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是為了監測地震而建立的一個組織機構。

基本概況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國家地震活動斷層研究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專門從事活動構造研究的機構,是我國活動構造研究的引領者。研究室以地質、地貌等傳統技術方法,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雷射測量和空間對地觀測等現代技術為依託,以研究活動構造的活動習性、活動機理和運動參數為主要目標,探討最新構造變形與強震孕育關係、大地震及其復發規律、最新構造變形的致災機理,以及水庫誘發地震觀測和成因機制研究等,為地球動力學、地殼運動學、環境地質學和防震減災等提供基礎資料,為城市和重大工程場地的安全評價提供技術支持。

學科建設

目前,活動構造研究室擁有古地震、構造地貌、構造變形、構造力學和活動構造探測等五個研究組和七大研究方向。擁有中國科學院鄧起東院士,徐錫偉、冉勇康二級崗位研究員和何宏林楊曉平於貴華研究員,馬文濤、陳立春、李傳友、陳桂華副研究員等老中青結合的科技隊伍。

工作業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室率先在國內開展起活動構造的精細定量研究,如,完成海原活動斷裂帶1:5萬填圖及綜合研究、鄂爾多斯周緣活動斷裂系精細定量研究等,其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地球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均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八五”期間的活動斷裂大比例尺填圖項目和“九五”期間的全國重點監視防禦區活動構造定量研究及地震危險性預測項目都是該時期活動構造研究的前緣課題。“十五”期間,牽頭完成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全國20個大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並編寫了《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技術規程》。“十一五”期間,牽頭組織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活動斷層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專項和喜馬拉雅計畫--華北活動斷層探查項目。在負責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並引導全國活動構造研究的同時,研究室還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人事部等研究課題多項。

主要課題

研究室除開展上述基礎性研究和工作,獲得若干活動構造研究理論、成果外,還負責和承擔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任務,如陝京輸氣管線、西氣東輸管線、忠縣—武漢輸氣管線、哈(薩克)—中(國)輸油管線、西部石油管線、蘭州—成都輸油管線、俄(羅斯)—中(國)輸油管線,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及全國在建和準備建設的大型水電站、核電站等等,為國民經濟建設和防震減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