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登

男,明代高僧,生於公元1540年,主持修建了寧武蘆芽山鐵塔,寧武萬佛洞,蒲州萬固寺,卒於明萬曆四十年十二月十九日。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妙峰,姓徐,名福登,山西平陽府臨汾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生於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於明萬曆四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612年),終年七十三歲。晚年為五台山護國聖光永明寺(今五台山顯通寺)的住持和尚。徐福登生前頗受朱明王朝的器重,明神宗朱翊鈞曾敕賜其香佛繡冠、千佛磨納紫衣及“真正佛子”稱號。徐福登死後,“兩宮特遣中常侍陳儒、閻變致祭”。次年秋,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征仕郎前中書舍人江陵蘇惟霖又為其親筆撰寫了《御賜真正佛子妙峰大師行實碑記》,詳細記載了徐福登一生的經歷。

生平經歷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徐福登十二歲,被送往蒲州萬固寺(在今山西省永濟縣縣城西南十三公里)出家為僧,後人據此亦稱其為山西蒲坂人。

明初,朱元璋建藩,其十二子朱桂被封為代簡王,就藩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桂四子朱遜堪被封為康惠王,就藩山陰,別城蒲州。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朱遜堪的三世孫朱俊柵襲封為山陰王,住在蒲州,常到萬固寺。徐福登身入佛教後,潛心好學,十六歲開始結識了山陰王朱俊柵,頗受朱的嘗識。徐福登十九歲時曾作一偈贈送山陰王,受到了山陰王的批評,刺激很大。其後,徐福登更加發奮,在佛學道路上努力攀登。先是結庵學不語禪三年,後又進中條山煉磨,其後又遠渡長江,到金陵報恩寺(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已毀)隱身淨頭,習禪聽經,同時拜謁了浙江普陀山,再後又西渡黃河,雲遊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在長安喜獲一部大藏經,捧回萬固寺,認真研讀。旺盛的求知慾與堅韌的吃苦精神,終於使徐福登獲得了豐富的佛學知識,為以後踏入佛教上層領域,成為一代名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萬曆年間,朱明王朝出於政治需要,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崇佛浪潮。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皇帝生母慈聖李太后出資,在五台山上大興土木,前後歷經三年,維修了“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即今五台山大白塔。並將原來屬於顯通寺的塔院割裂出來,重新規劃建設,賜名大塔院寺。就在塔院寺興工之時,徐福登來到了五台山,幹了一件驚動佛教界的事情。他刺破舌尖,用血抄寫了一部《大華嚴經》。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大白塔功成之時,徐福移手捧血經,恭敬奉獻。此事得到了慈聖皇太后的特別賞識,將血經珍藏於白塔之中,塔院寺完工後,由於徐福登佛學知識淵博,又奉皇太后懿旨參加主持了大型慶祝活動——修建無遮道場。從此,徐福登在宮廷支持下,步入了上層社會。

無遮道場畢,徐福登卓錫永慈大華嚴寺(已毀,故址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蘆芽山)。在這裡,他主持鑄造了一座結構宏偉的萬佛鐵塔,置放於蘆芽山頂,現已毀。這是徐福登生前主持的第一項大型工程,當時在寧武境內影響頗大。

佛教傳言,雲南雞足山(位於賓川縣西北一百里)置放著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衣,由迦葉守護,雞足山由此而成為佛教聖地。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徐福登奉慈聖皇太后懿旨為雞足山進送藏經,路經四川朝拜峨嵋山時,得知普賢殿屢遭火焚,發願有機會要為普賢菩薩造一座不怕火焚的宮殿。

從雲南回晉,在明萬曆十九年到二十二年期間,徐福登主持了寧武縣萬佛洞的開鑿工程。萬佛洞,位於寧武縣寧化鄉境內的寧越山腰,佛洞一主二副,全部人工鑿成。主洞長、寬、高均約十二米,洞內舊有石雕小像萬尊,今大部分已毀。門楣圍刻二龍戲珠與菊蘭圖案,中鐫《萬佛洞》三字。門兩側書刻“智海圓充含萬象而不道識界”、“真空方廣現森羅而不隱徵毫”楹聯,橫批為“華藏海”。主洞南為登板洞,有韋馱廟與白衣廟,懸吊木板橋與主洞通。主洞北為朝陽洞,俗稱水廉洞。萬佛洞,歷四百年至今雖遭多次嚴重破壞,但仍可看出當年工程的浩繁,藝術的精細。現已被列為寧武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洞功成,徐福登又接受了山陰王朱俊柵的邀請,回到了闊別多年、幼時出家的蒲州萬固寺,主持了該寺的大規模維修工程。其後,又接受中丞溫純、王象乾的邀請,西跨黃河,主持了陝西三原縣淨河大橋的建設工程。

由秦返晉,徐福登交往結識了沈藩。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封其二十一子朱模為沈簡王,就藩潞州,後改潞安府(今山西省長治市),從時間上推斷,此時當為第八代沈定王朱珵堯。朱對徐福登忠誠皇家,遍施功德的精神非常欣賞。當徐福登吐露了當年雞足山進藏,峨嵋之願還未了時,朱理堯慷慨解囊,捐贈萬金,助其還願。其時,正好王象乾在四川居官,在王的大力支持下,徐福登在四川置買了足夠的銅,請匠人鑄造了第一座銅殿,送往峨嵋山,是為普賢殿。當時,中國佛教界三大士名聲顯赫,並駕齊驅,四川峨嵋山銅殿落成後,普賢安而文殊、觀音仍危,這事激起了崇佛者的優慮。於是,在王象乾與駐四川權監丘乘雲常侍的發起下,在全國範圍內又掀起了給文殊、觀音鑄銅殿的布施活動。未幾,資金湊足,仍由徐福登主持,鑄造了兩座銅殿,一座安置於陝西省華山(一說南都寶華山),為觀音殿,一座安置於山西五台山顯通寺,為文殊殿。三座銅殿,規模形制一樣。從現存五台山銅殿看,為四柱單間,重檐歇山,通面寬五米,通進深四點六米,通高七點八米,仿木結構建築。上層周圍安裝二十四塊隔扇,外有廊,邊築欄,下層周圍安裝三十二塊隔扇,每塊隔扇外側下部鑄有“犀牛臥月”、“海馬弄潮”、“喜鵲登梅”、“白鶴啼蓮”等圖案,造形逼真,情態生動,殿頂鑄有脊獸、寶瓶等。殿內空闊,下層隔扇內側下部密密麻麻刻著功德主的姓名。銅殿梁架(含)以上構件表面鑄滿了小佛像,號稱一萬。據銅殿內刻字及寺內碑文記載,銅殿鑄成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一說三十三年),鑄造匠為陝西西安府經陰縣石橋里劉元春父子,銅殿布施來源於北京、南京二直隸,湖廣、山東、河南、福建、江西、陝西、山西、四川九布政。五台山銅殿安裝完畢,神宗皇帝特降旨將原來的大吉祥顯通寺更名為護國聖光永明寺,敕命徐福登為住持和尚。

就在徐福登住持永明寺之時,慈聖皇太后又出資,要在太原修建永柞寺。由於徐福登多次奉太后懿旨行事,加之完成了多項重大工程,在太原市民的邀請下,徐福登又主持了永柞寺的創建工程。永柞寺,俗稱雙塔寺,位於今太原市南郊郝莊村南。現存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磨磚砌築,呈穹窿形,外為仿木結構,俗稱無梁殿。上建觀音閣,單檐歇山,琉璃剪邊,兩門磚雕懸魚惹草,裡邊磚砌藻井,結構奇特。在寺東南,建築磚塔兩座,南北對峙,取名“宣文”,俗稱雙塔。高五十四點七米,呈八角形,均十三層,系磨磚砌成。磚雕斗拱為五梁重翹,上重枋、檐、飛,組成出檐。塔中空,有石階可盤鏇而臨頂,憑高遠眺,太原全城盡收眼底。徐福登當年建造的雙塔,今天已被譽為太原市的標誌。

徐福登晚年又在五台山龍泉關印鈔石修建御茶庵,代皇家施捨,直到壽終正寢。

綜觀徐福登的一生,從四十多歲開始成名,先後主持修建了寧武蘆芽山鐵塔,寧武萬佛洞,蒲州萬固寺,陝西三原淨河大橋,峨嵋、華山、五台三座銅殿,太原雙塔寺等風格各異的建築,為我們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建築藝術實物。徐福登堪稱一位傑出的古建築家。

墓址

五台山顯通寺西側的小山坡墓塔傍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