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原始文字記錄

"繭(繭):在金文中有“”、“”等字

中國紡織原始文字記錄

正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研究商周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同衣著服飾和紡織有關的文字,與商周時期的其他文物互相印證,反映出這一時期紡織技術發展的脈絡,因而是探討商周時期紡織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紡織有關的較典型的文字記錄涉及到原料、繅紡、編織和絲織品等。
紡織原料 有蠶、桑、繭、苴、羊、毛等字。
蠶、桑:甲骨文中有不少涉及到蠶桑的字和卜辭,甲骨文中的桑字為,以生長著許多柔軟細枝的樹形來表示桑樹。又寫為,即在桑字形中間加上字,自2至6不等,總共有200多例。其從2者為初文,即字,其從數者是隨時滋多所致。字本從桑聲,所從之兩表示盛桑葉的容器,為採桑之本字。甲骨文中桑字的用法可分為表示桑樹、桑林和採桑的,直接反映了商代的蠶桑生產;另一種是作為人名和地名的,間接地反映了商代的蠶桑產地。從甲骨文中的桑字形態分析,一種是樹幹較短、分枝較多的,類似現代的低乾桑,例如字。另一種樹幹高大的,分枝較少的高幹桑,例如字。這兩種桑樹形態都可以從戰國青銅器上的採桑圖中得到印證。甲骨文中從桑的字還有嶿、嶯、等,其中女字旁的巁字的出現,把採桑勞動同婦女聯繫起來,這是婦女從事蠶桑事業的最早記錄。周代的金文盂鼎、免(ɡu嫃、同簋)、父戊鼎、毛公鼎、量侯上等均有桑字。甲骨文中有、等象形字,字形不一,約有十餘種。許多研究者認為是蠶字。但也有人解釋為蟲或蛇的象形字。出土的殷代玉蠶和骨蠶實物的形態與甲骨文中的象形蠶字相似。殷代青銅器上有蠶紋,見於饕餮紋簋、伯方鼎、父癸鼎等。甲骨文蠶字的背部紋飾上有眼狀斑紋、“×”紋、“∧”紋等,與江浙太湖地區的斑目蠶種、漢口赭蠶種、大安橋蠶種相一致。甲骨文中有“”、“”等12個蜀的象形字,《說文解字》:“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這是古蜀地之蠶。在甲骨文中除了蠶、桑單個文字外,還有關於蠶桑的完整卜辭。有的卜辭中,桑字和蠶字同時出現。在武丁時的卜辭中,有關於呼人省蠶事的一事多卜的事例,有的竟多達9次之多,可見蠶桑生產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甲骨文中還有祭蠶神的卜辭,稱蠶神為蠶示,崇拜為遠古的神祇,祭蠶示時用3頭牛或3隻羊。從經常祭蠶神求豐收可知,在中國商周時期蠶桑事業已成為相當重要的生產內容。
繭(繭):在金文中有“”、“”等字,是繭字的象形字。江西吳城一、二期和萬年渚遺址出土的印紋陶上也有繭形紋。
苴():甲骨文中有字,形似用手在麻幹上剝皮。
羊():甲骨文中有“”、“”、“”、“”、“”等字45個。金文中有“”等象形字。
毛():金文中有“”、“”、“”等字。
繅紡 甲骨文中出現包括、、、等在內,從糸()的字有81個,從絲的有16個,從的有3個。甲骨文中的“”、“”、“”等是糸的初文。《說文》:“糸、細絲也。象束絲之形,……讀若(音覓)。,古文糸。”甲骨文中的“”、“”、“”等是絲的象形字。《說文》:“絲,蠶所吐也。從二絲。”從絲字形狀看,它表示由許多粒繭經繅絲而成的生絲。商代已設立“上絲”的職官,專門管理髮達的蠶桑絲織業了。
繅:甲骨文中有繅的象形字(包括未解釋的在內)共有15個字。《說文》:“繅,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繹,抽絲也。”甲骨文中的“”、“”、“”、""等字,形狀和繅字的篆體()相似,有水(“”、“”),有繅釜(“”、“”、“”),有絲(“”、“”、)有(、、),有手()作抽絲()狀,這些象形構成了熱繅法的操作圖景。可見繅絲工藝技術和工具,在商代已基本具備。
專:甲骨文中有“”、“”、“”等專的象形字。專是指紡麻和拈絲的專門工具。紡專由紡輪(專盤)和錠(專)桿兩部分組成。專的象形字表示人們用手()轉動紡輪(、)集合纖維(↓)的紡紗操作。
編織 甲骨文中有3處是"專()"字與“()”字在一起,即指紡紗和編織。是編的古字。《玉篇》:“編,織也。”編是指用手編出絛和繩帶一類的織造方法。甲骨文中有“”、“”字,青銅器上有“”、“”、“”等字,是織字的象形字,很像人在織帛的象形文,可能是用多綜桿的原始織機在織布帛的象形。
絲織品 甲骨文常見的有“”(帛)字,是商代絲織品的名稱。甲骨文有“”,象紈字,是單色平紋絲織品。甲骨文有“”、“”、“”等象羅()。它由網罟發展而來,是一種絞經的絲織品。
在青銅器上有“”、“”、“”等象形字,有人釋為古縞字。是精細本色絲織品的古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