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硼鎂石

章氏硼鎂石

章氏硼鎂石是中國發現的一種新硼酸鹽礦物,產於中國大柴旦湖現代內陸鹽湖沉積層中。其化學式為MgO·2B2O3·9H2O.純白色,比重1.732。晶粒極小,顯微鏡下測定直徑為0.02-0.04毫米。二軸晶負光性,2V=36°。章氏硼鎂石也是國際上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礦物資源。

基本信息

簡介

標本照片標本照片
1963年6月至8月,在中國某內陸鹽湖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一種新的含水鎂硼酸鹽礦物,經化學分析,它的物理、化學特性均與蘇聯物理化學家A.B.Hиколаев於1947年在實驗室內合成的二硼酸鎂(циборат)極為相似,在自然界這種礦物還是首次發現。為了紀念中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和地質教育事業的導師——章鴻釗老先生(1877-1951),把它命名為章氏硼鎂石(Xунчжа-оит,Hungchaoite)。

物理化學性質

英文:hungchaoite,成分Mg〔B4O5(OH)4〕·7H2O,含B2O33958%。三斜晶系晶體呈假六方片狀或柱狀,集合體常呈豆狀。無色至白色。玻璃光澤,集合體呈油脂光澤。硬度1~2。密度172克/厘米3。 純白色,比重1.732。晶粒極小,顯微鏡下測定直徑為0.02-0.04毫米。二軸晶負光性,2V=36°。

產地

產於湖相鹽類沉積層中。是中國學者1963年發現的新礦物。

由來

章氏硼鎂石(英文名Hungchaoite可譯為鴻釗石,為紀念中國地質學家章鴻釗而命名)是1957年曲一華等在大柴旦湖新發現一種含硼酸鎂鹽礦物,經化學分析,計算其化學式為MgO·(B2O3)2·9 H2O。在自然界這種礦物首次發現。1960年在內蒙古包頭也發現了這種硼酸鹽礦物。為了紀念中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1897—1951),把它命名為章氏硼鎂石。章氏硼鎂石也是國際上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礦物資源

註:章鴻釗:章氏十四世、湖州荻港三瑞堂人。章欣:1957年-、湖州荻港三瑞堂人、章氏十六世、章鴻釗先生之外孫

合成的新方法

1957年鹽湖調查隊在青藏高原大柴旦湖發現了幾種新的硼氧酸鹽礦物。為了了解鹽湖礦物和硼酸鹽礦物的沉積,成因及地球科學。對硼氧酸鹽礦物開展了人工合成及物理化學性質方面的研究。大多數硼氧酸鹽化合物明顯存在較大的過飽和溶解度現象。有的硼氧酸鹽水溶液在過飽和溶解度狀態下可以穩定存在數月、數年才能達到固液平衡,因此硼氧酸鹽在實驗室內的合成比較因難,有時需要較長時間。實驗室合成章氏硼鎂石是按照Gode[2,3]的合成方法。以分析純試劑H3BO3和MgO為原料,按MgO∶H3BO3∶H2O質量比1∶8∶66稱取MgO、H3BO3和H2O,將硼酸溶液加熱使其全部溶解,然後加入MgO,將混合液密封,放在298K恆溫水浴中,一個月後進行固液分離,得到章氏硼鎂石(MgO·2B2O3·9H2O)。圖1 合成MgO·2B2O3·9H2O的X-ray粉末衍射1 實驗(1)試劑MgCO3·Mg(OH)2·6H2O、H3BO3為分析純試劑,H2O為二次蒸餾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