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傲慢論

中國傲慢論

中國傲慢論,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在IMF、聯合國哥本哈根會議上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聲音,中國近來的確表現得自信,在一些問題上甚至有點強硬,在國際社會一些國家還颳起了中國傲慢論。

概述

溫總理澄清中國傲慢論溫總理澄清中國傲慢論
中國傲慢論,強烈反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會見達賴、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在IMF、聯合國哥本哈根會議上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聲音,最兩年諸多表現讓外界感到低調的中國變了。在國際社會一些國家還颳起了中國傲慢論。中國近來的確表現得自信,在一些問題上甚至有點強硬,認為“非常自信”比“傲慢”更為準確。

社會背景

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強硬,甚至傲慢。我們認為不是這樣,中國是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但絕不會去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中國現在的國力與美國還相差很遠。但同時,美國對中國也應表現出相應的尊重。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更加均衡的中美關係。當前西方確實覺得中國外交有些變化,包括學者也好,官員也好,講話的底氣比較足,用中國的話來講就是“比較牛”,他們覺得中國以前不是這樣。比如美國覺得中國以前比較謙虛、低調,現在中國一下變得比較敢於說話,對一些問題毫不客氣。
其實當前國內主流思想仍是韜光養晦,而國外外交界對此認識並不夠。最近,美國對台軍售案發生後,媒體上強硬的聲音比較多,西方特別像美國覺得這可能代表中國主流的聲音,很多美國人也這么解釋。於是他們會覺得中國整個外交正在趨於一個比較強硬的態勢。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仍面臨諸多國內國際挑戰,中國既沒有傲慢的資本,也沒有傲慢的意願。辦好自己的事,讓中國老百姓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才是中國政府最關心的事。而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即使在中國仍很窮困的時候,中國也從不曾退縮,所以所謂的中國“傲慢論”、“強硬論”與事實並不相符,這種偏見對中國和世界都絕非幸事。

理論剖析

澄清中國傲慢論中美關係
經常能聽到西方一些媒體和學者批評中國“傲慢、強硬”。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發表《中國對美國的錯誤決策》一文,認為中國強烈反對歐巴馬總統在白宮會見達賴、反對美國對台軍售是錯誤的,他將當前中美關係跌入谷底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國內民族主義升溫以及中國的傲慢和過於自信。約瑟夫·奈認為中國沒有認清以下事實:美國並沒有衰落。約瑟夫奈是令人尊敬的學者,提出過“軟實力”、“巧實力”等具有世界影響的概念。但是,與其他批評中國“傲慢”的人一樣,這位哈佛教授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嚴謹與說服力。

關係惡化

約瑟夫·奈顛倒了當前中美關係惡化責任的因果。不管是歐巴馬總統在白宮會見達賴,還是美國對台軍售,都是美國在侵害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對此做出強烈回應,於情於理美國都不應該感到意外,更不應該據此就認為中國傲慢、過於自信。在這一系列事件中,主動挑起事端的都是美國,中國只不過是被動回應。

政策認識

約瑟夫·奈對中國對美政策的認識有偏差。美國實力的強弱並不是中國對美政策的決定性因素。50年代,中國敢於和如日中天的美國對抗;70年代,中國願意和處於戰略收縮中的美國握手;冷戰結束後,不管美國的實力是相對上升,還是相對衰落,中國都願意與美國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顯然,美國是否衰落,並非中國對美政策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因為美國已經衰落就開始傲慢和自大”,顯然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誤讀。

矛盾情緒

近兩年來,在西方學界、政界和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矛盾情緒,那就是既無法迴避中國崛起的事實,又不願相信中國真的崛起了。他們在思想上依然固守西方中心意識和美國至上意識,可是中國的發展和世界格局變化的現實卻與他們的想像越來越遠。這種思維慣性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產生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西方依然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傲慢地指點著其他國家,可他們經常痛苦地發現,西方不僅無法幫助世界解決迫切的全球性問題,反倒總是為世界製造麻煩。處於逆境之時,逃避現實的人一面總愛尋找理由證明自己,另一面總愛怨天尤人,將自己的不幸歸罪於其他人。如今碰到麻煩的西方就將中國當成了遷怒的目標。美國的巨額雙赤字、歐洲的高失業率、伊核問題的久拖不決、全球氣候變溫等西方難心解決的問題統統都成了中國的罪過。事實上,這些問題與中國的發展毫無關係。

強硬印象

中國給外界強硬的印象,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外界將中國的“自信”與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聯繫起來,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其外交態度會更強硬。他們覺得中國傲慢是因為國外沒有足夠認識到中國會在核心問題、敏感問題堅守立場。另一方面,中國外交的一些具體的表達方式也的確實存在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表達自己利益的時候需要一些公關技巧。中國不是有意比過去強硬,因為我們非常在意中國威脅論。正因此我們要不斷去解釋,有意表示要放低身段,來緩解外界給予的壓力。但同時我們也有必要提醒美國等國,中國還是有立場、有堅持的,說話可能會直接點,但不能說這就是強硬。
改革開放後,中國越來越多元化,社會中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看法,這很自然。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一個主流的看法。中國的領導人、知識分子的主流看法,仍認為中美關係對中國十分重要,良好的中美關係有利於中國的發展和台灣回歸祖國。民眾畢竟對國際問題的了解不多,這有賴於政府和學者的引導。當前中國整個基層民眾都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中國國力強大了,我們要強硬一點,這也很自然,但這不等於說和中國高層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

中美關係

中國傲慢論中國經濟發展
可以確信的是,中美關係仍然會起起伏伏、相互依賴。不過它現在看起來好一些了,友好的關係仍然會繼續。在雙邊經貿對話仍在繼續、胡錦濤即將訪問美國的背景下,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仍會回暖。但我們始終要清醒地知道中美關係中始終存在著一些困難的問題。現在的中美關係包括了更多的地區與全球因素,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中美關係31年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有大大小小的起伏波折。但中美關係的主流一直是在向前發展的。這是因為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但分歧仍會存在,並且會時不時干擾中美關係。中美兩國經共同努力把分歧排除了,我們就繼續往前走。
我們要更多地理解中美兩國關係的複雜性。我們有廣泛的合作領域,但是也有分歧。常常是在一個具體問題上,我們既有合作又有分歧,比如經貿,是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一個很重要的領域,但是我們也有分歧。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在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方面有共同利益,但是我們對於美國售台武器和《與台灣關係法》,也有分歧。所以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既合作又分歧,既合作又有鬥爭,這是中美關係的常態。中美關係對中國,對美國都是很特殊的雙邊關係。兩國之間共同利益非常大,分歧也相當大。對美國來說,沒有一個雙邊關係如此重要。對中國來說,也沒有。這是中國與日本、歐盟、俄羅斯的關係不同的一面。但是貿易問題一旦產生摩擦的話就會兩敗俱傷。所以我認為中國高層對於後面一個“T”的問題要小心處理。其實中國高層也是這樣去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