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戲院

中國大戲院

中國大戲院,是一座有著七十年歷史,始建於1934年,竣工於1936年,享譽海內外的具有代表型的大型文藝演出娛樂場所。是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至9月,在重張後的中國大戲院,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國家的17部劇目,共50餘場演出。

基本信息

戲院歷史

中國大戲院中國大戲院
1934年,中國著名京劇表演大師周信芳先生來天津演出,“天津八大家”之一、商界名流孟少臣先生召集本市金融、工商、娛樂業的巨賈,設宴歡迎周先生。席間,周先生提起,天津乃商賈雲集,九河交首之重鎮,名家薈萃,文風古遠,但沒有一座像樣大型劇場,實為憾事,孟少臣等人心中頗為震動。

嗣後,孟先生提議邀集天津各界及戲劇名家商議,為天津建一座具有當代最高水準、現代水平的大劇場,得到眾人的回響。眾多商家名流共籌資五十餘萬銀元,並向社會公開出售股票,投股興建,馬連良周信芳姜妙香尚綺霞等京劇名家均參股投資。

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巴黎和會首席談判代表顧維君先生,自願出讓自己名下當時法租界二十號路(現哈爾濱道)天增里旁土地二千七百平米(合地皮三畝八分七厘),興建了建築面積七千七百七十多平方米的劇場,並定名位:中國大戲院。

1936年9月19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當時的抗日名將,天津市市長張自忠將軍及全世界名流為戲院剪彩,歡聚於此,首任經理孟少臣先生因為連日忙碌,突然失聲,由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主持剪彩儀式,並代表中國大戲院向社會各界直答謝詞。

2018年6月至9月,在重張後的中國大戲院,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國家的17部劇目,共50餘場演出。

建築結構

中國大戲院中國大戲院
該建築局部五層,採用大跨度鋼架穹頂結構,場內沒有任何立拄,設三層觀眾席,坐席2380個,弧形舞台、大型化妝室,有樂池和當時十分先進的舞台電動升降式布景吊槓,場內設有貴賓包廂、休息室、貴賓接待室、售票處等。

還有樓頂露天電影、舞場及場內電影,同時為了展示其現代化的品位,孟少臣先生還投入巨款安裝了天津市為數極少的美國奧地斯第一代電梯(至今仍在使用中)。

西院的外檐立面,採用樸素簡潔的現代建築形式設計,局部加以裝飾,由法國樂利建築工程公司的瑞士工程師洛普(LOUP)和英國工程師揚(B.C.YOUNG)聯合設計,一九三四年奠基,一九三六年八月竣工。

戲院改造

中國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內部結構

2000年,天津市政府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配合下,投巨資對戲院進行了大規模基礎性改造,改善了戲院演出環境,觀眾大廳、貴賓室、化妝室、戲院外檐都進行了重新裝修,供暖、空調、上下水、供電等設施功能大大提高,增強了服務接待的各項能力和水準,積蓄了市場競爭的後續能量。

2018年6月,改造重修一新的中國大戲院正式回歸,中國大戲院將逐步成為田沁鑫導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經3年研究、3年建造的中國大戲院,參照1930年代初建時的設計,修舊如初。

改造後的中國大戲院,主體建築面積達到5320平方米,擁有梯次觀眾席三層,座位數878座,達到中等專業劇場規模。劇場配備了國際頂級的舞檯燈光和音響設備,帶給現場觀眾的將是最一流完美的觀演體驗。

改造後的中國大戲院,保留外立面及主體結構,按歷史原樣恢復了外立面尖塔;同時,為滿足現代劇場的使用要求,調整台口結構線,台塔高度抬升;在舞台前方新增升降樂池等。

在室內設計上,採用了“風格性修復”的思路:正門大廳的大理石地坪上鑲嵌著半幅太陽花三星圖案,與建築雙塔正立面圖案上下呼應,暗示著“中國大戲院”前身作為“三星大舞台”的歷史文脈;各樓層休息廳的天花造型也延續了歷史遺存的天花風格,營造著歐式古典的空間感;而最為美輪美奐的當屬劇場觀眾廳穹頂,中心錯落有致的兩層共32瓣花瓣組成了一朵盛開的蓮花,在燈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蓮花紋光影透疊,層次分明而又工整細膩。

建築背景

中國大戲院演出中國大戲院演出
自此,中國大戲院在首任經理孟少塵先生的精心策劃、經營管理下,成為華北地區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型戲曲演出場所,因其演出以京劇為主,並經常是名角會聚,好戲連台,因此聲名大噪。

當時中國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等各派名家不斷光顧,使中國大戲院成為戲曲名流必到之地,又有“評劇皇后”白玉霜、名家劉翠霞新鳳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寶環、銀達子、“豫劇黃後” 馬金鳳以及越劇川劇晉劇漢劇、呂劇等眾多名家、名流到此獻藝,許多戲曲演員都是在此演出後在大江南北名聲大震。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行內的趣話說“唱紅中國,中國唱紅”,體現了中國大戲院在戲曲藝術表演交流和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大戲院也由此享譽海內外。天津中國大戲院和上海天蟾戲院(現逸夫)、北京長安大戲院在當時成為了中國戲曲藝術活動的重要陣地和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品牌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