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1986年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整建制搬遷部分學科和研究室,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該所始建於1978年8月)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1993年經國家編制委員會批准啟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名稱,研究所擁有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2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概況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於1966年從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分設出來在貴陽成立。長期以來,該所在塗光熾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領導下,建立和發展了我國地球化學和礦物學領域的許多新興分支學科。1987年中科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與1978年建立的原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科技力量共同組成,同時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兩塊牌子運行。
1993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獨立建所,暫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名稱運行;1994年經中央編制委批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

2002年初,按照中國科學院關於建立南方海洋科學創新基地的戰略部署,與原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1961年成立為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地構造及地球化學研究室,1978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異地整合,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系列,仍沿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名。
廣州地化所自1993年成為獨立建制研究所以來至1998年期間,主要發展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學礦物學礦物物理學、實驗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經濟地質、第四紀地球化學和天體化學等學科。
1999年廣州地化所進入中科院定位試點序列,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根據科研力量的優勢積累、國家需求的變化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要求,學科方向逐漸調整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和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2年初與原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整合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二期,科技創新目標進一步凝練為大陸邊緣動力學與礦產資源、海陸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兩個主要領域,同時開拓了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主要是地球深部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深海地球化學)探索性領域。
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在國內外地學界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在塗光熾、陳國達傅家謨謝先德孫大中等老一輩科學家的領導與帶動下,廣州地化所取得了一批為國內外認可的研究成果。創立了地窪區構造與成礦學新理論並得到了廣泛套用;發展了隕石衝擊變質理論,發現了超高壓系列新礦物;提出了東部岩石圈強烈減薄的機理、模式和時間限定,系統確證了峨眉山地幔柱的存在。開展了生物標誌物研究,為石油天然氣勘查提供了評價指標;研製出套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的耐高溫礦物材料;對分散元素礦床、低溫礦床和超大型礦床的研究豐富了傳統成礦學的理論。對珠三角地區毒害有機污染物的研究,為該區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南海及鄰區全球變化回響的研究,豐富了對全球變化的認識;對廣東省及各市進行可持續發展水平動態評價研究,為廣東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所現建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研究開發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與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聯合建立的“化學地球動力學聯合實驗室”以及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設有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成礦動力學兩個重點實驗室;為承擔國家重大需求任務,2007年中科院批准建立中科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2008年研究所組建石油天然氣與礦產資源研究中心;“有機污染物的區域環境地球化學過程”和“地幔柱動力學及其在華南大陸演化中的作用”2個研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岩漿作用與成礦”研究團隊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珠江三角洲危害健康的環境毒害物的污染機理與防治技術”和“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統演進與人地關係協調研究”2個研究團隊獲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
遷所廣州以來的歷任所長是:傅家謨(主持廣州分部工作)、孫大中(先後主持廣州分部及獨立建所後的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工作)、趙振華、夏斌、范蔚茗。現任所長是徐義剛研究員。
研究所擁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完備的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測試分析儀器,其中包括地質和環境樣品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礦物結構與形貌觀測、高溫高壓實驗模擬等四大系統,為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分析測試、觀測和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
經過20多年的積累與最佳化,廣州地化所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科結構相對合理,研究機構與支撐平台相對配套的科研結構與組織體系,建立和發展成為我國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有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詳細介紹

人員狀況

現有正式職工281人,其中科技人員14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創新崗位研究員50人、創新副研究員49人、博士生導師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120人、“百人計畫”獲得者1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其中4項為傑出青年基金B類)、中科院海外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重大項目主持人1人、國家重點級項目主持人13人、研究生683人、在站博士後50人、客座研究人員15人。研究所擁有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2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機構設定

職能部門:綜合辦公室、人事處、科技處、教育處、財務室。

其它部門:綜合服務中心、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地球化學》《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編輯部。

創新研究機構: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成礦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正在籌建中科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

正在規劃石油天然氣與固體礦產資源研究中心。

其它科研機構:廣東省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礦物物理與材料開發重點實驗室、國家質譜廣州中心、中科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廣州分中心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學科方向

主要學科方向為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科研項目及創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自2002年中科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二期以來,代表性創新成果有:1、極端高壓礦物學與地幔礦物學;2、典型地區地幔物質組成及動力學演化;3、南海及周邊地區氣候環境演變的地球化學記錄研究;4、油氣地球化學新技術方法發展與套用;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機污染物的區域地球化學與污染機理研究;6、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新技術新方法研究。

2002-2006年,全所每年承擔的科研課題均超過200項,在研項目數每年也超過200項,平均每年到位科研經費4300餘萬元。2002-2006年,全所共爭取科研項目數510項,爭取科研經費2.3413億元。

2002-2006年,作為第一主持單位獲準國家基金5609萬元,其中主持國家基金重大項目1項(800萬元);國家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360萬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6項(1020萬元);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1項(1350萬元);

主持973項目二級課題6項(1706萬元);國家攻關項目專題3項(270.5萬元);863重大專項課題2項、獨立課題2項、專題3項,總計622萬元。獲準地方科技攻關經費824萬元。2002年以來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8項,其中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

2002-2006年,全所共發表學術論文2051篇,其中SCI收錄的國際刊物論文416篇、SCI收錄的中國刊物論文140篇、中國核心刊物及統計源刊物論文1199篇。

學術刊物與館藏

主辦地學核心期刊《地球化學》、《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和《中國可持續發展通報》 。其中,《地球化學》2000年獲中科院優秀期刊一等獎,2002年、2004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獎。廣東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協會掛靠該所。研究所圖書館館藏中英文書刊近12萬冊,圖件近2萬件。

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2-2006年,共接待來自美、英、德、法、澳、荷、加、俄、日、越南印度等二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和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共240批494人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2個,主辦雙邊學術研討會6個,與北大等單位合辦國際學術會議2個。在派出方面,5年來共派出229批330人次分別赴美、英、法、德、荷、俄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合作研究和專業考察等。與美、英、德、澳、荷、加、俄、日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地區開展的國際項目達30多項。

2002-2006年,60人次獲資助出國留學或合作研究,其中,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30人次;中科院人教局資助21人次,國外資助9人次。獲資助經費約500萬元人民幣

創新文化建設

2002年以來,研究所的創新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系統化發展的新階段。通過創新文化建設達到內聚人心、外創形象、培育價值、規範行為,系統提升全所知識創新能力,促進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目標的全面實現。幾年來研究所在行為規範、形象標識設計推廣、“廣州地化所精神”方案徵集和凝練、創新文化座談研討會、組織編寫創新案例和研究生等青年科技人員科學/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凝練出“創新、求是、協同、奉獻”為廣州地化所精神方案。通過該項活動促進了全所各界人士對研究所價值理念和前途的關心與思考。

園區建設

2002-2006年,已對全所的基礎設施、有機礦物和同位素實驗大樓、流動人員公寓和長沙中心供電系統等進行了全面改造,改造面積約4.2萬平方米。與廣東省珠江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興建了2.8萬平方米的職工住宅樓;15000平方米科研綜合大樓投入使用;一座4100平方米的客座人員辦公公寓也已建成。現在的廣州地化所整體園區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建築物外形優美,色彩和諧,內部使用功能齊全、完備。園區內綠成蔭、花芬芳,綠化率達52%。所區安靜、清新、幽雅,體現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文化內涵,給人一種流連忘返的感覺。2005年8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視察廣州地化所時指出“廣州地化所的園區環境已達到科學院園區一流水平”。

科研辦公條件和園區環境的極大改善給廣大科研人員創造了較為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穩定和吸引人才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在招收高質量研究生和博士後以及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優秀科學家來所開展合作研究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所長介紹

范蔚茗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范蔚茗所長: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戰略研究與發展規劃、制度建設、科研大項目的組織協調。1959年2月15日出生,廣西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導。1981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1984年、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分別獲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助理研究員,1991年任副研究員,1995年任研究員、所長助理;1999年調中國科學院任資環局副局長;2006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
陳紹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陳紹勇:黨委書記、副所長,主持研究所黨委工作,分管人事、園區建設工作。1962年2月生,廣東澄海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導。1982年7月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1986年和2002年在廈門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86年-2007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1998-2002年科研處長,1999年-2002年任所長助理,2002年11月-2007年11月任副所長;2007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院士風采

傅家謨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傅家謨,1933年5月生,漢族,原籍湖南沅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負責和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中國科學院重大等三十餘項科研任務。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專著5本、譯著1部。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7項,部委級獎20項。1966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現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系統總結了海相碳酸岩油氣生成演化理論與評價指標方法。豐富和發展陸相生油理論,在中國陸相沉積物和陸相原油中首次發現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機化合物等20多種新生物標誌物。1993年組建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重點開展環境中毒害有機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和內分泌干擾化合物(EDs)的生物地球化學與調控研究。
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大氣、水、沉積物/土壤和生物中毒害有機物的檢測技術與含量分布、污染源解析、存在狀態、界面作用與區域/全球遷移、生物/非生物降解作用機理與環境治理/修復技術等。主持研究開發了以“水杯子”為品牌的直飲水深度處理工藝。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

謝先德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謝先德院士,男,1934年10月出生,漢族,江蘇鎮江人,中共黨員,現任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科協名譽主席。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藉院士,2001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7年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1952年入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第聶伯羅彼得諾夫斯克礦業大學,獲地質礦物學碩士學位,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兼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廣東省科協主席,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90年被選為國際礦物協會主席。專業方向為近代礦物學。是水碳硼石章氏硼鎂石鋅赤鐵礬、塗氏磷鈣石、陳國達礦等八種新礦物的主要發現者之一,在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場的選定及爆後效應研究,以及中國首次地面成坑核試驗的地質效應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天體礦物學和動態超高壓礦物學的研究,先後對受人工超高壓衝擊礦物、地表隕石衝擊坑礦物和在太空中遭受過撞擊的隕石礦物進行了微觀研究,取得了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豐富了動態高壓礦物學和地幔礦物學的內容。他還是“廣東沿海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廣東東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廣東海平面上升及其影響與對策研究”和“廣東沿海地質環境與災害防治研究”等幾個省重大科研項目的負責人,為廣東省的資源和環境研究做出了貢獻。主筆或參加編寫專著12部,譯著1部,發表論文220餘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項,美國最佳論著獎1項。培養博士生和博士後20餘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