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研究室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研究室是中國的一處科研機構,主要研究自然災害。

固體地球物理研究室目前包括地震安評、電磁測深和地震各向異性等3個主要課題組,共有在研職工13人,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研究員3人,實習研究員2人。流動人員方面,全室每年指導在研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共10人左右。
1)地震安評組
地震安評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玶先生和1名院士助理組成。
院士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和地震工程安全評價研究的地球科學家。1950年李先生上書教育部,在南京大學地質系創辦了工程水文地質專業。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先生作為長江三峽工程地震地質工作的負責人,多次在該地區圍繞三峽壩址區開展了大範圍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航空目測,其間提出斷塊結構的認識,開斷塊構造學說之先河。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李先生作為項目負責人,分別主持了“西昌--渡口地區的地震危險區及烈度規劃”和“海南島瓊北地區烈度覆核”工作,西昌項目的研究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瓊北項目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李先生還主持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選址安評工作,在國內首次開展了活斷層年齡的測定工作。負責了雅礱江二灘水電站、雲南宗海電廠等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的選址安評工作,在地震工程安評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兩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有關強震預測與遷移理論研究方面,李玶也做出了創新性貢獻。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提出了將圖像識別技術套用到強震危險區判定的思想,並在京津地區付諸實踐。1975年海城地震後,李先生綜合分析了震區大量資料,提出了19個與強震有關的地殼活動因子,根據已知極震區的圖像得出未來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區有:唐山、渤海、張家口等幾個地點,後來這些地點都得已證實,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為利用計算機技術定量化判定潛在震源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9年台灣發生集集地震以來,李先生根據台灣豐富的強震記錄,聯繫大陸地區許多歷史強震區的地質剖面,提出了強震發生斷層及抗震設防的新思路。這些思想、實踐和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工程地震地質學研究的理論。
李玶院士主持了大量項目研究,在國內外相關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50餘篇,撰寫專著10多部、研究報告80多餘本,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科技獎10餘項。
2)電磁測深組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電磁法研究的單位之一,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電磁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先後開發發展了大地電磁法(MT)、瞬變電磁法(TEM)、網式大地電磁法(Network-MT)、人工源超低頻極地頻電磁法(CSELF)。在中國大陸許多地區(華北、西北、華南、東北、西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等多條地學斷面)以及許多地震區(邢台、唐山、張北、三河、海原、瑪納斯、陽高、普洱等)和火山區(長白山、五大連池、騰衝、阿爾山等)開展了深部結構及孕震環境的探測;同時,還開展了多個地震活動性的電磁監測研究,曾在北京東三旗等地震台獲得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地震前電阻率異常的實例,並對1978年唐山地震1998年張北6.2級地震、2006年普洱6.4級地震、2008年汶川8.0級地震先後利用電磁法開展了電磁場和大地電阻率變化異常的觀測試驗。1997年以來,開始發展人工源極低頻電磁技術(CSELF),在1999年和2005年分別利用俄羅斯、我國發射台,在首都圈和雲南等地區多個台站和測點進行了CSELF電磁場測量和地震監測試驗,還在中石化河南油田進行了油氣探測試驗,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迄今為止,電磁測深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電磁法數據處理與解釋技術及可視化集成軟體系統開發、正反演方法研究、地殼上地幔深部結構探測、以及地震電磁前兆監測、資源勘探等方面,涉及電磁測深的所有重要研究領域,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論文,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多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的支持。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以及其他一系列獎項。目前在研項目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主任基金1項,973項目子課題1項,另外還包括科技部支撐項目、地震行業專項、所長基金等若干項。
目前,電磁測深課題組擁有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獲得博士學位者4人,獲碩士學位者1人,是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研究實力雄厚、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
3)地震各向異性組
地震各向異性組主要基於三分量地震記錄開展三維矢量波場及地震各向異性的基礎研究,涉及到天然地震和地震勘探兩大研究領域。
基礎理論研究包括各向異性彈性性質,各向異性介質內震源激發和地震波傳播動力學特徵,三維矢量波場分離及信息提取,作為天然地震和地震勘探研究及觀測解釋的基礎。
天然地震以形成地震預報的新途徑為目的,重點研究用近震橫波分裂及遠震轉換橫波分裂,用於監測地殼內應力和裂隙的動態變化。
地震勘探著眼3D3C反射P波和反射轉換PS波的觀測解釋,在構造成像基礎上進一步獲取岩性及裂縫信息。
該組結合實際觀測解釋,已發展了系統的各向異性數值模擬技術,主要有反射率法理論地震圖、各向異性源遠場輻射、能量反射X-T&X-A、三維地震勘探三維傾斜界面反射P和PS波綜合解釋方法,還有去除淺層波和矢量波場分離等資料處理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