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居

中國名居

中國民居出版於2006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書本精裝623頁。主要講述了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五千年的歷史留下的五十六個古老民族所留下的居住環境。介紹不同人文環境下的不同民居風貌。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
精裝: 623頁
開本: 16開
ISBN: 7506025965
條形碼: 9787506025966
尺寸: 29.3 x 21.8 x 4.7 cm
重量: 3 Kg

內容簡介

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孕育了五十六個古老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千差萬別的居住環境形成了各具風情的人文精神,織就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名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窯洞這一最天然的休憩之所……
中國民居建築是傳統建築中的一種類型,在傳統建築中,民居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式也最豐富。正是因為民居分布於全國各地,同時由於各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審美愛好以及各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結構方式、造型裝飾等也就各不相同,呈現出淳樸自然的各自特色。
中國民居作為中國建築的一部分獨具特色,裝飾也豐富多彩,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本書對各地有代表性的著名民居作了詳細的介紹,包括徽派建築,山西的家族大院,湘西的吊腳樓,傣家的竹樓,客家的圍龍屋……本書還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在給你文字享受的同時,感受視覺的衝擊。

目錄

侯門顯弟
北京
禮親王府
醇親王府
恭親王府
雍和宮
那王府
肅親王府
鄭親王府
山西
皇城相府
江蘇
天王府
山東
孔府
孟府
福建
尚書第
廣東
潮州許附馬府
雲南
麗江木府
深宅大院
北京
崇禮住宅
天津
石家大院
山西
柳氏民居
喬家大院
王家大院
渠家大院
常家大院
曹家大院
江蘇
網師園張宅
雕花大樓
汪氏小苑
環秀山莊
山東
牟氏莊園
魏氏莊園
浙江
百間樓
永昌堡
八面廳
盧宅
小蓮莊
黃家大院
福建
安貞堡
二宜樓
河南
康百萬莊園
廣東
聯芳樓
梁園
四川
劉氏莊園
雲南
朱家花園
高士名流
北京
宋慶齡故居
魯迅故居
茅盾故居
梅蘭芳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
紀曉嵐故居
陳獨秀故居
天津
霍元甲故居
張學良寓所
李叔同故居
山西
閻錫山舊居
上海
孫中山故居
毛澤東故居
周恩來故居
江蘇
彩衣堂
朱自清故居
香君故居
吳承恩故居
山東
蒲松齡故居
漸江
湯顯祖紀念館
蔡元培故居
蓋叫天故居
胡雪岩故居
秋瑾故居
王陽明故居
江西
八大山人故居
福建
林覺民故居
河南
袁世凱故居
湖南
沈從文故居
四川
杜甫草堂
鄧小平故居
陳毅故居
朱德故居
羅瑞卿故居
平民小居
北京
四合院
川底下村山村古建築群
山西
呂梁西灣四合院
平遙四合院古民居
丁村民居
上海
石庫門裡弄民居
江蘇
溱潼古民居
周莊古民居
泰州泰式民居
安徽
績溪縣棋盤村“通轉樓”
西遞廳井式民居
宏村古民居
潛口古民居
呈坎古民居
浙江
烏鎮吊腳水閣樓
芙蓉村
諸葛八卦村民居
江西
延村民居
瑤里古民居
流坑贛派民居
福建
培田客家村落
泉州傳統民居
廉村古堡
湖南
鳳凰古城吊腳樓
廣東
東莞南社家廟
潮汕傳統民居
西關大屋和竹筒屋
大旗頭村民居
廣西
桂林月嶺古民居
四川
夕佳山莊園式古民居
羅城古鎮船形民居
雲南
一顆印
貴州
屯堡石屋
鎮寧石頭寨
陝西
党家村四合院民居
陝北窯洞
民族特色
蒙古包
維吾爾族民居
哈薩克族氈房
藏族碉房和帳篷
羌寨民居
撒拉族民居
朝鮮族廊式住宅
滿族民居
回族民居
傣族竹樓
納西族井幹建築
彝族民居
哈尼族民居
喜洲白族民居
苗寨民居
侗族木樓
壯族麻欄
布依族石板房
客家圍龍屋
黎族船形屋

特徵

民族特徵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鬥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到、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漢族民居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線。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地方特色

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樸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種類

綜述

中國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陝西、河南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而其中我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傳統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經濟條件,在比較原始狀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居形式,有著很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歷史特徵。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形成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象徵性的院牆——籬笆使住居十分開敞。這就是傳統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徵之一適應自然環境。第二大特徵是形式語言:根據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又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即纖細、含蓄和柔媚的風格。而其三則是住居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傣族人溫和、善良、內向、細膩的心裡氣質決定了其居住的陰性特徵——樸實、輕盈、柔媚,與中原漢式住居渾厚、粗獷、墩實的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南方民居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南方民居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乾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北方窯洞民居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古城民居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豐富的想像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川渝古村民宅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繫在一起,有著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一面,又有輕巧雅致的一面。如:四川民居四川李莊古鎮四川上里古鎮四川羅城古鎮四川黃龍溪古鎮四川昭化古鎮四川洛帶古鎮四川堯壩古鎮四川羅泉古鎮四川閬中古城四川磨西古鎮四川桃坪羌寨四川肖溪古鎮四川洪雅高廟古鎮康巴藏族民居四川郪江古鎮重慶龔灘古鎮
嶺南古村民宅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注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如:廣西黃姚古鎮廣西桂林大圩古鎮廣西南寧揚美古鎮廣東順德逢簡古村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湘黔滇古鎮民宅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如:湖南芙蓉鎮湖南湘西鳳凰古城湘西吊腳樓湖南湘西回龍閣吊腳樓湖北荊州古城貴州鎮遠古鎮貴州貴陽青岩古鎮貴州侗族民居雲南建水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北京四合院。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裡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裡,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安徽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讚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臥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讚。
蒙古包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蒙古包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遊牧等特點。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並且大遊牧蒙古族藏族住在帳篷里,這是方便組裝和未組裝,蒙古認為中國西北地區被稱為蒙古族蒙古包帳篷。木沃特爾斯緊固與皮帶和螺栓,形成柵欄狀結構。每個蒙古包部分巧妙的和相當方便掩飾和發揚。一個小蒙古包直徑約4至6米內沒有支柱,人們需要3時58分兩極支持蒙古包。有地面厚厚的毛毯。每一個蒙古包有一個開放的頂部,而且通常其下一個爐子。
吊腳樓
這種樓房雖然只有二三層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樓閣,建造並不容易。樓而有“腳”,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伸出兩隻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裡,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吊腳樓的前兩隻“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的。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據湖南地方志記載,吊腳樓的這種構造最早是為了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
竹樓
說是樓,其實它只有一層,只是整個房子被一根根木樁高高地撐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樓閣。竹樓下面的竹樓木樁一般有50根,木樁之間的空地是堆放雜物的倉庫,有的人家還用來養豬圈牛。至於傣族人為什麼自古以竹樓為家,大概是因為住在高懸於地面之上的地方,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外灘的馬路一側,一幢幢哥德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巍峨大廈展示了建築藝術的風采。同樣,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築也可謂洋洋大觀、多姿多彩。說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庫門,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國普通郵票第23組《中國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圖案採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築。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19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承重磚牆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做門框,上海民居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建築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占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迴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台,總體布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重要形式。這是偉大的,在數量和分布廣泛,其中漢,滿,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數群體。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間是建立在南北軸線,兩個廂房,是在它兩側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為年輕一代的臥室。婦女住在院子內。嘉賓和男僕住外院子裡。這種分配是與封建的規則行事。四合院利差對整箇中國的城鎮和村莊,但每個發展為各自的自然條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自己的特點。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風格最有代表性。
江蘇住宅
住宅在長江以南河沿岸地區分布有那么多名字,但總的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四合院。之間的差別,二是住宅南部有小碼(或天津),只有兩個功能:排水和採光。在第一個院子裡正房通常是一個大廳。在後面的往往是規模較小的多是樓房,該碼。屋頂瓦片和小石板,地面與幫助,以適應在南方多雨的氣候。在水鄉住宅通常建的河流,與前通往後門的胡同和河流面臨的大門。每家每戶有一個小碼頭,他們進行清洗,救助和艇上。
U型南中國型住宅中國西南的雲南省房子成為這一建設的很好的代表,他們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結構整體安排或多或少與四合院一樣,但房子都在每一個角落連線在一起,形成了美國的形狀的房屋都用土牆,木桁架上的彩色繪畫。
嶺南客家集團住宅
土樓是西部福建省客家傳統民居。有3點57平均地板,最高最多可以有6層。包括在院子裡的房屋,土樓通常可以持有超過50個家庭。大廳,倉庫房屋,家畜房屋,水井和其他公共房屋都位於在院子裡。客家人創造了這個特殊的防禦建設,以保護自己,它現在仍在使用。
窯洞是中國西北地區窯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那裡的黃土具有深度是中部和西部省份。黃土幾乎沒有滲水和很強的垂直的性質,這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窯洞很好的先決條件。懸崖窯洞是土洞挖地球沿垂直懸崖水平。以這種方式建造的居所節省原材料和需要較少的複雜技術。窯洞是在夏季涼爽,冬季溫暖。它分為以下三種:懸崖,地面和箍窯洞。
橄欖
橄欖(1木頭或竹子層樓),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省份,如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這是傣族,景頗族,壯族和其他少數群體的住所。
阿橄欖通常是獨立的,其他橄欖住房分開。由兩極的支持下,橄欖生活部門通常二樓高空,而第一層是提高家畜和儲存保留;橄欖,這樣才能抵禦水分,以及昆蟲的襲擊,蛇和其他動物。
Diaofang
Diaofang(石室)是西藏住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最流行的一種。根據後來漢,此石和泥土住房歷史公元111之前存在。該住宅的高度,由二至三層。主要是用石頭和土築,它們看起來像碉樓(碉堡),因此得到了Diaofang的名稱。其名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Qianglong清朝(公元1644-1911年)王朝時代。
一樓是通常用於牲畜和家禽,二是保留臥室,客廳,廚房,倉庫。有些人是家庭經堂和三樓的陽台。

Ayiwang
Ayiwang是維吾爾族的住所。這些房子都是連在一起,與周圍的院子。與前屋天窗被稱為Ayiwang,也稱為夏季房,它充當了客廳,以及接待室眾所周知的。所謂的房子冬天回房間是臥室,通常沒有天窗。這架飛機的安排非常巧妙,而且通常是壁龕內的許多房間。通常的牆壁裝飾石膏雕刻。
還有一些其他特別如船屋住宅。如今,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和現代化,在城市的人通常居住在樓房,已日益多樣化的風格和高度上升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