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且都用生動形象的名稱來命名,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簡介

:“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功能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