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事業

中國通訊事業

中國通訊事業以通訊社的形式從事新聞採集, 為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提供各類稿件的通訊事業,是中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通訊事業

正文

通訊社的形式從事新聞採集, 為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提供各類稿件的通訊事業,是中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國人在中國建立的通訊社近代中國的通訊事業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從19世紀70年代起,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外國通訊社占領了中國新聞市場。1872年英國路透社最先在上海建立分社。此後,1914年日本在上海設立了東方通訊社。1927年和1929年法國哈瓦斯社和美國合眾國際社也分別在上海開設了中國通訊事業分社。這些通訊社依仗特權,壟斷和控制了當時中國的通訊事業。
中國人開始自辦通訊社20世紀初,隨著中國資產階級報業的發展,出現了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最早的是1904年駱俠挺在廣州創辦的中興通訊社。其次是1909年李盛鐸、王慕陶等在比利時創辦的遠東通訊社。此外,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於武昌起義前夕在武昌創辦過類似通訊社的新聞傳播機構。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通訊事業民國初年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通訊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12~1918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先後出現過20餘家通訊社。主要的有邵飄萍於1915年 7月在日本東京創辦的東京通信社和於1916年 7月在北京創辦的新聞編譯社,以及 1918 年冬國民黨在上海創辦的國民通訊社。東京通信社以通信方式為北京、天津、上海的幾家大報社提供東京通訊, 報導日本政局與中日交涉方面的訊息。新聞編譯社主要編譯外電,也自己采寫一些北京通訊,曾以訊息迅捷蜚聲於時。這個時期的通訊社大多接受各派系軍閥政客的津貼,規模甚小,一般只有一兩個訪員,用複寫或油印方式發稿,每次至多發行幾十份。
進入20年代後,中國通訊事業又有所發展。1926年全國已有通訊社 155家,但大多是小通訊社,稍具規模的只有國聞通訊社、申時電訊社等四五家。國聞通訊社成立於1921年,由胡政之主持,一度受皖系軍閥控制,曾在北京等地開設 8處分社。後因經費困難,1926年遷天津,成為《大公報》的附屬企業,1936年停辦。申時電訊社創辦於1932年,在張竹平主持下,與上海《時事新報》 、《大晚報》 、《大陸報》保持密切聯繫,合稱“四社”,每日收發電訊 6萬餘字,在當時國內有較大影響。
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的通訊事業南京國民黨政府建立後,積極組建自已的以中央通訊社為中心的新聞通訊網。中央通訊社初創於 1924 年。1932年,南京中央通訊社大力擴充業務,在全國設數十處分社和通訊站,並與路透社、哈瓦斯社等簽訂互換新聞契約,用電台向全國傳遞新聞稿,壟斷中文報紙的新聞來源,成為全國最大的官方通訊社。在此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和個人也紛紛開辦通訊社,1936年僅正式向南京國民黨政府內政部登記註冊的即達 759家。這些通訊社大多有國民黨派系的背景,真正民營的不多。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社撤到重慶。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後方”,包括中央社在內,共有 154家通訊社。在日軍占領區,除日本的同盟社大肆活動外,日偽當局還在東北、華北、華中建有帝國通訊社、中華通訊社、中央電訊社等。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區通訊社的數量迅速恢復,1947年共有通訊社 647家。國民黨當局通過接收日偽通訊社,改進了官辦通訊社的裝備。中央社並在南京建成大功率發射台,向國內外播發文字新聞稿。1946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還設立了軍事新聞通訊社。1949年中央社和軍事新聞通訊社隨南京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通訊事業中國共產黨於1931年在上海和江西革命根據地先後創辦了中國工人通訊社和紅色中華通訊社, 宣告了人民通訊事業的誕生。 之後,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也於1932年和1935年在上海創辦了國際新聞社和中華新聞社。抗日戰爭時期,人民通訊事業迅速發展。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紅色中華通訊社於1937年 1月在延安改名為新華通訊社。40年代初,又陸續建立了新華社的各地分社,組織機構逐步健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新聞傳播機構。在國民黨統治區,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全民通訊社、國際新聞社等進步的通訊社,向後方各報發稿,進行抗日宣傳。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人民通訊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新華社在各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中分別建立了總分社、分社和支社,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通訊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華社成為國家通訊社,組織規模和業務建設日新月異。到1988年,已在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和人民解放軍部隊以及香港建立了分社,在國外9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社和總分社, 擁有工作人員 7000人,正迅速向現代化的國際性通訊社方向邁進。1952年,為滿足海外華僑了解新中國的需要,中國新聞界人士還創辦了中國新聞社,它已成為在海外華僑、華人社區和港澳輿論界有一定影響的通訊社。
參考書目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李龍牧:《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5。
 梁家祿、鍾紫、趙玉明、韓松:《中國新聞業史》,廣西人民出版社,南寧,1984。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