生班開展了評“三好學生”活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較高,進步較快。期末考試成績普遍較好。全院77級學生期終考試數學平均83.85分,優秀率為46.5%;政治課平均94.5分,優秀率為91.1%,及格率為100%。78級學生期中考試數學平均為80.2分,優秀率為19.82%,及格率為98.3%;外語、政治課考查及格率分別為99.4%和99.85%。

1975年1月,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根據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現有師資力量,在原有專業基礎上,學院對專業進行了調整,經七機部批准,由原來的3個系、8個專業,調整、增加為飛行器工程系、核武器工程系、飛行器自動控制系、電子工程系、飛行器材料工藝系5個系和一個計算機研究所,下設25個專業:飛行器總體、飛行器結構與強度、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火箭固體推進劑、飛行器自動控制系統、飛行器慣性儀表控制系統、軌道及軌道控制機套用、雷達、雷達干擾反干擾、微波技術、信息顯示與處理、數字信息傳輸、飛行器無線電控制、數字電子計算機、程式系統、飛彈彈體和發動機加工工藝及設備、飛行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飛行器非金屬材料及成型、精密機械儀表加工工藝及設備、核武器物理力學、炸藥及其套用、實驗核物理、核武器引爆控制、核爆炸測試分析。同時,建議保留無線電導航專業和雷射技術研究室,使學院保持了面向軍隊、為軍隊服務的特色。

1970年12月至1978年6月,學院的科研工作逐步轉向為七機部戰略武器及尖端技術服務,兼顧部隊裝備的研製項目。在條件十分困難情況下,急國家、部隊之所急,先後承擔了228個科研項目。其中一批科研項目,是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周恩來總理親自組織,列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專案的國家重點工程。當時教學、科研、生產、生活用房很困難,沒有實驗場地,許多教研室就在室外野草叢生的荒地上架竹棚、蓋“乾打壘”簡易實驗室,在困境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全院有432人參加科研工作,占教學人員總數的63%。

長沙工學院時期,科研工作得到國防科委、七機部和各軍兵種領導機關的重視、信任和扶植。為使學院保證國家、部隊委託的科研任務按計畫完成,七機部歷年都分配給數額較大的科研事業費,自1970年到1978年總計近1800萬元(專項工程科研項目不計算在內),還撥給100萬元作科研機動費,及時保證科研設備、器材的訂購和價撥,為學院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創造了物資條件。在學院科研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的研究工作,居於國內先進行列。國防科委1973年曾進行一次調查,全國各條戰線、學校、科研單位、軍事單位,共安裝、使用中型以上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99台,其中學院研製的計算機有33台,占1/3,從型號到數量都居全國首位。由於長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學院在雷達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飛彈技術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長;信息顯示、電子對抗、軌道與控制器件等專業技術的研究在國內也處於領先地位;同時還開展了一些新興專業的研究工作。學院在常規武器項目中也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如火箭布雷車、高炮電子數字指揮儀等項目,經過多年反覆研究設計、靶場試驗、訓練使用,最後由中央軍委批准定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隨著學院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各專業教研室都逐步地開展了科研工作,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普遍地更新教材,增設新專業,充實加強實驗室設備,新建先進的大型實驗基地,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大量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究、試驗研究,推動了學院的學術交流活動。許多教員、科技人員根據科研工作的實踐撰寫出不少學術論文。1970年至1977年,全院共撰寫研究論文、技術報告、科技總結、試驗報告475篇,在全國計量學術會議、高能物理會議、自動化技術交流會議、全國微波會議等39個學術會議上報告117篇論文,在電子計算機技術、無線電技術、斷裂、數控技術、通訊等10種國內技術刊物和雜誌發表論文76篇。1970年,特別是1976年後,學院派出365人次參加國內各種學術交流會。計算機研究所、電子工程系被評為學術活動先進單位,606教研室、407教研室、604教研室被評為學術活動先進教研室。學院一批具有一定研製能力的科研隊伍在實踐中成長,一批專職科研力量迅速發展,湧現出一批學術帶頭人。

1970年到1978年,學院承擔228項科研任務,先後完成138項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主要項目有:飛彈稱重測重心設備、遠程飛彈再入機動飛行、飛彈地面雷達靜態測試設備、超長波衛星水下導航、地圖匹配末制導方案論證、151—1型計算機圖形顯示器、飛彈級間分離的全聚能炸藥分離研究、718工程東海號中心計算機、640—Ⅱ型測速雷達等。完成部隊武器裝備的主要科研項目有:七四式火箭布雷車,37毫米高射機關炮曳光榴彈冷擠壓彈體的自毀爆炸研究,東風三號飛彈射擊諸元專用計算機,715雷達抗干擾系統,967甲電晶體雜波干擾機,魚雷快艇攻擊數字指揮儀,對數特性測試儀,航測儀計算論證,電晶體米波干擾訓練器。完成國民經濟建設的主要科研項目有:人工降雨消雹火箭,牛皮紙遺留手印顯現技術,隧道窯溫度巡迴檢測裝置,速度表校驗台,差動式透視率反射率測量儀,光電整緯裝置,電子針麻儀,石英數字測溫儀,井壁聲波測井儀等。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學院七四式火箭布雷車、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640—Ⅰ型測速雷達、967雜波干擾機、151型計算機圖形顯示機、41號抗干擾電路、多極化相控陣天線、441—B電晶體通用計算機、441—C高炮數字指揮儀、901型電子數字式魚雷快艇指揮儀、718東海號中心計算機、百道能譜測井儀、井壁聲波測井儀、441B—ⅢFORTRANⅡ語言、E、B、C電路與邏輯、航空與空間技術辭典、塵粒計數器、真空吸塵器、指揮系統模擬試驗19個科研項目獲獎,電子計算機研究所被授予先進集體單位稱號,電子技術系李德乾教員被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在湖南省科學大會上,學院有59個科研項目獲獎;402教研室和709火箭布雷車任務組被授予先進集體單位稱號,常顯奇、柳克俊被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在長沙市的科學大會上,學院也有4個科研項目獲獎。在全國和省、市科學大會上獲獎的科研項目共81項,為國家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學院的科研成果是在中央軍委和各總部、國防科委、特別是在七機部的關懷和領導下,堅持“以教學為主,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方針,走“教學、科研、生產”、“研究設計、部隊使用、生產工廠”、“教師、工人、幹部”三個三結合的科研道路,在軍內外、院內外各兄弟單位的大力協作和全院教職員工共同努力下艱苦勞動的成果。長沙工學院時期,在學院的歷史上,教學、科研、生產、生活的條件是最困難的,而科研工作的成績卻比較突出,這充分說明,這支隊伍的基礎是好的,他們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為國爭光的革命精神十分可貴。

歷史影響

十年“文化大革命”,給學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思想搞亂了,組織搞垮了,人心搞散了,作風搞壞了。大批幹部、教師被批鬥、審訊,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廣大學員不能學習,虛擲了寶貴青春年華;近十年不招生,造成人才斷層;戰備內遷又造成大批人才失散,大批房產、設備不能發揮其應有效用,甚至損壞、丟失。在動亂中,廣大教職員工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工作;後勤人員堅守崗位,保證了全院人員的正常生活;許多教師堅持科學研究,有的白天被批鬥,但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他們不計個人恩怨,夜以繼日地堅持科研工作,有些項目就是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取得很大進展或完成的。

學院遷到長沙以後,全院同志發揚我黨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氣候、水土不服,生活、教學用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自己動手,鋪路架橋,參加各種建校勞動,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時有動盪干擾的情況下,大家懷著醫治創傷建設學院,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的急切心情投入了緊張的科學研究,並積極進行招生、教學的準備工作。在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的關心下,學院科學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培養短學制大學生的工作也完成得比較好。粉碎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以後,經過初步撥亂反正,學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很快開展起來,並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為學院重新回歸軍隊序列創造了條件。

國防科技大學時期

國防科技大學時期

1978年

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列入解放軍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

6月23日國防科委副主任陳彬、錢學森來校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

7月成立國防科技大學落實政策辦公室。

9月11日國防科委在長沙召開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交接會議,會議於15日結束。

9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張衍為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10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正式歸屬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10月在湖南省科學大會上學校有59項科研成果獲獎,709火箭布雷車任務組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

1979年

1月3日學校召開平反昭雪大會,為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迫害的同志平反昭雪。

1月20日中央軍委任命董啟強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政治委員。

1月22日中央軍委任命張文峰、曹鶴蓀、周明?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1月25日中共國防科技大學臨時委員會成立。

2月1日學校臨時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明確提出把學校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2月10日中央軍委任命李東野為國防科技大學政治委員。

4月21日國防科委頒發國防科技大學體制編制表。下設3個部、9個系、23個專業、39個教研室、13個研究室。

4月29日中央軍委任命姚書梅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政治委員。

7月3日學校召開第一次教學代表會議,提出把國防科技大學辦成第一流大學的任務。通過了《教學工作暫行條例》《教學工作量試行辦法》《學生學籍管理暫行條例》,會議於10日結束。

7月16日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在學校臨時黨委擴大會議上,對辦好國防科技大學講了10個問題。

7月24日中央軍委任命孫本旺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系統工程與數學系主任,慈雲桂為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

9月2日學校提出《國防科技大學1979年~1985年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基本構想(草案)》。

9月3日學校成立首屆學術委員會。

10月15日學校臨時黨委發出《關於真理標準問題補課的通知》。

11月學校召開教學方法經驗交流會。

12月《國防科技大學教學工作暫行條例(草案)》正式公布試行。

1980年

3月24日國防科委副主任張震寰來校檢查工作。

5月5日中央軍委任命張志勇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6月3日學校召開第二次教學代表會議,著重研究提高基礎課教學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問題,會議於30日結束。

8月29日校政治部召開會議,研究學員人生觀教育實施方案。

9月25日中共國防科技大學首次黨代表大會召開,重申貫徹執行“以教學為中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方針,會議於28日結束。

11月12日訓練部召開會議,布置修定《1981年~1985年教材編審規劃》。

11月21日學校召開幹部、教師會議,傳達貫徹全軍第十一次院校會議精神。

12月8日學校召開政治工作會議,總結交流教學、科研中的政治工作經驗。

1981年

2月學校研製的151-3/4計算機雙機複合系統、DTY-1型多層印製電路板導通測試儀獲解放軍科技成果一等獎。

3月26日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來校檢查工作。

4月25日學校召開“軍人宣誓”大會。

10月6日學校舉行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學科、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基礎力學、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液體火箭發動機、軍用光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通信與電子系統、信號電路與系統、套用化學、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基礎數學、套用數學學科、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1月30日學校黨委作出《關於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的決定》。

12月學校公布《研究生工作細則》《學位工作細則》《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簡表》,將27個本科專業調整為23個。

1982年

1月15日學校舉行81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2月10日學校召開研究生工作經驗交流會。

3月18日學校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

3月23日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首次給本科生、研究生授予學士、碩士學位。

5月6日國防科委政治委員劉有光來校檢查工作。

5月29日學校召開第三次教學代表會議,會議於6月30日結束。

6月12日經國防科委批准,學校132名教師晉升高級技術職務,其中晉升教授的17名。

8月24日學員楊如意、易凱榮獲第一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女子桌球雙打冠軍。

11月2日學校召開研究生工作會議。

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方毅視察學校。

11月20日加強正規化建設,學校首次舉行閱兵。

12月17日學校召開首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代表會議。

12月27日學校召開首屆科學研究工作會議。

1983年

1月31日國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耿飈視察學校。

2月28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視察學校。

3月18日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全軍第十二次院校會議精神。

4月1日學校召開第三次青年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十二大和共青團十一大會議精神。

4月8日學校支援各軍區陸軍學校大學班50名教師離校。

5月6日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視察學校。

5月25日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視察學校。

6月15日學校召開自編教材授獎大會。

8月25日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發布命令,授予學校兵團級軍旗一面。

9月1日學校舉行建校30周年慶祝大會。

10月25日學校航天技術系81級碩士研究生張育林的論文在國際宇航聯合會34屆年會上評為傑出論文,獲銀質獎章。

11月14日學校召開專科生教學工作會議。

12月6日學校研製的銀河億次計算機通過國家鑑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方毅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到會講話祝賀,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楊尚昆、副秘書長張愛萍發來賀信、賀詞。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視察學校。

12月21日中央軍委任命張良起為國防科技大學校長,汪浩為政治委員,陳啟智為副校長,張文峰為副兵團職顧問。

1984年

1月13日學校召開新老領導班子交接工作大會。

1月16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計算機軟體、軍用光學2個專科、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原子與分子物理、機械製造、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系統工程、複合材料、飛行力學、飛彈設計、爆炸理論及套用、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9個學科、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視察學校。

4月17日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國防科工委17所院校校長、黨委書記會議精神。

4月20日學校頒發《國防科技大學學生會組織與工作細則》。

5月學校頒發《本科生和專科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

6月7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發命令,給計算機研究所記集體一等功。

6月15日國務院首次批准22所重點大學試辦研究生院。國防科技大學是其中之一。

6月28日“銀河億次計算機”榮獲特等國防科技成果獎。

8月28日學校領導接見首批來校任教的外籍教師。

9月11日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把鄧小平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重點大學應該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的思想作為辦校的指導方針,提出在不太長的時期內,把學校辦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的第一流大學。

9月15日學校為湖南省舉辦的第一期領導幹部研究班開學。

9月25日國務院批准14所大學為重點建設院校。國防科技大學是其中之一。

10月15日學校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

10月22日學校召開首屆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首屆學生委員會。

10月23日學校成立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

10月25日全國首屆軍事運籌學座談會在學校召開,並成立全國軍事運籌學研究會。

11月9日學校召開首屆教書育人經驗交流會。

11月19日中央軍委顧問李志民來校參觀。

11月23日國防科工委授予學校“科技支援四化建設”先進單位錦旗。

1985年

1月23日全校開始分三批整黨。第一批,校、部黨委及機關;第二批,系黨委及機關;第三批,基層黨組織,1986年底結束。

1月30日學校成立研究生院。

2月5日經國務院文化部批准,成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2月7日學校召開優良裝備評比總結授獎大會。

5月全軍C々3I(指揮、控制、通信及情報)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

5月30日學校召開科技成果授獎大會。

6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專利辦公室。

6月學校成立“星球大戰、尤里卡計畫”研究組。

9月9日學校召開第一個教師節慶祝大會。

9月20日周明?教授指導的我軍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工學博士生沈懷榮通過答辯。

9月學校先後頒發《國防科技大學學分制試行教學方案》《本科生學分制教學管理暫行規定》《課程考核規定》。

10月16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榮駿來校檢查工作。

10月在國際宇航聯合會36屆年會上,曹鶴蓀教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1月7日國家經委主任呂東、副主任張彥寧來校檢查工作。

11月8日總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元來校檢查工作。

11月25日電子工業部部長李鐵映來校檢查工作。

12月國防科工委政治委員伍紹祖來校檢查工作。

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本科生專業調整為25個;套用力學系改稱航天技術系。經國家科委批准,學校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86年

3月20日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全軍第十三次院校會議和國防科工委黨委工作會議、財經紀律大檢查會議精神。

4月7日學校成立“2000年國防科技人才研究組”。

6月12日學校舉行首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會議於13日結束。

7月28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液體火箭發動機、爆炸理論及套用、通信與電子系統、系統工程4個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實驗力學、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套用、計算機器件與設備、軍事技術運籌學6個學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9月2日中央軍委任命夏銘智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9月學校科研成果:四頻差動雷射陀螺實驗室樣機、偵察引導接收機、漢字字元編碼法、高精密車床主軸迴轉誤差運動測量系統,聚碳矽烷、碳化矽纖維、331工程D/V數字視頻轉換設備等7項科研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0月23日學校召開學生工作經驗交流會。

12月4日學校召開“外協科研工作經驗交流會”。

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材料燃料系改稱材料科學與套用化學系、精密機械系改稱精密機械與儀器系,航天技術系兼研究所,套用物理系兼研究所,電子技術系兼研究所。

1987年

1月16日學校公布《國防科技大學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維護學校安定團結的暫行規定》。

2月27日學校成立“人工智慧計算機研究中心”和“航天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組”。

3月6日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韓懷智來校檢查工作。

3月8日學校發布研製“銀河-Ⅱ”計算機動員令。

3月27日學校成立校史領導小組(後改稱校史編審委員會).

3月學校成立重點學科建設領導小組。

4月5日學校召開首屆共青團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學校共青團委員會。

4月17日學校成立“柔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和“新材料研究中心”。

5月5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謝光來校檢查工作。

5月學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壓力容器斷裂研究、二維兩相噴管流場及最佳型面計算研究、GTF-181光彈性數字圖像分析系統、X-500顯示處理系統、雷達自適應抗干擾設備、YH-F1銀河數字仿真計算機系統、銀河超級小型計算機7項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7月8日學校成立“光子對抗研究中心”。

8月1日周明?教授和夫人葉惠蘭教授捐獻10萬元人民幣,作為研究生獎學基金,學校成立周明?獎學基金會。

9月2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再道視察學校。

10月在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9屆大會上,陳啟智教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1992年被選為院士).

11月30日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聯合檢查團來校檢查研究生工作。

12月28日中共國防科技大學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於31日結束。

1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可在套用數學、固體力學、通信與電子系統、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複合材料、套用化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8個二級學科、專業開展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試點工作。同時開始實行招收在職人員為碩士生的單獨入學考試。經國家教委評審,學校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通信與電子系統兩個學科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學校首次遴選296名碩士生指導教師。

1988年

1月學校決定理論力學等12門課程為校首批重點建設課程。

3月24日3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首次獲得周明?學金。

學校“酒類紅外催陳方法及其設備”科研成果,首次獲得國家專利權。

3月31日余秋里來校參觀。

6月9日學校召開首屆後勤改革研討會。

6月25日學校成立“人體科學研究中心”。

6月30日廣州軍區司令員張萬年等7人來校參觀。

7月25日學校電子技術系408教研室被評為全軍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8月16日學校舉行軍隊離休幹部功勳榮譽章授章儀式。

8月23日學校召開文職幹部大會,1757名現役軍官改任文職幹部。

9月1日學校舉行建校35周年紀念大會,李鵬、徐向前、宋任窮、劉華清等為學校題詞。校史陳列館正式開放。

9月9日法國綜合技術學校學員代表團19人來校訪問。

9月21日學校舉行授銜儀式,463名軍官被授予軍銜,其中少將8人。

9月學校的科研成果:“織女一號”氣象火箭、FY-20發動機燃燒室計算模型,八毫米變極化電路元件與天線、DR-128測速雷達、RMX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並行推理機模擬實驗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0月7日國防科工委給周明?教授記一等功。

學校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定。

10月10日國家教委派專家小組對學校計算機專業進行檢查、評估。

11月11日總後勤部政治委員劉安元來校檢查工作。

11月25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等視察學校。

11月28日周光召、于光遠來校參觀。

11月30日學校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協定。

12月4日學校成立“微型飛行器研究中心”。

12月學校設立研究生教學優秀獎、研究生優秀導師組獎、研究生優秀導師獎;

制定本科生“拓寬專業,按系(大專業)招生,分段教學,按需培養”的方針。

1989年

1月18日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上將來校檢查工作。

3月22日彭真來校參觀。

3月28日國防科工委政治委員邢永寧來校檢查工作。

5月22日學院召開黨員幹部大會,要求和黨中央保持一致,制止動亂。

6月9日學校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維護安定團結的通知和講話材料,要求師生員工認真學習,堅決貫徹執行。

6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國防科技大學列入軍隊院校編制序列,學校的任務由主要為國防工業部門培訓人才改為為全軍培養高級專業工程技術人才。

6月學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遙控飛行器系統、VM-60單兵多管布煙火箭系統、含非球面的光學系統多功能設計軟體、圓度測量與確定性補償技術、直度測量與補償技術、軍隊幹部隊伍結構動態分析系統、微孔徑雷射檢測裝置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8月19日廣州軍區政治委員張仲先來校參觀。

8月29日學校黨委發出《關於校、部、系領導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廉政建設的若干決定》。

學校舉行首屆夜大學開學典禮。

9月14日沈榮駿、聶力等來校檢查工作。

12月28日呂正操來校參觀。

1990年

1月18日計算機系“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促進計算機學科建設”榮獲國家優秀教學特別獎和軍隊級一等獎。

2月18日邢永寧來校檢查工作。

3月30日國防科工委黨委發出《關於做好當前幾項工作給國防科大黨委的指示》。

5月10日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通過《關於貫徹落實國防科工委指示,端正辦學方向,加強政治建設的決議》。

5月16日國家人事部、國防科工委委託學校舉辦的第一期航天技術高研班開學。

5月24日海軍司令員張序三來校參觀。

6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陳啟智為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劉中山為政治委員,郭桂蓉為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7月11日學校組織89級450名學員到長沙市鄉鎮農村進行社會實踐。

10月11日由學校承辦的《全軍研究生工作條例》修訂會議在長沙召開。

11月2日經中央軍委和三總部批准,由國防科工委主持的“國防科技大學培養人才問題座談會”在學校召開,總政治部副主任李繼耐、國防科工委政委邢永寧等各總部、軍兵種代表參加會議。

11月12日學校召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會議於14日結束。

11月29日在北京軍轉民高技術出口產品展覽交易會上,學校4項產品獲金獎,11項產品獲銀獎。

11月21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的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輻射技術及套用、信號與信息處理、機電控制及自動化5個學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1月學校科研成果,火炮隨動系統動態參數測試系統、小型磁懸浮實驗樣車系統、KD85-466艦船雷達目標自動/智慧型識別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20日學校舉行“國防科技大學紀錄片”首映式。

12月21日在全國高校科技會議上,學校計算機研究所獲“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4位教授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2位教授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榮譽證書。

1991年

1月25日學校6位教師被國家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2月4日廣州軍區司令員朱敦法來校參觀。

3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學校。

4月8日學校基層黨支部書記學習班開學。

4月19日學校召開第四次管理教育工作會議。

5月7日學校召開首批重點課程建設總結暨表彰大會。

5月22日由計算機系承辦的“第三屆全國青年計算機學術會議”在學校舉行。

6月20日肖克來校參觀。

6月在國家召開的“863”高技術計畫工作會議上,學校有10位教師被評為先進個人。

9月10日學校6位教師獲“全軍優秀教師”稱號。

10月12日學校22位團員和青年榮獲國防科工委“為國防科技事業獻青春貢獻章”。

11月9日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來校檢查工作。

11月學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電子設備CAD系統、高精度車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統、兩足步行機器人、八毫米十字電掃跟蹤天線、系統工程教學模擬系統、面向對象的集成化軟體開發環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6日學校26名專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2月26日國務委員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視察學校。

1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的套用數學等22個學科、專業獲接受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10個博士學科、專業可開展在職人員申請博士學位試點工作,學校為在職人員申碩士學校的免檢單位。

1992年

3月17日中央軍委任命朱宗德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5月7日國防科工委繼續工程教育研討會在校召開,國防科工委系統3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

6月90級學員首次參加全國英語統考通過率達98.5%,優秀率達43.2%,名列全國前茅。

8月28日根據《全軍軍官院校任務規劃表》《全軍院校編制系統表》,國防科技大學執行正軍級職權,校機設師級部、處、辦8個,下設9個系、1個基礎部,學校再次調整領導班子。中央軍委任命陳啟智為校長,劉中山為政委,郭桂蓉為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朱宗德為副校長,王永德為副政治委員。

11月3日在北京“中國大學生實用科學技術發明大獎賽暨技術交易會”上,學校5名學員的7項成果獲獎。

11月19日學院“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標誌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劉華清等黨、國家、軍隊領導人分別題詞、寫信表示祝賀。

11月學校的科研成果:織女三號氣象探空火箭、連續碳化矽纖維研製、高解析度中期預報模式銀河高效軟體系統、虛陰極振盪高功率微波發生器、“軟靠模”活塞車削加工技術、X1000-3DS高速三維地形處理實驗系統、8912任務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學校29個學科、專業招收工程類型碩士研究生。

自動控制系90級團總支榮獲國防科工委“為國防科技事業獻青春貢獻杯”,13名團員和青年榮獲貢獻章。

1993年

1月4日學校成立申請列入“211工程”計畫領導小組。

2月9日慶祝建校40周年籌委會正式成立。

2月6日中央軍委任命趙吉祥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政治委員。

2月18日國防科工委召開慶功表彰獎勵大會,學校計算機研究所9人獲獎,其中特等獎1人,重大科研試驗一等獎8人。

2月25日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我國首台“銀河智慧型工具機”。

2月28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為《國防科技大學校史》題寫書名。

3月12日在國家賦予首批100所科研院所對外經營權大會上,學校獲得科技產品對外經營權。學校“新技術開發中心”更名為“銀河高新技術開發總公司”。

3月26日廖漢生來校參觀。

3月“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全國100多所重點院校的高科技成果的唯一代表。

4月20日學校成立教材建設工作委員會。

5月8日在為期10天的首屆軍隊技術院校科技開發成果展覽會上,學校獲金、銀獎各15項,居參展單位之首。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及軍委委員張萬年、于永波、傅全有參觀了學校的展品。

5月25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研究所“科技攻關先鋒”榮譽稱號。

6月22日學校研製的“銀河仿真-Ⅱ”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鑑定,標誌著我國仿真機研製能力已跨入國際領先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