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是2017年以解放軍理工大學和軍械工程學院主體為基礎組建,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並重、工程技術與作戰指揮融合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校本部座落於長江之濱、人文薈萃的六朝古都江蘇南京,另設石家莊校區(河北石家莊)、通信士官學校(重慶)、軍械士官學校(湖北武漢)和訓練基地(江蘇徐州)。大學立足陸軍,堅持信息主導、以工為主、指技融合,面向戰場、面向聯合、面向未來,育軍事英才、研製勝成果、解部隊所需,是陸軍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陸軍科技創新的攻堅力量、陸軍部隊建設的關鍵支撐、陸軍對外交流的主要平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環境

前身綜述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各組建單位辦學歷史可分別追溯至上世紀30至50年代:
在江西寧都創辦的紅軍無線電訓練班;
在黑龍江哈爾濱創設的“哈軍工”工兵工程系;
在山東諸城創建的“軍械幹部訓練隊”;
在江蘇南京創立的“二野軍大”和在吉林通化創始的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

解放軍理工大學

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

原通信工程學院經歷了“紅軍通校”、“延安通校”、“軍委工校”、“西軍電”、“通信工程學院”更迭,是全軍通信事業的開創者、建設者、授業者和維新者。1959年列為全國20所重點高校之一。
紅軍從半部電台開始,建立了無線電隊,辦起了無線電訓練班;至1931年,創建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位於江西瑞金,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1935年,更名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1934年10月10日,紅軍開始了長征。行軍路上辦學校,成為了紅軍的創舉。
隨著長征會師,通校也在延安紮下根來,當時全名叫“國民革命第八路軍通信學校”,簡稱“延安通校”。
1948年,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晉冀魯豫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1947年成立)、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1945年成立)、中央軍委氣象隊(1944年成立)、中央軍委三局電訊隊(1948年成立)合併組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1949年,中央工委青年訓練班併入;1949年,改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通稱張家口軍委工程學校),位於河北張家口
1952年,大連工學院(電訊系)、西南軍區通信學校(工程系)併入;1952年,升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1952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1955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1958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195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0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開始被稱為西軍電)。
1961年,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雷達導航系)、重慶通信兵技術學校(1955年成立)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1963年,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工程學院。
1969年,通信兵工程學院、解放軍漢口通信技術學校(1949年成立)、宣化通信學校、解放軍瀋陽通信兵學院等6所院校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工程技術學校。
1973年,通信兵工程技術學校(部分)分出,成立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其他部分後成為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通信學院。
1994年,經總參軍訓部批准,通信工程學院的院齡從1931年2月起算。

工程兵工程學院

原工程兵工程學院始於1953年9月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兵工程系。
1961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遷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
1969年,以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為基礎,匯集工程兵工程技術辦學力量,在南京組建工程兵學校。
1977年,恢復“工程兵工程學院”校名。
1995年,列入全軍17所重點建設院校。

空軍氣象學院

1950年,建立軍委氣象局氣象幹部學校。
1953年,升格為北京氣象專科學校。
1955年,更名為解放軍氣象專科學校。
1960年,升格為解放軍氣象學校。
1962年,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空軍工程系的機場建築專業、氣象專業併入。
1969年,改建空軍第三專科學校,校址從北京遷至南京。
1975年,改建空軍氣象學校。
1979年,接收了原空軍工程學院的氣象專業,改稱空軍氣象學院,列入全軍高等技術院校序列,是全軍一所培養軍事氣象科學技術幹部的高等學府。

合併為解放軍理工大學

1999年,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學院、空軍氣象學院和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合併組建解放軍理工大學。

軍械工程學院

1947年3月,為適應迅速發展的解放戰爭形勢對技術保障人才的需要,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山東省諸城創建了軍械工程學院最早的前身----華東軍區後勤部軍械訓練隊。

1948年,東北野戰軍瀋陽市成立了後勤青年幹部學校。
1949年6月,軍委後勤部根據周恩來副主席“火速訓練一批軍械人員”的指示,在北京通縣創辦了軍械訓練大隊,總後勤部楊立三部長親自兼任大隊長。建國後,這些訓練機構進一步發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個由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通縣軍械學校、南京軍械學校和瀋陽、武昌兩所技術兵學校組成的、培養不同層次軍械專業人才的培訓體系。
1969年9月,同多數軍事院校一樣,這幾所軍械院校先後被撤銷或停辦,使一個剛剛初具規模的軍械專業人才培訓體系毀於一旦。
1973年底,中央軍委決定復建軍械技術學校(為正師級單位),隸屬總後勤部。1974年8月在石家莊正式破土動工,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1975年9月首期招生開訓(復建時間由此算起)。
1978年,學校擴大訓練任務,增設大學本科,升格為正軍級;1979年2月,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高等院校,並改校名為高級軍械學校;1983年8月改為軍械技術學院。
1986年8月,定名為軍械工程學院;3月,武漢軍區後勤部軍械修理工訓練大隊,分出併入,組建軍械工程學院軍械士官訓練大隊。
1992年8月,軍械工程學院軍械士官訓練大隊分出,組建武漢軍械士官學校。
1992年9月,學院轉隸總參謀部,為軍級單位;1995年12月被確定為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院校。
1996年2月,被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月,學院轉隸總裝備部;6月,成為全軍12所綜合院校之一。
2000年,成為全軍重點院校。

合併發展

2017年,以解放軍理工大學軍械工程學院主體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並重、工程技術與作戰指揮融合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擁有一支院士領軍、博專兼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求是獎”獲得者1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7人,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2014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入選者1人(全軍唯一)。
建有全方位多領域的開放辦學機制,面向國內外、軍內外連續舉辦10屆“精武杯”軍事項目對抗賽,與部隊建立常態化人才培養、聯教聯訓關係,與北京大學、浪潮集團等近20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與聯想集團奇虎360等單位共建20餘個聯合實驗室。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皇家軍事學院等14所外軍名校常態交流,近百次接待外軍代表團來訪,選派210餘名學員訪學,在我軍院校率先開展外軍生長幹部學員同班施訓,為80多個國家培養軍事留學生3800餘名。先後4次代表中國軍校參加美國西點“桑赫斯特競賽”均名列前茅。

硬體設施

學校占地11422畝,建有教室679間、各類實驗室(專修室)684個、游泳池(館)10個、標準田徑運動場14個、室內綜合訓練館(含地下靶場)8個,圖書館總面積5萬平方米。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7個,國家級科研平台4個,數量列全軍院校第2;軍隊重點實驗室13個,數量列全軍院校第1。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建有以信息技術為主導、軍事工程技術為主幹、理工軍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化學科專業體系;有國家重點學科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
在國家學科評估中,兵器科學與技術排名全國第4、土木工程全國第8,軟體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均進入全國前20%,工學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頂尖學科排行榜。
一級國家重點學科:軍事裝備學、兵器科學與技術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橋樑與隧道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大氣科學、 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軍事裝備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大氣科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軍事裝備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

專業設定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開設通信工程、指揮信息系統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武器系統與工程、雷達工程、飛彈工程、無人系統工程等48個本科專業(含7個人防本科專業)。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7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2項;近3年,學員獲國際級獎勵47項、國家級獎勵1000餘項、省(部、軍隊)級獎勵1300餘項。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軍用機械裝備實驗教學中心、國防工程設備環境及智慧型化實驗教學中心、彈藥保障與安全性評估實驗教學中心、軍用網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等。
國家級精品課程:鋼筋混凝土結構、數字移動通信、離散數學、語音與圖像處理、天氣學、動力氣象學等。 近10年來,學校先後獲評“ 軍隊院校教學優秀單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先進院校”、“全軍政治理論課教學先進院校”、“全軍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教學成果獲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軍隊級一等獎32項;堅持面向戰場、服務部隊,承擔大批國家、軍隊重大科研和戰略工程建設任務,獲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獎26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40項,國家發明二等獎4項,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70餘項。近3年,學員獲國際級獎勵47項、國家級獎勵1000餘項、省(部、軍隊)級獎勵1300餘項。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3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爆炸衝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電磁環境效應與電光工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電磁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短波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獲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獎26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40項,國家發明二等獎4項,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70餘項。

學術期刊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主要刊載與軍事機械和軍用裝備等領域相關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來源期刊,2003年獲《中國學術革(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執行優秀獎,2007年7月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批准為全軍軍事學核心期刊。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通信、工程、氣象、數理等學科領域的優秀論文和技術報告等,有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建築工程、機械工程、大氣科學、海洋科學、運籌學與系統工程、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學等主要欄目,被國內主要文獻資料庫收錄外,還被俄羅斯《文摘雜誌》、英國《科學文摘》等國際著名文獻資料庫收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培養目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以陸軍通信兵工程兵、軍械裝備等領域為基礎,輻射陸軍工程保障和新型作戰力量全領域。以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士官職業技術教育、外軍留學生教育為主要培訓類型,主要承擔陸軍通信兵、工程兵、無人機、武器裝備保障(步兵、炮兵、防空兵等領域)和部分新興專業軍官培養,以及陸航飛行員、航空機務生長軍官本科基礎教育等任務,開設通信工程、指揮信息系統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武器系統與工程、雷達工程、飛彈工程無人系統工程等48個本科專業(含7個人防本科專業),培訓總規模全軍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