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建於1958年,地處湖南省長沙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麓谷,是從事麻類作物研究的唯一國家級綜合性專業研究所主要從事苧麻、黃麻、紅麻、亞麻與大麻等韌皮纖維作物的種植與初加工研究。

目錄

麻研所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建於1958年,地處湖南省長沙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麓谷,是從事麻類作物研究的唯一國家級綜合性專業研究所主要從事苧麻、黃麻、紅麻、亞麻與大麻等韌皮纖維作物的種植與初加工研究。現有職工297人,在職職196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38人,其中國家級專家1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人,中國農業科學院推廣專家1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傑出人才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16人,博導4人,碩導13人,博士、碩士16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30人,回國學者4人。

麻研所研究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建所以來,積極參加了國際間的項目合作研究,國際交流頻繁。據統計,從1985年起至現在,出國訪問人員近百人次,出訪國家主要有:美國、日本、尼泊爾、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肯亞、坦尚尼亞、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埃圾、荷蘭、捷克、波蘭等;來所訪問的外國學者和國際組織官員達40多批近200人次,主要來自德、英、日、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緬甸等國家以及國際黃麻組織、聯合國計畫發展署、亞太經社會、國際植物遺傳資源東亞辦事處、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建所以來,通過多種途徑,我所引進國外麻類品種400多份,使我所擁有紅麻資源躍居世界首位。主持或參加國際合作交流會、學術研討會30多次,主持或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0多項。先後有10多人被IJO任命為項目協調人。在國際交往中,我所先後獲得國際間項目資助及專用儀器捐贈近百萬美元。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力地促進了我所與國際麻類作物生產國和有關科研單位之間的學術交流,不斷提高了我所知名度,使我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麻研所現任所長

熊和平熊和平

熊和平,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崗位傑出人才,國家863項目和國家攻關項目首席專家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農業部麻類遺傳改良與工程微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麻業科學》主編。

先後主持國家級以上科研項目19個。其中:“863高新技術”課題1個;“國家攻關”課題1個;“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個;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1個,“948”項目三個,主持省部級重點項目8個;主持選育出苧麻新品種“中薴一號”;作為主要完成人,選育出高產、優質苧麻新品種“圓葉青”、“湘雜薴一號”;參加國家黃麻組織赴非洲進行麻類資源考察等國際合作研究,並任第五考察隊領隊,多次赴印度、孟加拉、泰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成果4項。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3部,共發表論文55篇,其中國家一級刊物8篇,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3篇。培養博士生4名,在培博士後1名,碩士研究生5名。發現在苧麻孤雌生殖現象,確定了苧麻產量五大構成因素,並成功地研究出“苧麻產量預測法”;提出的“大纖維觀點”,為充分挖掘我國天然纖維資源。緩和優質紡織原料供求矛盾,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根據我國資源存量和麻類纖維的特點,提出了可再生纖維代替化纖和酶處理生產燃料乙醇、走我國自己的優勢纖維資源的發展道路的構想
研究方向,作物遺傳育種學。

麻研所成就

建所48年來,共主持承擔科研項目365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2項,取得科研成果120項,獲獎成果52項,專利16項,其中國家級獎8項,省部級獎38項,主編著作21部,參編65部.代表國家接待了亞、歐、美、澳等洲和IJO、FAO等組織的高級官員和著名學者100餘批300餘人次;為國內外培訓麻類技術人員7000多名,組織全國麻類專業委員會,召開麻類學術會議;《中國麻業科學》和中國麻業信息網路中心,為近100萬麻農和加工貿易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十五"以來,全所各項事業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完成了主體從縣城沅江到省城長沙的轉移,形成了新辦公區、新試驗區和新生活區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條件設施;組建了4個一級學科和7個二級學科;研究領域向跨行業、多學科全面發展,研究對象從麻類作物拓展到纖維植物,加工手段從農業微生物拓展到酶製劑,產品從傳統的紡織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與生物材料;分別構建、主持和凝聚了占行業90%的8大技術創新平台、80%的國家麻業重大科研項目,70%的麻業創新人才;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實力評估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科技條件建設分別排名第16位、25位和33位."十一五"伊始,已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課題和948引進項目主持權,國家計畫投資將近5000萬元,麻業發展勢頭強勁。

獲獎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自建所(1958—)至“九五”期間,共取得科研成果112項,其中獲獎成果60項。包括: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中國專刊優秀獎1項;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5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區劃成果一等獎1項;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農機部技術改進四等獎1項;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技術改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四等獎2項;湖南省科學大會獎5項、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技術改進二等獎1項、四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科研成果

獲獎成果6項:
“中國主要麻類作物種質資源的蒐集、鑑定與利用”,1997年獲科技進步獎;
“紅麻新品種紅引135的選育與推廣”,199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苧麻高產優質施肥技術與推廣”,1997年獲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苧麻生物脫膠綜合治廢方法與設備”,199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大理竊蠹在苧麻倉儲中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2001年獲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苧麻花葉病傳播途徑及防治技術”1998年月12月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專利成果4項:
“苧麻生物脫膠工藝技術與設備”,1997年授權為發明專利,專利號:ZL95112564.8;
“一種紅麻脫膠生物製劑製備方法與設備”,2001年申請發明專利,申請號:01145354.0;
“一種草本纖維工廠化脫膠或製漿用高效菌劑製備方法”,2002年申請發明專利,申請號:02108820.9;
“高效節能型清潔型紅麻韌皮生物製漿工藝”,2002年申請發明專利,申請號:02108682.6。

麻研所掛靠單位

1.全國麻類專業委員會簡介

全國麻類專業委員會屬全國性麻類作物科研學術團體。持靠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1985年5月5日經中國作物學會批覆發函同意組建,並於同年11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麻類作物學術討論會上通過了麻類專業委員會的章程,選出了第一屆委員會。麻類專業委員會自成立以來,根據麻類科研、生產、購銷以及人員變動等方面實際情況,共進行了三次換屆選舉,及時更新領導班子、增補委員,使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同時廣泛吸收新會員,為專業委員會增添新鮮血液,到目前為止,麻類專業委員會會員達到1300多人。各會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我國麻類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農業部麻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簡介

農業部麻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 2000年10月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和農業部機構審查認可,2005、2009年分別通過複查評審驗收,中心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是非營利性的技術服務事業單位,中心的依託單位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領導下,獨立開展檢驗工作。
中心的任務是:(1)承擔麻類產品的質量監督檢驗工作;(2)承擔國家、地方和有關部門下達的麻類產品質量例行監測、監督抽查、質量普查及產品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等檢驗工作;(3)承擔麻類產品有關事故、糾紛的調查、鑑定和評價,承擔委託、仲裁等檢驗工作;(4)開展檢測技術、、質量安全及風險評估等研究,承擔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及驗證工作;(5)開展國內外麻類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交流、培訓、指導、服務及諮詢中心宗旨: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科技領先,質量為本。竭誠與國內外同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向著種子管理法制化,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種子經營集團化,育、繁、推、銷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3.國家麻類育種中心簡介

國家麻類作物育種中心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在湖南沅江,海南三亞和廣西南寧等地建有苧麻和黃紅麻良種繁育基地。中心與其它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參加國家863項目的全國9家科研、教學單位如華中農業大學、黑龍江農科院經濟作物所和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等聯合開展工作,研究設施資源共享。
主要任務:從事麻類種質資源的收集、鑑定、保存和利用工作,加強優良種質的創製和新品種培育,開展麻類新品種育種方法的研究,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培訓麻類科研和推廣的人才,建立為麻類科研和生產服務的信息網路系統。
中心宗旨: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科技領先,質量為本。竭誠與國內外同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向著種子管理法制化,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種子經營集團化,育、繁、推、銷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4.國家種質苧麻圃簡介

國家種質苧麻圃為“七五”期間國家新建九個野外活體種質資源圃之一,現為國家32個種質圃之一,掛靠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該圃已成為世界植物纖維專家關注的熱點。到目前為止,保存有芝麻屬植物16種7變種2000多份種質資源。在全國苧麻種質資源蒐集、整理的基礎上,對圃內苧麻種質進行了植物學、農藝性狀、纖維質量品質及抗性等全面系統鑑定,發現、收集、鑑定、保存了大量苧麻優異基因資源,如“專性無融合生殖”種質,“纖維節節少,節間長”、低含膠量、高細度(>2500公支)等特優種質,高蛋白、抗旱、抗寒、抗病、抗蟲、抗瘠等種質。該圃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苧麻資源數量最多、保存技術先進的活體苧麻種質保存圃。

主要任務有:從事苧麻種質資源的收集、鑑定、保存、繁殖更新與利用及苧麻屬植物遺傳多樣性保護;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構建苧麻核心種質及苧麻重要基因的發掘與有效利用;加強苧麻種質資源主要性狀的鑑定及其遺傳評價,不斷為苧麻育種、生產利用及相關基礎研究提供材料、信息及利用途徑。

5.農業部麻類遺傳改良與工程微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

本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套用基礎與套用技術研究為主,兼顧理論基礎研究,為國內外麻類遺傳改良和工程微生物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平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為紡織、造紙業提供高效、節能、環保型麻類及同類草本植物生物製漿、生物脫膠及後整理新技術(包括生物酶製劑);培養本學科的高級人才。

6.國家麻類種質資源中期庫簡介

國家麻類種質資源中期庫為國家級的13個專業農作物資源中期庫之一,掛靠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現主要承擔麻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整理、繁種更新、入庫、鑑定、創新和提供利用等科技基礎性工作和研究。我國是世界上麻類資源種類最全、數量最大、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麻類資源大國,擁有的資源備受世界矚目。至“九五”止,編目和入國家資料庫的麻類資源共6314份,入國家長期庫的有5種麻4406份,入中期庫的5200份(野生資源1140份),還有4000多份資源在全國分區保存。編輯出版有《中國麻類作物品種資源目錄》3冊、《中國黃紅麻品種志》、《中國亞麻品種志》和《中國麻類資源對外交流名錄》。獲得國家認定的優異資源22份,提供育種、科研和生產利用的優、特異資源1500多份次。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5項,院級獎1項。發表麻類資源研究方面的科技論文200多篇。  

7.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信息諮詢部

信息諮詢部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屬諮詢機構。
服務宗旨:遵循獨立、客觀、公正和科學的原則,系統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現代技術手段和現代分析方法,為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公民的決策提供麻類產業信息和諮詢服務。
服務範圍:主要從事麻類產業投資技術諮詢、可行性研究,麻類行業巨觀發展研究;科學預測,發現行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和亮點,提出前瞻性的觀點和建議,準確把握麻類產業健康發展方向。提供最新產業信息。我部同時負責《中國麻業》的編輯與出版、中國麻業網的維護和管理。

麻研所聯繫方式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鹹嘉湖西路348號
電話:0731-88998521
傳真:0731-88998528
郵編:4102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