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大核心經濟圈帶

 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核心經濟圈發展成熟之後,如今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的發展正異軍突起,中國正在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從“點”向“面”的發展和提升,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等,東、中、西、東北等各個經濟區域的發展呈現全面隆起之勢。

 誰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股”?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等關於區域發展的話題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熱點。

3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趁機拋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將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大西南與大西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

全國政協委員劉慕仁稱,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離不開產業建設,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進產業鏈快速形成的項目,才能形成產業集聚。

來自福建的全國人大代表說,“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較為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說明中央非常重視兩岸經貿的合作,也非常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長張建華說,“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現在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已經拉開了帷幕。”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從“點”向“面”的發展和提升,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等,東、中、西、東北等各個經濟區域的發展呈現全面隆起之勢。

中央的意圖是明顯的,今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信息,引起了眾多業內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這既是保增長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國的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需要。

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在講發展,但在資源、環境等硬約束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各個經濟區域之間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產業分工,做到發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樣把各自的發展潛力發揮到最大呢?

毫無疑問,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和優勢,誰就找到了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金鑰匙。

(中標)海西經濟區

四省20市發展新布局凸現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娟娟 張偉/北京、福建報導

“海西建設的前5年處於呼籲、準備階段,下一個5年將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從2004年“海峽西岸經濟區”(下稱“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設已整整5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海峽兩岸“大三通”的實現,閩台區域合作正向縱深發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海西發展活力和先行優勢日益顯現”。這樣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設中尚屬首次。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福建省省長黃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將在擴大“三通”效應、提升閩台經貿合作水平、促進文化交流雙向互動等方面著力先行先試,不斷推進閩台交流合作。

今年“兩會”期間,對“海西”發展的關注和討論,遠遠超出閩台範圍。九三學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議推進海西建設,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農工黨中央建議在福建開展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試點。民革中央建議構建“海峽經濟區”促兩岸共同繁榮。

優惠政策近期出台

“國務院近期將出台支持海西發展的優惠政策。”在採訪中,這一訊息得到數名福建籍全國政協委員的證實。

有專家指出,海西曆經5年建設,已有超過50個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確支持的政策,但由於條塊分割,令相關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疊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國家在戰略層面對其進行協調與統籌。

“兩會”期間,福建代表團的莊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議,希望國家儘快出台支持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檔案,並在檔案中進一步明確海西的定位。代表們在建議中提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黨的十七大,以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和近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支持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福建與周邊地區經濟聯繫緊密,區域合作越來越密切,事實上已形成一定範圍的經濟區,按照經濟區而不是行政區來推動區域發展,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儘快出台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檔案,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發展的決策部署具體化;二是呼應台海形勢發展的新變化,為拓展兩岸合作提供一個重要的前沿平台,有利於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於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營造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積極氛圍。

吳能遠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給與福建在先行先試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間。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福建能夠優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試驗,特別是在閩台之間的經貿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適當地降低一些門檻,讓閩台在金融、保險、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產業合作時讓福建對台灣繼續保有實施一些特殊、靈活的政策,包括相關的稅收、市場準入、門檻等等。”

呼籲建立“海峽經濟區”

“兩會”期間,包括民革中央在內,多份建議提出建立“海峽經濟區”,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

福建省農業廳廳長陳紹軍委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以台灣海峽為紐帶,以兩岸經濟一體化為共同遠景,構建涵蓋台灣、福建、浙江南部、廣東東部和江西中東部地區的“海峽經濟區”,可為台灣經濟提供強勁的動力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推動大陸沿海地區形成完整的經濟發展圈,使“海峽經濟區”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北部灣地區之後的又一新的經濟成長極,成為兩岸加深溝通往來的交融地以及兩種社會制度、兩種經濟體系的銜接地,共同構建起市場高度開放、制度建設完善、產業結構互補、信息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完備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兩岸的合作經過時間和經濟運作經驗的積累,已經越來越密切,量的變化會慢慢引發質的變化。‘海峽經濟區’作為國家級經濟區列入國民經濟發展重大規劃之中,通過兩岸協商,科學合理地推動‘海峽經濟區’的產業分工合作,並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將是促使祖國和平統一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促成台灣海峽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時期。”

福建社科院前院長嚴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海西發展面臨的機遇之一,就是台灣地區的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而比較困難,“台灣是個市場很小的地區,地區內的市場人口只有2300萬,它的市場基本上是在國際市場,因為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台灣的訂單下跌非常顯著。台灣的企業界都在討論:台灣怎么辦?中國與東協的“10+1”協定到2010年就要生效,要建立自由貿易區,實行零關稅,台灣將享受不到這種零關稅的好處,“10+3”(東協與中日韓)還在談,如果談成,台灣將更加邊緣化,所以台灣經濟現在面臨許多思考和反思,台灣與大陸訂立經濟聯合體、進行經濟合作的意願比過去更加迫切,兩岸在經濟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馬祖籍“立委”曹爾忠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溫家寶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講話很務實,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表達了很大的善意。報告中再次提出支持海西的經濟發展,說明兩岸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閩台,海西應該結合海東,形成一個“海峽經濟區”,共創經濟榮景。

“如果成立海峽經濟區,那么在經濟規劃和經濟前景方面,更多地由海峽西岸與台灣進行更加密切地協商,兩岸一起為海峽經濟區做出一些事情,如產業上的銜接等。”嚴正表示,“當然,這種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是雙方的。將來會怎么樣,只能繼續觀察。台灣的願望已經表達出來了,但會怎么樣還說不準。”

海西進入大發展階段

2月22日,由福建省副省長葉雙瑜率領的福建省赴台經貿交流考察團赴台,考察團主要成員有福建省外經貿廳、台辦、發改委、經貿委、信息產業廳和漳州、泉州、寧德政府的負責人,這是近年來特別是兩岸“三通”以來,福建省赴台考察交流級別最高的代表團之一。期間,閩台石化業簽署交流合作備忘錄,為今後閩台石化產業的直接對接建立了工作平台和機制。

根據國台辦意見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指示精神,從2009年起,將原於“九八”投洽會期間在廈門舉辦的“海西論壇”更名為“海峽論壇”,今後每年舉辦一屆。據吳能遠委員介紹,海西論壇主要是福建省自己辦,層次比較低,這次提升到國家級,國台辦之所以積極支持,是希望把海峽論壇辦成全國第一檔次的兩岸交流的大論壇、平台。

有媒體評論,雖然只是一次之差,卻顯示已經推進5年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政策有望再度提速,涉及閩、浙、贛、粵四省20市在內的海峽西岸城市群最新發展布局即將浮出水面。

“國際經濟危機和兩岸‘大三通’作為內外因,為海峽兩岸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時機,海西將進入大發展的階段,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升級的階段。”吳能遠委員表示,“海西後5年的發展將有兩大特點:一是海西建設將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前5年雖然也在發展,但大體上處於呼籲、準備的階段。因為中央給了政策的話,海西建設就可以更大幅度地、大張旗鼓地展開,後5年的發展成就會更加巨大,真正展現出海西的優勢和前景,使得海西在大陸整個區域裡凸現出它獨特的功能性優勢。二是呈現出從海西經濟區向海峽經濟區轉化的趨勢。當初提海西經濟區就是立足於建設海峽經濟區,把閩台這樣相鄰的兩個經濟區整合起來,這個整合符合亞太地區經濟整合趨勢的。未來5年,大體上可以看出這個架勢。這將使福建經濟發展具有更穩定的基礎,更強烈的發展的內在動力,形成更廣大的腹地,通過海西發展把長三角和珠三角連線起來,在中國東部形成一個大片的經濟區。”

 北部灣經濟區

GDP突破2000億元 “雁群效應”形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許連寶/北京、廣西報導

“2008年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勢頭很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7%,今年我們還將繼續把這個勢頭繼續保持下去。”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章遠新在“兩會”期間對媒體如是說。

“兩會”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陳武代表向中外記者表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自2006年3月成立以來,以國家批准實施的《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為綱領,實現了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陳武代表告訴記者,北部灣經濟區成立以來,生產總值增長速度3年年均超過16%,經濟區4個市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從省內中下水平躍居前列。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區繼續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生產總值達2219.7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雁群效應”已經形成,國家戰略優勢開始凸顯。那么如何進一步加大力度將這種勢頭保持下去,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外界對廣西關注的焦點。

“龍頭”效應顯現

根據國務院2008年1月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充分發揮連線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樑和合作平台作用,努力建成中國-東協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北部灣地區不但享有國家給予的4項老政策:即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開放政策、少數民族自治政策和邊境地區開放政策,還享有5項新政策:即綜合配套改革、重大項目布局、保稅物流體系、金融創新、開放合作。中央的有力部署加速了北部灣經濟區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環北部灣的地區合作。

“2008年1-8月,北部灣經濟區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5.5%,高於廣西8.2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82.4%,高於廣西18.6個百分點。北部灣經濟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已經初步顯現。”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瑞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北部灣經濟區在2008年成功舉辦了第三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使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從共識走向實踐,制定出積極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越“兩廊一圈”合作的計畫,希望為進一步擴大對外招商引資奠定良好的基礎。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統計,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GDP達到2219.7億元,對廣西GDP的貢獻率達35.8%。

多重優勢使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工業建設獲得重大突破。防城港核電、北海林漿紙、北海鐵山港石化等重大產業都在加緊布局。“經濟區已有石化、鋼鐵、能源、林漿紙、電子信息、輕工食品等一批在建和擬建項目,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已完成投資400多億元。”陳瑞賢介紹說。

為破解資本困局,近年來,廣西著力實施“引金入桂”戰略,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已在廣西布局。2008年10月23日,作為直接服務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金融機構,廣西北部灣銀行已在南寧正式揭牌。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現已從過去的投資盲點,變成今天的投資熱點;從當年經濟發展的配角,變成廣西開放發展的龍頭;從一個地方發展題材,變成國家發展戰略。”陳瑞賢說。

此外,根據《越南經濟時報》3月5日報導,越南政府總理近日簽署決定批准《至2020年北部灣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該規劃旨在將北部灣沿海地區發展成為活躍的經濟區,成為可帶動越南整個北部地區發展的力量,成為促進越南與中國和東協國家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動力。因此,來自廣西的代表都很關注就泛北部灣經濟的進一步合作,紛紛準備就設立中國-東協城市的進一步合作提出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莫小莎告訴記者,在今年“兩會”期間,她就北部灣經濟區城市一體化、北部灣港口群等提出一些建議,促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的建設向縱深方向發展。

城市群特色成突破口

北部灣經濟區在建立之初,其包括南寧在內的“1+3”城市群格局別具特色,經過3年多的發展,其開發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廣西防城港市委書記沛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根據自身特點,防城港市圍繞鋼鐵和核電領域加大港口建設,一期總投資686億元的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和裝機600萬千瓦、總投資近700億元的紅沙核電項目分別在2008年3月17日和10月10日獲得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此外,還與越南下龍市結為友好城市,建立健全招商引資項目和擴大兌現保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部門會審的項目落戶機制,引進區外境內資金43.94億元,較去年增長79.7%,外商直接投資額5095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2.07億美元,占廣西的六分之一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5626萬噸,占廣西沿海港口總量三分之二強,增長11.3%;海關稅收67.94億元,占廣西的62.1%,增長40.3%,已成為廣西資金淨流入最多的市。

欽州市在2008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西欽州保稅港區,這是中國第6個、西部地區第1個保稅港區,主要發展國際中轉、國際採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

全國人大代表、欽州市委書記湯世保對記者表示,欽州保稅港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核心平台,將有力推動北部灣經濟區成為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因為保稅港區是目前中國對外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兼具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的功能,與保稅區相比,保稅港區“區港一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與出口加工區相比,保稅港區具有的物流分撥等功能使其與境外、區外經濟聯繫更加緊密;與保稅物流園區相比,保稅港區允許開展出口加工業務,使其更具臨港加工優勢。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正如一位廣西人大代表所說:“去年‘兩會’上,全國政協緊緊圍繞促進廣西經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之後多次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展調研,促進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進一步實施,加快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今年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感到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但是總理的工作報告使我們心情激動,信心十足,相信北部灣的發展會開發將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第四極。”

(中標)成渝經濟區:

力爭2020年GDP占全國8%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夏一仁 ★劉建新 黃力/重慶報導

誰會成為中國下一個新增長極?在西部,成渝經濟區被看作是最有實力的候選者。位於西南的兩個重鎮,作為國家深化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布棋,重慶和成都,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肩負起振興西部的使命。

“十一五”期間,注入四川的重慶民營資本高達288億元,位居外省市在川投資額第一位;僅“泛成渝經濟圈峰會”就有24家企業與舉辦峰會的城市遂寧市簽定投資協定,簽約項目24個,簽約金額達29.16億元……

也許連當初研究“成渝經濟發展思路研究”項目專家也沒想到,“成渝經濟區”會彰顯出如此驚人的爆發力。

經濟成長極的新“面孔”

“事實上,成渝經濟區在2002年前還僅限於學者們的研究課題。”作為成渝經濟區的最早倡導者和《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參與者,重慶工商大學副院長廖元和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說,專項課題是2005年提交到國家發改委的。而正真被川渝兩地官方所確認的時間,應該從2007年4月2日重慶和四川簽訂《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定》才正式算起。確立進一步加強川渝聯合與協作的總體框架。

廖元和說,按照《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的設計思路,成渝經濟圈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雙核”,以四川省成都、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201,-2.13,-1.05%)水道的城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23個區縣為載體。

在產業設計上,將以汽摩、天然氣化工、裝備製造業、電子工業、航空、礦電一體化等產業為今後內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點。這些產業,擬按攀枝花—宜昌、重慶—成都—綿陽、重慶—貴陽等軸線布局。

而作為限制成渝發展的交通《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也給予了重點照顧。據悉,成渝經濟區將修建“環線高速”,構成6條城市間快車道,分別經重慶—瀘州—宜賓—成都—綿陽—遂寧—重慶。目前,瀘州到宜賓、綿陽到遂寧還是“斷頭路”(指互不相連),需國家部委出面規劃。成都到重慶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兩條通道,沒有形成網狀結構。到2010年,川渝兩地將有5條高速路連線,預計未來5年內,長江上游經濟帶將擁有西部最發達的交通網。

據了解,目前在川渝地區的33個城市中,除了成都、重慶兩個超大城市外,其餘31個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個是縣級市,沒有一個大城市,呈典型的斷層特徵。

“這導致區域內的人口、產業、資本、技術、信息與人才向成渝兩地高度集中,極化效應非常明顯,而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兩個城市的輻射範圍還遠沒有形成交集。”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賓說。

他認為:“只有當這些中間城市群逐漸成型,成渝兩地才可能真正構成經濟意義上的共同體。

不過,儘管如此,川渝兩地的建設者仍然信心十足。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約5%,到2020年,預計川渝兩地GDP將達5.5萬億,全國估計為65萬億,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國的近8%,基本具備構成一個經濟成長極的基本特徵。”

民間力量開拓區域合作

“‘第四屆泛成渝經濟圈高峰論壇’將在10月份進行,不過可能今年的議題將會有所側重,務虛的論壇可能會變成一個務實的項目合作會。”日前,泛成渝經濟圈高峰論壇秘書處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介紹,泛成渝經濟圈商會合作峰會,以成渝經濟區的商會為核心發起方,聯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港澳台商會組織創辦。其宗旨是想在“十一五”期間,藉助峰會平台,推動成渝經濟圈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港澳台四大經濟圈,形成更加緊密的民間組織交流與合作。

重慶市總商會副會長陳健介紹,峰會的目的,就是要讓成渝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高區域競爭力,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他們還想通過這種商會聯辦的模式,進一步拓展、聚集全國民企企業家,共同參與成渝經濟圈的打造,使其成為一種模式。通過民間力量開拓區域合作新局面。

各路諸侯“送秋波”

成渝經濟區的影響也許並不局限於四川和重慶兩地。貴州畢節地委書記秦如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畢節試驗區將主動與成渝等先進地區接軌並融入成渝經濟圈。

秦如培說,畢節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處,與重慶比鄰,畢節試驗區處於成渝經濟圈的輻射範圍。畢節試驗區將主動與之接軌並融入成渝經濟圈,促進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畢節市參加重慶舉行招商引資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以及畢節地區黨政代表團到重慶進行考察學習,就是主動接軌成渝經濟圈的重要舉措之一。

秦如培表示,將來畢節試驗區與成渝經濟圈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關係。重慶作為長江中上游的經濟中心,在西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對外開放的程度比較深,在市場、資金、技術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而畢節試驗區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力資源、旅遊資源等非常豐富,可以為成渝地區提供豐富的有機食品,也可以成為成渝地區的“後花園”。

瞄準“成渝經濟圈”的並不只貴州一個。據了解,隨著川藏鐵路的開通,西藏也正積極的爭取,希望能正式納入“川渝經濟圈”。

西藏自治區鐵路辦常務副主任巴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川藏鐵路近千公里線路途經昌都、林芝、拉薩,對西藏的經濟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川藏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規劃也要相應調整。”

西藏自治區鐵路辦副主任付玉壽告訴記者,川藏鐵路建設通車,人流、物流、信息流很快也會增加,西藏經濟將逐步融入到“成渝經濟圈”。同時,成渝地區豐富的物資也會通過西藏藉助南亞陸路商貿大通道,進入南亞地區,逐漸融入“南亞國際經濟圈”。

川渝合作不能停留在檔案上

儘管外界都看好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前景,但要真正發展起來還會遇到很多問題。

重慶市政府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川渝合作成功的關鍵主要取決於重慶和成都這對歡喜冤家的關係,作為成都市與重慶市的高層官員是很希望合作發展的,但是雙方的合作在政治地位上卻是不對等的,因為在前者的省會城市和後者的直轄市中間還隔著一個四川省,很多決定,成都市是不能自己表態的。”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檔案上。”上述官員稱。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畫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係。但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複建設、閒置浪費嚴重。

(中標)黃河三角洲地區

800萬畝土地成稀缺資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董陶/北京、山東報導

時至今日,提起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中心,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作為中國大河經濟帶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區域,黃河三角洲地區卻鮮有人提及。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規劃就已經形成,但由於種種原因,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提速,2008年,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傳來:出於“探索高效、環保的區域開發模式,參與環渤海及東北亞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考慮,山東將投資千億元加速開發黃河三角洲。

如今,黃河三角州這片有些神秘的土地,將發生哪些變化呢?

黃河三角洲在哪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以黃河歷史沖積平原和魯北沿海地區為基礎,向周邊延伸擴展形成的經濟區域。地域範圍包括山東省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人口普查,黃河三角洲區域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占山東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2008年4月和9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先後制定出台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和《支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賦予黃河三角洲“對外承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機遇,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對內依託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城市圈,支持全省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山東東營,這個1983年建市,面積8053平方公里,人口184萬的年輕城市,成為黃河三角洲區域的中心城市。“東營地處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環抱的渤海灣中心,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處於連線中原經濟區、東北經濟區的樞紐位置,具有聚集生產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和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發展的良好區位條件。”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市長張建華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表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一直是東營的重大課題,歷屆領導班子帶領全市人民進行了艱苦探索,雖經歷不少坎坷,但在國家、山東省及東營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黃河三角洲已經進入大規模推進的新階段。

投資1100億 開發三大主導產業

儘管山東省的經濟狀況在全國排在前列,但山東也有自己的煩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沿海地區發達,中原地區發展緩慢……這一切,一直令山東省的執政者們寢食難安。2008年4月,山東省出台了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發展規劃,自此,山東省迎來了新的區域發展時期。

“我們的百姓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黃三角?國家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黃三角?這個問題曾經困惱過我們,但是現在,我可以告訴你,我們的目標已經明確,而且不會動搖。”東營市市長張建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東營將在黃河三角洲的開發上投資1100億元,發展石油化工、石油裝備製造和現代漁業及畜牧業三大主導產業。黃三角的發展理念,是‘構築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這也是黃三角有別於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區域的最鮮明的特色。”

張建華告訴記者,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將最大限度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建設黃河三角洲,首先考慮的是和諧問題,要建設好我們的家園,讓我們的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做到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而統一,只有這樣,黃河三角洲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動力。”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費雲良告訴記者,黃河三角洲區內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擁有未利用土地800多萬畝,這在近年來中國政府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背景下,成為獨一無二的稀缺資源。同時,這裡還有中國第二大石油基地勝利油田及廣袤的濕地。“在其周邊,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新區等已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使其在參與環渤海地區產業分工後,有望成為推動中國東部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費雲良說。

據了解,在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規劃中,“調整最佳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將作為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戰略任務來抓,而“轉變發展模式”成為了黃三角開發建設最大的亮點。

2月20日至22日,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到濰坊、東營、濱州三市,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開發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中,姜大明先後來到濰坊市的濱海開發區、東營市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代漁業示範區等地,著重考察了區域規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科技創新、企業生產等情況。姜大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加快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是深入實施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具體體現,是山東融入環渤海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現區域發展統一規劃、重要資源統一管理、重大建設統一指導,科學高效一體化開發,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動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區域經濟品牌。”

由區域發展到國家戰略

“30年前看廣東,30年後看山東,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已經起步,我們已經在路上。”3月5日,張建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黃三角的開發建設的已經全力提速,在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大發展的同時,黃三角地區尤其東營市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全面推進。

“目前,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取得了良好開局。我們與中海油(7.35,0.19,2.65%)簽訂了全面合作協定,建設臨港產業區,目前,港口建設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順利推進,港區配套工程加快實施,一批大項目先後落地。同時,黃河旅遊資源也得到了有效開發利用,我們的生態旅遊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遊客中心、遊船碼頭、汽車營地等項目已經開工。還有現代漁業示範區,初期開發的4萬畝漁業產業區基礎工程全面展開。”

“不是有句話嗎,‘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物流的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動脈,我們已經加快了‘三路兩港一場’的建設步伐。目前,威烏(威海—烏魯木齊)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黃大鐵路已開工建設,德龍煙鐵路前期工作進展順利,今年初也已經開工。”張建華告訴記者,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開發建設,由最初的山東省主導,現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家發改委將於近期出台具體實施規劃。“黃河三角洲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區域中心,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配文)中國正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 楊開忠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一體化、區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國社會建設與改革,加速中國從生產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經濟型發展轉變。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正在經歷大調整期。

首先,地區產業和人力雙重雁行轉型升級。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隨著土地、環境服務、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不斷下降,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以及創新型國家核心戰略的實施,一方面,沿海核心地區——珠三角、長三角、首都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向產業“微笑曲線”高端領域轉移,重點推進研發設計、品牌服務和專業化服務的發展,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和人力資源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周圍地區、特別是市場通達性較好的沿海核心地區毗鄰區域以及沿長江、沿京廣線、沿黃河中游地區,則積極承接沿海核心地區因產業和人力資源升級轉移出來的產業和人力資源,加速推進自身產業和人力資源轉型升級。因而,全國呈現以沿海核心地區為引領的產業和人力資源雙重雁行轉型升級的局面。顯然,去年以來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轉型升級。

其次,城市化方式最佳化大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17.92%上升到2007年44.94%,平均每年提高1. 4個百分點以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在短期之內可能延緩城市化,但平均來看,在未來15-2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仍將保持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的高速發展,估計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將達9億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方式將出現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從城鄉區域半分割半融合條件下的城市化向城鄉區域一體條件下的城市化轉變;二是從社會權利不完全的人口城市化向完全的人口城市化轉變,城市戶籍常住人口和流動常住人口將合二為一;三是城市產業和就業結構加速從製造化向服務化轉變,服務業比重加快提升;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速,其滯後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轉;五是從相對分散的城市化向相對集中的城市化方式轉變。未來15-20年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將大幅增長,全國可能出現10個左右平均覆蓋人口超過6000萬的“城市群;六是從相對不理性的向相對理性的城市成長方式轉變,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明顯上升。

第三、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建設,擴大內需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加深,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全國將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一方面,沿海核心經濟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另一方面,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三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以為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我國沿海內地區域發展差距,儘管在集聚經濟、技術創新以及空間交易效率的驅動下長遠仍可能會趨於擴大,但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隨著核心經濟圈發生多元化調整重組則應趨於縮小。

第四、區域協調互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首先,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期,商品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可能加劇,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跨地區銜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將加速形成,從而會有力地推動全國各地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發揮;其次,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事權財權可能進一步擴大,圍繞產業、人力資源雙重雁行升級轉型和經濟核心圈帶的形成,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將進入新的階段。其三,全國行政區划進一步完善。省-縣(市)-鄉鎮分級分等行政區體制加速形成;類似美國MPO(大都會區規劃組織)的跨地區協調的“界面組織”有可能作為正規行政區劃的補充而出現;同時,新的設市制度也必將產生。

最後,為了適應和駕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調整,我國應該著力加快研究制定和實施區域規劃和政策,一方面繼續針對特定地區制定和實施特定振興規劃和政策;另一方面著手“全國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系統營造高效、公平、安全、宜居、永續的國土空間格局。

四大經濟區簡介

黃三角經濟區 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國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黃河三角洲的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以下沖積成的三角洲——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狀三角形(半圓形)。扇形半徑近80千米,面積5450平方千米。根據2008年山東省政府出台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內容,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域範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占全省的1/10和1/7。

海西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又稱海西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成渝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幅員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目前,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約5%,到2020年,預計川渝兩地GDP將達5.5萬億。調查表明,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 2007年4月2日,重慶與四川省政要在成都達成《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定》。《協定》首次確定了以“成渝經濟區”作為兩省市合作平台。該經濟區以重慶、成都兩個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201,-2.13,-1.05%)水道的城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覆蓋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GDP占西部總量30%。

北部灣經濟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2006年3月22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式成立;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北部灣經濟區近期規劃建設面積86平方千米,集中建設欽州市的欽州港工業區、防城港市的企沙工業區和北海市的鐵山港工業區等。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對全區經濟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經濟區數據首次在自治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中單列出來: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南北欽防4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增幅高於全區水平。

參考文章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316/00365978188.s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