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於200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和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四個機構整合而成,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總館設在北京,下設蘭州、成都、武漢三個二級法人分館,並依託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館。全館現有員工470餘人,館舍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依託網路提供高速、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務。

總體概況

(圖)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於200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和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四個機構整合而成,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總館設在北京,下設蘭州成都武漢三個二級法人分館,並依託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館。全館現有員工470餘人,館舍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依託網路提供高速、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負責全院文獻情報服務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負責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和服務,領導各分館開展高效的文獻情報服務。作為有特色的文獻情報服務機構,各法人分館根據全院統籌布局,參與全院文獻情報聯合建設,負責相應領域的戰略情報研究和面向相應地域研究所一線的深層次用戶服務;各個特色分館,在服務本單位需要的同時,接受國家科學圖書館的業務指導,滿足特色需求,服務全院,輻射全國;各個研究所圖書館,在國家科學圖書館的統籌協調下,共同支持研究所的文獻信息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立足全院、面向全國,主要為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和決策工作者,提供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學科化信息服務和戰略情報研究服務,並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文化傳播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以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文獻情報服務能力為目標,圍繞用戶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深化服務內涵,初步建立了以數字資源為主的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網路的文獻信息聯合服務體系,初步實現了基於用戶環境的、情景敏感的學科化服務模式和戰略情報服務模式。

近年來,國家科學圖書館從用戶需求出發,積極創新,自主開發了面向用戶服務的跨庫集成檢索服務系統、網路參考諮詢服務系統、期刊集成目錄服務系統、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服務系統、學科信息門戶網站,以及可讓科研人員便攜在身的“隨易通”服務,使廣大用戶能隨時隨地獲取全球化的科技信息,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總分館是國家科技文獻平台的骨幹成員,是各地區科技文獻系統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合會(IFLA)的重要成員。常務副館長張曉林博士在2005年當選為該組織管理委員會委員,並有一批中青年骨幹在其專業委員會中任職。近年來,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組織、參與高層次專門化國際學術活動,目前已與美國、英國一些著名大學圖書館、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I)、德國馬普學會的相應機構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並以人才交換培養、互訪、合作承擔研究項目、舉辦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形式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

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我國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在讀研究生近100人,還常年接收高級訪問學者並組織專業繼續教育。

現任領導

(圖)李靜海  館長李靜海 館長

李靜海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
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1956年10月出生於山西靜樂。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能工程專業,同年繼續在本校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現為過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後赴美國紐約市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0年回國後歷任過程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所長。2004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0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06年被選為瑞士工程院(SATW)院士,亞洲科學院(AASA)協會主席。
張曉林 -常務副館長
主持全面工作;主持業務工作;負責國家平台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負責信息技術與系統建設,負責財務資產、學位教育工作,協助分管戰略情報研究工作。
許平 -書記兼副館長
主持黨委工作;負責幹部人事、綜合行政管理工作;分管紀檢監察、工會、離退休工作;負責創新文化建設工作。
戴利華 -副館長
負責文獻信息服務、研究生信息服務工作,負責總館開發工作,協助分管國家平台建設。
孫坦 -副館長
負責文獻資源建設、學科諮詢服務和特色分館建設工作。
陳丹 -副館長
負責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中國科學院檔案館工作、科學文化傳播工作。
張志強 -副館長
負責戰略情報研究工作,負責蘭州分館工作。
方曙 -副館長
協助分管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負責成都分館工作。
鍾永恆 -副館長
協助分管文獻信息服務、研究生信息服務工作(含學科諮詢服務和特色分館服務),負責武漢分館工作。

戰略發展規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獻情報系統建設,以有效支持科技自主創新、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集成性戰略性知識化文獻情報服務能力為目標。

加強戰略性集成性知識化服務能力,通過能力創新來提升對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撐水平;打造數位化網路化環境下新的文獻情報服務模式,通過服務創新來支持能力創新;構建能夠靈活集成和盤活多方資源的新型運行機制,通過機制體制創新來推動有限資源下的能力與服務創新,快速可靠地建設全院集成的新型知識服務平台,構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文獻情報服務能力。

堅持推動文獻信息保障能力的持續顯著提升,加強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和集成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形成以數位化為主的全院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網路化的無縫服務機制,形成國際一流水平的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堅持推動戰略情報研究服務的快速發展,建設協同化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能力,建立國家領先水平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體系和戰略研究資源服務系統,形成權威的戰略情報研究產品體系和戰略研究支撐服務能力。堅持推動一線信息服務能力的顯著提升,努力建設面向科技創新基地、研究所、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的深層信息服務機制,形成院所結合的個性化知識化機制,提供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一線個性化知識化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國家科技文獻體系能力的建設與發展,積極促進科技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在國家科技文獻體系中整體性地發揮骨幹和引領作用。堅持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文獻情報創新人才建設,提升文獻情報服務前沿關鍵問題研究發展能力,形成具有國內領先位置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文獻情報系統。

到2010年,將建設成為以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為核心,以若干特色化的情報服務中心為樞紐,以一系列特色化信息服務單元為節點,集成整合多層次資源、有機融合國家體系、全方位連線e-Science資源,形成一個資源豐富、無縫連線、覆蓋全院、服務全國的強大的公共文獻信息集成服務平台。建立符合我院創新跨越和可持續發展的文獻情報服務運行體制機制,建立一支專業化國際化的文獻情報隊伍。

通過自主創新、跨越發展,使我院文獻情報服務具備一流的公共集成信息平台、一流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一流的一線信息服務能力和一流的合作競爭機制,成為符合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科學院特色的國家級文獻信息機構,成為支持國家科研自主創新的核心文獻情報系統,代表國家文獻情報服務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引領力量、代表中國參與科技信息服務國際合作競爭的主要隊伍。

資源現狀

(圖)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通過2001-2005 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特別是2006年3月國家科學圖書館組建以來,積極落實我院文獻情報系統“十一五”規劃任務和發展戰略,重新構建符合中國科學院自主創新需要的文獻情報服務模式,為支持全院巨觀科技決策和戰略研究、支持研究所與科研項目的信息需求、支持廣大科研人員的普遍文獻信息需求、支持全院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提升和文獻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國家科學圖書館進一步加強總分館的統籌資源建設,不斷建立健全數位化環境下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開展機制創新、技術創新,通過對內最佳化配置,使全院文獻資源能力在有限文獻資源經費下得到了明顯提升。截至2007年年底,國家科學圖書館充分利用統籌文獻費,正式組織集團採購和為相關用戶開通資料庫71個,通過藉助國家平台開通資料庫25個,集成開放獲取資源1個。外文期刊(現刊)即查即得保障能力從二期結束時的5426種增加至7867種、國外博碩士論文從7.8萬篇增加至近14萬篇、會議錄達到1.6萬卷。

通過近7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建立了以數字資源為主的全院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基於網路的全院集成服務與聯合服務體系,有效提高了全院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在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堅持資源到所,確立以數字資源和e-first模式為主體,院所共同投入、共建共享的基本模式下,通過積極參與國家平台建設,爭取經費支持,全院已經實現了從以各個文獻機構各自採購印本資源為主,到以全院統籌規劃、集團採購的網路版數字資源為主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的轉變。
一.數字資源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相關研究所通過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的集團採購開通資料庫71個,其中,2007年新增14個資料庫,包括10個全文文獻資料庫和4個工具型資料庫。
二.印本資源
截至到2007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不包括蘭州分館,武漢分館,成都分館)總館的印本文獻館藏總計5,731,795冊
三.自建資源
1.在線上聯合編目資料庫

在線上聯合編目資料庫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於2002年正式啟動,2004年5月全面開通提供服務。在線上聯合編目資料庫是一個多學科的大型資料庫,學科範圍覆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命科學、農業、醫藥、信息科學、工業技術、社會科學等。

在線上聯合編目資料庫共收錄西文期刊4.5萬種,館藏25萬條,收錄日文期刊6,600種,館藏2.1萬條;收錄俄文期刊6,700種,館藏1.6萬條;收錄中文期刊4萬種,館藏5萬餘條;收錄中西文圖書80餘萬種,目前還集成了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開通的電子資源,資料庫總記錄100餘萬條,已成為全院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保障資料庫。

2. 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服務系統( Science China)

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服務系統( Science China)是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a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簡稱CSDL)資助的項目, 建設目標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於 web的科技文獻文摘、引文、聯合目錄館藏的科技知識服務體系,面向廣大機構和個人用戶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獻資源的有效發現和評價服務。

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服務系統的資源體系結構從邏輯上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現期目次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文獻題錄、文摘,數據起始於 1989年,數據量為100萬條,年增量為20萬條。

第二層: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和學科資料庫( 5個),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數據起始於1989年,數據量為來源96萬條,引文約400萬條,年增量來源15萬條,引文50萬條。學科數據起始年1985年,數據量為95萬條,年增量為15萬條。

第三層:開放連結資料庫,採用開放連結的方式連結包括第三方書目資料庫、第三方的文摘類資料庫和第三方的全文資料庫。

業務劃分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積極推動文獻信息服務模式轉型,初步建立起數位化網路化的科技專業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體系。經過創新改革與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網路化文獻服務為基礎的若干業務板塊。

文獻資源集成化建設

組織院內科研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的集成建設

參與國家科技文獻保障體系建設,發揮核心作用

組織全院文獻信息服務網站、學科信息門戶系統建設與服務

組織ScienceChina服務平台與工具系統建設

文獻服務與科技查新服務

組織覆蓋全院的科技文獻傳遞服務網路建設

參與國家科技文獻信息傳遞系統服務與建設

組織院內科技查新等認證信息服務

學科參考諮詢服務

組織面向科研一線的上門服務

開展高效的參考諮詢服務

開展深化的學科化、知識化服務

網路化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參與和規劃國家科技文獻服務保障系統建設

開發新型文獻服務系統,支持集成化的資源建設與服務

建立集成化的國家科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平台

戰略情報研究與服務

支持科學院、科技部、基金委、地方科技管理決策部門

科技期刊出版與文化傳播服務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學位教育

服務概況

(圖)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在院知識創新工程建設的支持下,組織實施了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建設,推動和實現了傳統圖書館向數位化網路化文獻信息服務模式的轉型。國家科學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公共集成服務平台,將數位化文獻資源和網路化信息服務推送到科研現場,使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辦公室、野外場站和旅途就能隨時隨地獲取全球科技信息;另一方面深化文獻信息服務,發展知識服務。組織開展面向科研一線的學科信息服務,開展戰略情報研究和決策信息服務,提升科技自主創新的文獻保障能力和戰略情報服務能力。

1. 文獻信息服務

(1)文獻閱覽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積極擴展文獻信息服務形式,將讀者到館服務與網上服務相結合。圖書館服務堅持一年365天,每天12小時開館;提供“查、閱、借、藏”一體化的服務環境,實行首問負責制。在用戶培訓方面,建立了一小時讀者培訓、特約團體培訓、到所特約團體培訓、研究生入學培訓等系列化的用戶培訓制度

(2)全文傳遞與館際互借

除提供傳統方式的到館檢索、閱覽和借還書刊外,國家科學圖書館依託中科院內、院外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國內外圖書館高效的協作網路,向中國科學院和國內外各界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遠程全文文獻的查詢、獲取和傳遞服務。

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系統為中科院內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提供院內各單點陣圖書館、國內圖書館和國外圖書館各類文獻的查詢、獲取與傳遞服務;為院外科研用戶提供各類全文文獻的國內、國際代查和代傳遞服務。作為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核心服務站點之一,為國內外用戶提供理、工、醫、農、化工、機械、標準9家國家級圖書館館藏文獻的全文傳遞服務及全文文獻的國內、國際代查和代傳遞服務。

(3)研究生信息服務

為更好地服務研究生用戶,國家科學圖書館聯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設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圖書館”,採取多種措施提供研究生信息素質,提升研究生信息服務水平。在總分館專門建立了集書刊閱覽、電腦和網路套用、互動交流與學習休閒於一體的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並通過開設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開設培訓園地和網路互動平台等多種方式,將信息服務嵌入研究生學習和生活中。管理維護中國科學院學位論文網上提交系統,實現全院學位論文遠程存繳與服務。

(4)科技查新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自1994年起擁有國家一級科技查新業務資質。可以受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查新項目,特別在物理化學地學生物環境、材料、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有優勢,可以承擔國家、省、部、市、地等各級科研項目的開題立項、成果鑑定、成果報獎、新產品開發與申報等查新工作,同時還可為科研人員提供信息檢索與科技論文的評價等服務。

2. 學科諮詢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建立了專門的學科館員隊伍,開展“融入一線,嵌入過程”的學科化服務,實行學科館員在研究所公開掛牌服務,面向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科研一線用戶,通過支持各所建設符合個性需求的資源保障體系和集成信息服務門戶,開展圖書館員培訓和科研人員信息利用培訓,提供參考諮詢服務,通過提供學科情報研究服務、發展規劃設計和發展戰略引導,提供個性化、學科化、知識化的服務。截至2007年底,學科化服務已經全面覆蓋全院各研究所、非法人單元和野外台站。

3. 數位化文獻服務

館內設定館內設定

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用戶獲取信息的行為特點,組織開發各種文獻信息資源統一檢索和集成瀏覽的服務系統,實現用戶通過一次檢索、一次認證、一個流程,享用資源發現、文獻下載、全文傳遞和諮詢問答等全部服務。根據用戶所在單位及其資源訂購情況,在跨庫檢索和期刊集成目錄中嵌入情景敏感服務,採用信號燈方式,自動根據用戶許可權,在院內外各種資源集成揭示頁面,以紅藍紫黃燈的形式顯示快速獲取資源的情況。同時,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在文獻信息服務系統中嵌入了國防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國家標準文獻信息系統,滿足了用戶國防信息和標準文獻方面的特殊需求。通過遠程身份認證,使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在具備網路條件的任何地點時間,免費查詢開通範圍內的中文全文、文摘資料庫和外文文摘資料庫。依據科研一線信息需求特點,組織開發跨界檢索服務系統,實現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科技信息的集成化服務。

4. 情報研究與決策信息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持續跟蹤國家和中科院科技戰略決策需求,通過總分館統一布局、明確重點、健全機制、組建強有力的情報研究服務團隊,已經形成基礎科學、納米科技、現代農業技術、地球科學、能源技術、先進制造與先進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資源環境科技、人口健康與醫藥、科技政策、科技評價等領域的戰略情報研究隊伍,服務科技戰略研究與決策,結合中國科學院科技自主創新布局,開展重大問題情報研究。

初步形成適應不同周期和分析深度需要的戰略情報研究系統產品,重點推出了支持巨觀決策的《國際重要科技信息專報》、《重要科技國家和國際組織關注的重大問題》、《國際科技競爭力研究》、《國家創新體系其他單元發展態勢分析》、《科學發展報告》、《世界科學中的中國》、《科學觀察》系列報告,以及支持創新基地戰略研究的《科學研究動態監測快報》系列產品。

建設情報戰略研究支撐服務平台,包括戰略情報研究信息資源體系,集成化的戰略情報研究集成分析平台,協同化的情報研究成果共享管理系統。

5. 科學文化傳播服務

獨立組織或與各個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合作,通過多種形式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其他國際交流活動,舉辦系列科學講座,結合重大科技發展組織科普展覽,結合重大社會科技事件組織科學圖書展覽和科學文化展示活動,傳播科學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是全國青年科技創新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

6. 檔案服務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於2001年正式成立,並成為國家科學圖書館業務工作的一部分。檔案館是永久保存中國科學院各類重要檔案史料的基地,是為全社會提供中國科學院檔案信息的中心。收藏科技檔案105全宗卷。提供檔案查詢、數位化服務。

出版物

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設立編輯出版中心,集中專業人才,發揮全館在學術出版業務上的整體優勢和規模效應,逐步形成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總館主辦《圖書情報工作》《現代圖書情報技術》《中國文獻情報(英文版)》《化學進展》《中國生物工程雜誌》《科學觀察》《高科技與產業化》《電子政務》《中國數學文摘》等9種期刊。蘭州分館成立《地球科學進展》雜誌社,由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類基礎和套用性刊物《地球科學進展》《遙感技術與套用》《天然氣地球科學》和《黃金科學技術》4個特色學科期刊編輯部組成,以加強4種期刊的組織協調,提高期刊質量。成都分館以情報研究為依託,主辦《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和《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種期刊。武漢分館依託以長江流域資源生態環境和工程技術為重點的文獻收藏,主辦學術期刊《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歷任領導

陶孟和 1951-1960年任職
范新三 1961-1983年任職
佟曾功1983-1986年任職
史鑑 1986-1995年任職
徐引篪1996-2003年任職

歷史沿革

(圖)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1950年4月 -中國科學院設立圖書管理處

1951年2月 -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955年 -編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表》

1957年9月 -國務院第57次全體會議批准我館為全國第一中心圖書館委員會成員

1976年10月 -試驗 QT-11計算機文獻檢索系統

1977年12月 -籌備成立科學情報研究室

1985年11月 -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保留“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名稱

1986年 -成為圖書館學、科技情報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7年 -開展國際在線上檢索終端

1993年 -成為圖書館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3年4月 -APTLIN項目(又稱“中關村地區書目文獻信息共享系統”)實施

(圖)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1995年 -與南京大學聯合獲得科技情報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5年6月 -開通internet網路

2000年6月 -參與組建“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承擔著國家科學圖書館的職能和任務

2001年10月 -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

2001年12月 -啟動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

2002年6月 -新館正式投入使用

2001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牽頭建設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組織全院文獻情報系統共同建設數位化網路化的科技信息集成服務體系

2006年3月 -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