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ZBD2000傘兵戰車

中國新型ZBD2000傘兵戰車

90年代中後期,嚴竣的台海侷促使ZBD-2000型傘兵戰車項目提上議事日程,ZBD-2000型傘兵戰車於2005年初在解放軍空降兵部隊舉行的演習中首次亮相。同年8-9月,該型戰車還參加了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

中國新型ZBD2000傘兵戰車

中國軍方早於1975年就提出研製“超輕型坦克”的構想,並在1976年組成設計團隊,1977年研製成首輛代號為WZ一141的原型車,基本設計有兩個型號,分別安裝反坦克飛彈與無座力炮,其概念與德國的鼬鼠空降戰車相似,並於1980年將兩輛WZ一141交予空降兵試
用,進行AN一12運輸機搭載陸上試驗。
WZ一141若按照原計畫研發順利進行,可在1985年列裝,但因80年代國際戰略環境改變,中國的外患問題不再顯得突出,在鄧小平以縮減軍費換取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之下,中央停止了WZ一141的研發工作,空降兵裝備國產空降戰車的計畫被推遲了20年。90年代中後期,台海局勢轉趨嚴竣,促使中國空降兵現代化裝備提上議事日程,1996年中國向俄國購買BMD-3傘兵戰車,不久也開展了國產傘兵戰車研發。
空降戰車一般軍事迷簡稱之為“傘戰”,取其傘兵戰車之意。
據披露,新型“傘戰”由動力室、駕駛室、戰鬥室,兵員室四個部分組成,駕駛室在車首左側,動力室於車首右側,戰鬥室則位於車體中央,採用炮塔式結構,裝有1門小口徑機炮及反坦克飛彈發射器1具,乘員3人,載員至少4人。 乘員分布與BMD系完全不同,車首駕駛室1人(駕駛員),車長位於駕駛員後方,炮塔由1名炮手操作,這是中國履帶裝甲車的一貫布局,兵員室則設在尾部,可以容納約4名步兵。
“傘戰”的後門採用一扇門板的簡單設計,比較輕巧。就車體的布局來說,新“傘戰”不但沒有俄系的標新立異,反而承傳著許多如六三式、八九式等早期中國裝甲車的味道。
新“傘戰”的武器系統集中於新型的單人機炮塔,主炮是一門30毫米機炮,該炮採用鏈式供彈,備有125發穿甲彈、225發榴彈,對地有效射程4000tA尺,對空有效射程2500公尺,總體設計與俄國的2A72相同,中國在取得生產權後進行了適應性改良。
“傘戰”裝備的反坦克飛彈系統置於炮塔右上方,令人驚訝的是,新“傘戰”採用的反坦克飛彈竟然是20多年前WZ一141配備的“紅箭73”。中國陸軍反坦克飛彈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有更先進的“紅箭8”、“紅箭9”裝備部隊。“紅箭73”與“紅箭8”相比,雖然
彈體重量差不多,但“紅箭8”連彈筒重達25公斤,連發射筒幾乎等於“紅箭73”長度的1.5倍。空降戰車的空間寸金寸土,若使用“紅箭8”則持續作戰能力明顯比“紅箭73”要低,在空降戰鬥中,部隊一旦著陸則難以再獲得補給,採用“紅箭73”,可以說是在彈藥數量與性能之間的取捨。
“紅箭73”c型的垂直破甲厚度達850毫米,射程3000公尺,對抗第二代坦克,其射程與破甲能力已綽綽有餘。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紅箭73”在攻擊工事、火力點等方面表現非常出色。針對城市發展比例較高地區作戰環境,“紅箭73”在巷戰中也可支援步兵作戰。
新型“傘戰”另有同軸機槍設於主炮左側,可能是空降兵常用的八零式7.62毫米通用機槍,該型機槍仿自蘇聯的PK(車載~PKT)式機槍性能亦大致相若。
中國紅箭-73型反坦克飛彈
防護裝甲
為適應空降作戰需要, “傘戰”在防禦方面必然要作出犧牲,“傘戰”的車體由鋁合金裝甲組成,車重9噸左右。筆者並不認為新“傘戰”會採用如德軍鼬鼠式一樣薄如蟬翼的鋼裝甲車體,把武器設計得像藝術品一樣精細,因為這顯然不是中國的風格。
除了車體採用鋁質裝甲作基本防禦以外,新“傘戰”車身兩側似乎還加裝了一層附加裝甲,按其厚度推測,塑膠、陶瓷裝甲或反應裝甲的可能性都很低,筆者認為是一層鋼質附加裝甲,與鋁質車身形成雙硬度複合裝甲,增加對抗動能彈丸打擊的能力。就“傘戰”整體的裝甲性能而言,筆者認為車首能抵禦12.7毫米機槍彈、兩側可防禦7.62毫米鋼彈應是一個合理的水平,炮塔的防禦能力可能會比車體更好一些。
“傘戰”的炮塔兩側還有兩組共6門八四式76毫米電動彈藥發射器,一般用作施放煙幕彈,也可以發射榴霰彈,類似 二戰時“虎”式坦克上的“s雷”,這套電動煙幕裝置主要是用於干擾反坦克飛彈,一般還會搭配一套紅外警報裝置。
暫時還沒有新“傘戰”動力裝置的數據資料,不過一般估計,新“傘戰”的戰術機動能力與BMD一3理應相差不遠,新“傘戰”的發動機功率大約是350匹馬力左右,最高時速70sA里以上,若以其車重9噸計算,則單位功率是39馬力,噸,履帶接地長約3公尺,單位壓力約50千帕,機動性可說是非常優異,發動機應是氣冷式,中國近年自行設計的裝甲車,不論是輪式或是履帶式,多採用德系的氣冷式發動機。
兩棲能力方面,新“傘戰”可以以浮渡方式橫越河流,筆者相信它是採用履帶划水,而不是BMD系的噴水裝置,採用前置發動機布局的新“傘戰”,如要裝置噴水發動機,則必須加裝一套傳動系統連線尾部的噴水裝置,為了兩棲能力的加強而犧牲寶貴的重量與空間,顯然是得不償失。
筆者推測,懸掛系統採用液壓懸掛,可以隨時將車身高度降低400毫米左右,故此負重輪間距較大,在空投作業時可以把負重輪收起。就照片上可知,新“傘戰”有負重輪5對、托帶輪3對,整個行走裝置都是全新設計的,這方面沒有太多同代車的痕跡。
另外履帶的材料也是各國空降戰車的研究課題,戰鬥車輛履帶可以重達數噸,故“傘戰”的履帶必定使用了一些減重技術,二十多年前WZ一141的研發方案中即有塑膠履帶的計畫,但當時還沒有到達實用階段,原型車還是用金屬履帶,新“傘戰”似乎也同樣沒有使用全塑膠履帶。
著陸系統
中國空軍最近因增購伊爾-76型重運輸機而廣受外界關注,伊爾一76能夠一次空降一營傘兵或三輛BMD的優異性能,無疑是“傘戰”的最佳載台,不過中國空軍所擁有的伊爾一76並不多,它們還要擔負空軍航空兵地勤裝置的空運任務,加上其巨大的軀體,並不適合高危的第一波戰鬥,空降戰役的主力,顯然還是運八、運七甚至運五,為了保持戰術彈性,新“傘戰”應是以運八實施空投為設計標準。
在空投傘兵戰車方面,俄國人累積了大量經驗,並研製了好幾種空投裝置,常用的有PRSM和BPS兩種,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其緩衝裝置。PRSM系統是在車輛即將著陸時利用觸發桿起動火箭制動裝置,形成反推力,減低著陸速度,保障車輛及隨車空降乘員的安全。BPs則是在戰車著陸前,在車底部打開一個氣囊,在氣囊觸地、排氣的過程中,抵消著陸的衝擊力。
解放軍有操作BMD一3的經驗後,開始了研發國產重裝空投系統的工作,並於2003年由宏光公司研發成功,其工作原理與俄式BPS氣囊系統類似,使“傘戰”具有全員空投能力,此系統由多個降傘組成,與PRSM火箭系統的單主傘方式有明顯差異,雖然如此,但細看新“傘戰”車上的各種接口,不難發現車首尾有為裝置觸發桿而預留的圓形接口,觸發桿是使用火箭緩衝所必要的,故新“傘戰”似乎並未排除使用火箭系統的可能性。
空降戰術
無可否認,新“傘戰”有某些地方都參考了BMD系列,BMD系列的設計非常怪異,步兵幾乎是環繞著炮塔而坐,優點是車輛的重心不會因為載員的增減而改變,但兵員室的使用彈性極低,BMD主要是考慮乘車作戰為主,步兵出入不大方便。
國產“傘戰”完全放棄這種布局,而採用傳統的後置兵員室設計,兵員可以快速上下,溝通比較方便,兵員室也可用於運輸物資或搶救傷員。由於發動機置於車首,有利保護載員,這方面的考慮似乎更接近西方,新“傘戰”還是以兵員下車作戰為主要考慮,但新“傘戰”並非不排除兵員在車內發揚火力,空降作戰中可能車輛一著陸即被敵軍包圍,故新“傘戰”留置了六個射擊孔,連駕駛員後方的車長席也有射擊孔,因為中國陸軍的步兵戰車車長都兼任班長,很多情況下班長都是在車上指揮步兵下車作戰,多設一個射擊孔也有道理。但以車長席的空間來看,對外射擊只得使用九五式步槍
在新型傘兵戰車問世之後,中國是否應該如美國一樣發展一種類似M一8的空降輕型坦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美國當初放棄M一8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問題,當時M一8的價格與M一1主戰坦克相近,而且這類裝甲車使用單位少、用途特殊,訂單肯定比一般傘兵戰車要少,價格幾乎是絕對下不去的。不過現時俄國已經在BMD一3的基礎上發展出2S25驅逐戰車,其主炮與T.72的125毫米炮同級,新“傘戰”一類前置 發動機的車體,衍生出指揮車、運輸車、防空車、自行火炮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要改良出類似M一8或2S25的車輛似乎有點困難。如果解放軍有增強空降兵突擊力量的需求,購買一定數量的2S25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能使空降師的戰鬥力更接近機步師的水平。
隨著國際形勢趨於複雜,“傘戰”的舞台可能不止於台灣,由於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全球的維和任務,或出兵援助鄰近的中亞、東南亞友好國家之可能性很高,傘兵戰車使空降部隊的戰鬥力大幅上升,只要空運能力能解決,中國將可以迅速部署1—2個機械化空降師,對亞洲安全穩定起正面影響的作用。△
戰術數據推測測斗全重:約9t
乘 員:3人
可載兵員:4A.
車 長:約5.3m
車 寬:約2.6m
車頂高:約2.2m(1.sin)
單位功率:約39馬力/噸
單位壓力:約50千帕
最大路速:>70krrdh
主要武器:2A72式30毫米機關炮、
HJ73C/D反坦克飛彈
輔助武器:80式7.62毫米同軸機槍
裝 甲:鋁裝甲附加鋼裝甲

相關條目

陽字號驅逐艦
第三集中營
美國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追擊紅色十月
“斯普魯恩斯”級飛彈驅逐艦
義大利德拉潘尼級驅逐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