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大航海

中國歷史上的大航海

本書講述了中國歷史上航海事業的發展,具體地論述和剖析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航海事業特點,科學地總結和評價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傑出成就及其興衰榮辱的經驗教訓。為我們面向未來的海洋時代提供了一面鏡子。

有聲版

主講:劉繼彤
主講簡介:劉繼彤,北京人,60後,北京廣播網主持人,熱愛評書、相聲,曾播講過《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歷史上的大航海》《說破英雄驚殺人》《出軌的王朝》等。聲音酷似相聲大師劉寶瑞,評書作品中尤其以《明朝那些事兒》尤為出色,在廣大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由於繼彤和紀同發音相似,劉繼彤老師又未專門提示,故廣大網友聽眾大多誤以為是劉紀同。

內容簡介

在有中國人的時候,就有了中國人的航海。
在所有具有開拓精神的時代,中國人都勇敢地駛向大海。
是中國最先開創了海洋精神——那個時候海洋屬於鄭和時代。
中國人是海洋上的勇者。
在中國人的航海史這面鏡子裡有遺憾與惋惜,更有驕傲與榮耀;有哀嘆與失望,更有豪情與輝煌……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航海事業已有數年歷史。
從公元15世紀開始,我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6世紀我國的船艦本身的性能素質及其駕駛技術和經驗,亦不容忽視。
為什麼東方千年的航海傳統突然達到輝煌的高峰、又突然結束?
為什麼當中國在海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之後,卻又放棄?
檢討我們的過去,檢討我們的海洋思維,積極面對未來,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

目錄

中國古代航海史概述

一、遠古帆影·三代航蹤

夏、商、周海上發展史
夏代航海(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
商代航海(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西周航海(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0年)

二、各諸侯國海上爭霸

春秋戰國的航海活動
海上強國的興衰
沿海航路與大規模的海上運輸
越海航行與遠洋探索的盛行

三、秦皇漢武大海

秦始皇的海洋情結
威震四海——秦始皇
徐福東渡、扶桑之祖
徐福去過日本嗎?
大帝雄心戰海神
漢武帝巡海

四、海洋上的勇者

僧人遠涉重洋
萬里蹈海歸故國
鑒真東渡
別有情思在東瀛
魏國航海及其與日本的海上交往
兩晉對日本列島海上交通之中斷與恢復
南北朝對日本列島的海上交往
隋代中日航海交往與航路
唐代對日本的官方航海與民間商船的海上貿易
唐代東北少數民族與日本的海上交往與航路
日本遣唐使及其分期
北宋與日本的海上交往
南宋與日本的海上交往
元代與日本的海上交往

五、中國世代通南洋

南洋之謎
歷代南洋的航運興衰史
隋代與南洋的航海交往
唐代與南洋的航海交往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航海活動
宋元時期南洋的航海
北洋漕運的主要航海人物

六、近鄰朝鮮一衣帶水

歷代與朝鮮的海上交往
南北朝時期對朝鮮半島諸國的海上交往
隋朝對高麗的軍事航海活動
唐代對高麗的軍事航海
宋代與高麗的海上睦鄰交往
元代中國與高麗的貿易

七、世界史首次航海壯舉

驕傲的海洋之鄭和時代
少年馬和苦難的生活
鄭和姓名的由來
鄭和西洋之旅的原由
鄭和為什麼能成為下西洋總兵正使
鄭和時期南京之謎
劉家港——鄭和起錨之地
鄭和船隊的駐泊地
鄭和下西洋的歷程
鄭和船隊到達了非洲
鄭和船隊到過美洲
鄭和下西洋途中的友好交往
古里國建碑庭
蘇門答臘封王儀式
舊港設立宣慰使司
淖泥國王來到中國
錫蘭山寺布施
占城舉國歡騰迎鄭和
支持滿剌加獨立
西洋遠國競獻珍禽異獸
武力扼制安南王的侵略擴張
興師動眾於爪哇叢林
殲滅海盜陳祖義
錫蘭山戰役
緝拿何八觀
擒獲蘇門答臘偽王
鄭和下西洋的成就和貢獻
傳播了先進的中國古代文明
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
引發了古代海外貿易高潮
完善了古代航海技術
開創了海洋調查先例

八、中國人的失落——海洋的悲哀

(明清)禁航令
愚人肆意,智者傷懷
明代的民間航海
清前期的民間航海
中國的國門從海洋上被踢開

九、管窺航海技術發展

歷代航海技術的發展
奴隸社會的航海技術
春秋戰國航海知識
秦漢航海技術發展
三國至南北朝航海知識的充實與提高
隋唐科技趨於成熟
宋元航海技術的重大突破與全面發展
明代的航海術
明(中後期)清(前期)航海

精彩片斷

徐福去過日本嗎?
徐福東渡發端於秦朝,絕非偶然,而是戰國與秦代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航海產物。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法令與措施,來鞏固和發展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權體制和社會生產力,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作用。但同時,他也做了許多民不堪命的事情。他奴役了大量的勞動人民,從事征戍苦役,為自己造宮室、築墳墓;又殘酷地剝削和掠奪人民,使老百姓苦不聊生,怨聲載道,迭起逃亡或反抗。以致二世而亡。
生活在山東半島沿海的居民具有悠久的航海傳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為了躲避兵禍,尋找安生樂土,就駕舟越海潛渡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人秦後,隨著苛政酷役之日趨深重,這種向外移民的航海活動有增無減。以徐福為代表的秦人東渡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正是建築在這種社會基礎上的。
秦始皇滅齊而統一中國之後,徐福一方面懷有難消的亡國之恨,另一方面又切齒苛政苦役。因而他巧妙地利用秦始皇妄求長生不老的愚昧思想,詐稱海中有神山仙島,假借求靈藥為名,徵發人員物資,率領大批苦於秦朝殘暴統治的青少年,東渡人海遠航。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中召見徐福,授命煉取長生金丹。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現在,許多日本學者認為,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後周的義楚和尚。
華祝認為,其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記載。文章說,230年,吳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去夷洲及覃洲,結果只到了夷洲(今台灣),覃洲太遠,沒能到達,並且說海洋時代覃洲在海中,傳言說徐福帶領的男女數千人人海到此洲不還。從陳壽的敘述可以斷定,直洲不會是台灣,因為衛溫和諸葛直到了台灣;也不會是呂宋島,因為陳壽說覃洲有人口“數萬家”,而呂宋島至元世組時仍“民不及二百戶”;更不可能是舟山島,因為舟山島離陸地較近,容易到達。那么,這裡的直洲到底是哪裡呢?法國人希格勒的著作《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中指出直洲即是日本島。
在日本的史籍文獻中,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記載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據《富士古文書》研究家鈴木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歲去世的。
據台灣學者彭雙松先生統計,日本各地與徐福姓名聯繫在一起的墓、祠、碑、宮、廟、神莊等遺址有50餘處,登入點20餘處,傳說故事30餘個。這些遺蹟與傳說雖不全是真實的,但也與史實有所關聯。
徐福率數千人到達日本,把中國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裡,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時代躍人銅鐵器時代,或日由漁獵經濟的繩紋時代轉變為農耕經濟的彌生時代,水稻、蠶桑、藥物等種植得到了推廣,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蠶桑神、醫藥神便是明證。
就在國內學者還在為徐福是否真正到達過日本爭論不休的時候,日本短期女子大學校長高島中平介紹說,這一點在日本已經沒有任何疑問,日本人都相信徐福到達了日本。在吉野里已經發現了“吉野里環壕集落”,這是一個體現中國城市構造的城堡遺蹟,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鐵制武器、鐵制工具和製造青銅器的工具,研究發現均為秦漢時代的器物。
同時,吉野里還發現了王的墓,材料均為從中國進口,形狀頗似中國的王城。目前,吉野里有140公頃的遺蹟得以復原,已經有100多棟建築,對徐福東渡和佛教都有體現。高島中平說,徐福登陸日本沒有疑問,它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的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
由此可見,徐福確實到過日本。
那么,知道徐福到過日本以後,他的起航點和途經地又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
(一)起航地點——琅邪
據司馬遷所載,徐福兩次人海均是在琅邪向秦始皇提出申請的。鑒於琅邪自春秋起即是山東半島東岸的主要大港,而秦始皇執政時又多次巡遊該處,並刻意擴建港城,因此有理由認為琅邪是徐福船隊的起航地點。
具體而論,徐福受命徵調集中船隻的港灣似以琅邪台所在的琅邪山附近的利根灣為妥。琅邪山在今山東省膠南縣南境,東臨黃海,下有港灣。早在越王勾踐徙都琅邪時,即“立觀台以望東海”;秦始皇時,又“立層台于山上,謂之琅邪台,孤立眾山之上”。徐福船隊受命人海求神山,秦始皇很有可能即立於此台而觀望遠航船隊出發的盛況。同時,琅邪山畔的利根灣也是很適合徐福船隊集泊起碇之場所。該灣灣口介於大珠山咀與齋堂島之間,口向東南敞開,寬約6海里。灣內水深5—14米,泥及泥沙底,可避偏西及偏北風;另大珠山咀西側,水深5—10米,可避北風,為船舶避風集泊之良佳錨地。徐福船隊由琅邪山利根灣出發,即可沿岸北上,進入靈山灣,該灣水深5—12米,泥底,灣口向東南,寬約13海里,其東南方有靈山島作屏障,能避北至西及西南諸風。船出利根灣後,若順利,就沿岸北上;若萬一有事,即可在靈山灣內拋泊休整。
所以,起航點選在那兒是頗為相宜的。
(二)第一段航路:琅邪港——成山頭——之罘
徐福船隊起航後,就秦代航海能力,必然是取沿岸北上的航路,先經由靈山灣、膠州灣,再折向東北抵達山東半島東端成山頭。這一線沿岸山脈連綿,山峰眾多,陸標導航與定位目標明顯,水中暗礁與危險物較少,且多小灣,隨時可作避風錨地,航行較為安全。
船隊到達成山頭水域後,以東航直駛朝鮮半島西岸為近。然而。從成山頭至朝鮮半島最西邊的白翎島的海上跨距達105海里,在此連線間的黃海水域終年有走向南北的海流,流速為0.2一0.6節不等,對東西向航船影響甚大。秦代航海尚屬沿岸航行水平,無論在駛帆技術與定位導航技術上,均不足以橫渡如此寬闊且海流與航向基本成垂直角度的海域。
至於中國與朝鮮西岸之間的橫越黃海航路,從史料記載來看,要遲至南北朝時代才出現。因此,可以推定,徐福船隊至成山角後,必然向西航行,沿山東半島北岸,駛達另一個古代大港之罘。這段西行航程中,海岸曲折,天然港灣及避風錨地眾多,山也較深,水脈多逼近海岸,陸標清晰。之罘灣三面環陸,多有錨地,亦適為船隊集泊休整所在。
徐福船隊這第一段航路,正是春秋戰國以來的環山東半島的傳統航路。司馬遷在記述秦始皇公元前210年隨徐福船隊第二次人海的最初階段航路即是如此。
(三)第二段航路:之罘——蓬萊頭——廟島群島——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
徐福船隊前往日本,既受制於其時航海水準而無法橫越黃海東駛朝鮮半島,則必然取縱渡渤海海峽的逐島航行路線。
這第二段航路,首先是從之罘港沿山東半島北岸駛達蓬萊頭。這一線海岸曲折,除八角、龍洞咀、低角、蓬萊頭等突出的海岸為陡峭岩岸外,其餘均系沙質灘頭,10米等深線一般都距岸2海里以內,礙航物很少,內陸又多丘陵與高山,近岸陸標也清晰可見。凡此種種,對徐福船隊航行定位、導向、錨泊均十分有利。
從蓬萊頭經廟島的縱渡渤海海峽航路是一條非常古老的航路。徐福船隊由蓬萊頭北駛,經南、北長山島,磯島、砣礬島,大、小欽島,南、北隍城島,再穿越22.8海里寬的老鐵山水道,抵達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這段航程,島嶼隔水相望,導航目標明顯,沿途錨地眾多,航行殊為方便。
(四)第三段航路:老鐵山——鴨綠江口——朝鮮半島西海岸——朝鮮半島東南部海岸(釜山——巨濟島——線沿海)。
徐福船隊抵達遼東半島南端後,當沿岸東航首達鴨綠江口。此段多為沙岸,沿岸陸上丘陵連綿,山嶺突起,陸標清楚,近岸海中有許多島嶼、港灣、錨地不絕。
從鴨綠漢口沿朝鮮灣南下,繞過中部突兀處的長山串、白翎島,即可進入江華灣;繼而順岸南航,經扶南、羅州群島,折向東航,繞過朝鮮半島南端,便可航達半島東南部海岸的釜山、巨濟島一帶,著手實施橫渡朝鮮海峽前往日本之舉。這一段沿朝鮮半島西岸與南岸的航行,沿途島嶼星羅棋布,港灣錨地相望於道,如若冬季舉帆南下,不但一路順至於經由對馬島——壹岐島而至日本九州肥前松浦沿岸的對渡航路。從文獻記載分析,似應是東漢以後魏與倭女王卑彌呼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而從壹岐島與松浦的地下考古成果來看,似也很少有銅劍文化之遺存,說明徐福船隊當時恐尚未取此線度日。P31-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