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是一個特殊的混編軍。在1949年四個野戰軍整編後的序列中本沒有第54軍,該軍是由第44軍和第45軍合編而成的。由名將丁盛任軍長參加抗美援朝。

一、54集團軍簡介

在解放軍歷史上,總共編成過70個軍。而第54軍則是一個特殊的混編軍。
在1949年四個野戰軍整編後的序列中本沒有第54軍,該軍是由第44軍和第45軍合編而成的。1952年,隨四野南下並駐守廣東的第44軍和第45軍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隊駐防。以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前身為抗日戰爭中的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合併,撤銷哪一個軍的番號呢?因兩軍都是功勳卓著的部隊,相執不下,最後有周恩來作主,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由名將丁盛任軍長參加抗美援朝,第54軍由此誕生。
54軍入朝後,130師在67軍指揮下參加了金城戰役。停戰後,全軍駐紮在朝鮮,為戰後朝鮮重建立下過汗馬功勞,1958年隨志願軍最後一批部隊回國。回國後,第54軍馬不停蹄立即奔赴西北、西南地區參加肅匪作戰,1959年開赴西藏,參加平叛作戰。在1962年的對印度自衛還擊作戰中,第130師在軍部指揮下取得“瓦弄大捷”,給印軍主力第4軍——號稱參加過二戰、擊敗過“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以殲滅性打擊,威名聲震印度軍界。至今印度陸軍軍官學校模擬實戰考試時,假想敵的規模不管是軍或師或旅,番號總是取“54”,第54軍成了印度阿三的死敵了。
在八十年代的裁軍中,第43軍隨武漢軍區一起撤銷,主力第127師轉隸第54集團軍。所以,組成今天第54集團軍的各師,儘是原林彪第四野戰軍屬下的精銳部隊:127師(43軍127師、原四野6縱16師),130師(44軍130師、原四野7縱19師),162師(45軍135師、原四野8縱24師)。原屬54軍的第134師和43軍的128師轉為武警部隊序列。

二、四野的7縱與8縱

7縱:
第44軍的前身是晉察冀部隊和新四軍第三師,解放戰爭中編為四野7縱,由鄧華上將指揮。該軍先後參加了四平街、錦州、天津等戰役。1952年該軍主力130師編入第54軍入朝後,44軍軍部入編海軍改為南海艦隊。第130師是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地區組建的八路軍第3縱隊,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進行平原抗日游擊戰爭,著名的“回民支隊”就是這支部隊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調集重兵發動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後,冀中主力部隊陸續轉入外線,其中有六個團由呂正操帶領撤到晉綏根據地。抗戰勝利後,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呂正操帶領約一個團的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出關後部隊壯大為保一旅,由鄧華率領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後來編為鄧華縱隊的第1師,即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在解放戰爭中,19師參加了血戰四平街、錦州戰役和天津戰役,擅長城市攻堅。平津戰役後該師編為第44軍130師,直搗廣東。
8縱:
第45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即著名的"瑞金團"。長征前夕擴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軍團長就是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在長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單獨活動於黔北川南,迷惑調動敵軍,掩護主力順利突破重圍。1936年奉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改編為紅三十二軍,與紅二、六軍團一起組成紅二方面軍,北上與中央紅軍(第一、三軍團)會師陝北。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後編為警備第一旅,駐守陝甘寧解放區的關中分區。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編為熱遼縱隊,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即即著名的“黃永勝縱隊”,黃永勝任司令,邱會作任政委,是東北解放戰爭中冀熱遼戰區我軍頭號主力。組建不久,以弱勝強,取得遼西三戰三捷,贏得秋季攻勢的勝利。在錦州戰役中,由段蘇權接任軍長,因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入關後黃永勝調回該軍任軍長,在天津戰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師首先一舉突破民權門,而後全軍以勇猛動作插入市區,與第38軍勝利會師金湯橋,將天津南北守敵一舉割裂,贏得戰役全勝。南下以後,在衡寶戰役中,135師(師長丁盛)大膽插入敵後拖住敵軍主力,為全殲桂系四個主力師起了關鍵作用,被劉伯承元帥稱為“腰斬七軍”(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隊)。衡寶戰役結束不到一個月,45軍的指戰員就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鎮南關(今友誼關)。

三、由“葉挺獨立團”到今天的127機械化師

第54集團軍第127師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可以說是解放軍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北伐戰爭中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34團,即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連克賀勝橋、汀泗橋,血戰武昌城頭,贏得“鐵軍”美譽。大革命失敗後,該團又成為我黨最早武裝,經歷過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是紅四軍、紅一軍團的骨幹部隊。解放軍名將林彪、粟裕、蕭克均出自這個團。
南昌起義時,這支部隊編為第25師73團。起義以後,陳毅任團政治指導員。在逆境中,這支部隊頑強堅持下來,在發動了湘南暴動後,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奔向井崗山。在艱苦的井崗山鬥爭中,部隊編為工農紅軍第4軍第28團,是當時紅4軍的骨幹,王爾琢、林彪先後任團長。在開闢中央蘇區的鬥爭中,這支部隊整編為紅1軍團第4軍,林彪任軍長,羅榮桓、羅瑞卿先後任政委。以後部隊又整編為紅1軍團第2師第4團,耿飆、王開湘先後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
在長征路上,該團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攻克天險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戰功卓著。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部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楊得志任團長,鄧華)任政訓處主任。1940年前後,其主力奉命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司令員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政委吳法憲(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執行挺進華中任務。皖南事變後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新4軍第3師第7旅,轉戰蘇北抗日根據地。在著名的劉老莊阻擊戰中,該旅一個連八十二名勇士頑強掩護主力和民眾轉移,最後全體壯烈犧牲。被延安《新華日報》譽為“劉老莊八十二壯士”。
抗戰勝利後,奉中央軍委命令,該部千里進軍東北。在惡劣環境下,作為主力參加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戰鬥,開東北我軍殲滅美械蔣軍的先河,大大振奮了我軍的士氣。在參加四平保衛戰後,部隊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16師,師長為梁興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參加了解放東北的歷次大戰。在遼瀋戰役中,該師在兼任師長的李作鵬(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指揮下,大膽機斷,一舉切斷了美械蔣軍精銳廖耀湘兵團的退路,為全殲蔣介石五大精銳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取得遼瀋戰役決定性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參加平津戰役後,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7師,隨後千里南進,橫掃中南大地。一九四九年十月,這支英雄的部隊勝利解放了她的誕生地——華南首府廣州。隨後該師又奉命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先後兩次強渡一個加強團突破敵海空嚴密封鎖的雷州海峽,為戰役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建國以後該師參加了廣西剿匪,海南國防工程建設。
1979年在師長張萬年指揮下參加了中越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圓滿完成作戰任務。一九八五年百萬大裁軍,第43軍建制撤銷。但基於第127師顯赫的戰史和無可替代的象徵意義,建制被保留了下來。如今這支部隊已經改裝成為機械化步兵師,駐守在中原古都洛陽,屬下的379團,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

四、屯兵中原的戰略預備隊

在八十年代的裁軍整編中,原第55軍撤銷,主力162師併入135師,為了照顧被裁部隊的情緒,改用162師的番號。整編後的第54集團軍被列為甲類集團軍,全軍實行四個師的編制,屬於全軍戰略預備部隊。
屬下的127師和162師裝備的都是我軍一流的機械化裝備,130師是混成師,都部署於京廣隴海線上,與第15空降軍毗鄰,戰時可以實施快速投送,是我軍最靠近台海前線的戰略預備隊。第54集團軍還轄有裝甲11師、軍屬陸航團、電子對抗大隊、特種兵大隊、防空旅、地炮旅、工兵團和通訊團等技術兵種,全集團軍8萬9千人,鎮守中原,向北增援北京,南可馳援南京、廣州戰區,是擔負戰略任務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集團軍的主要作戰和保障部隊只要6小時即可動員完畢,投送至北京或台海前線只需15小時。
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開著新型步兵輪式裝甲車組成的車輛第六方隊,就是第54集團軍第127師的官兵。這種輪式裝甲車(WZ551型)不僅具備高速的機動性能,還有較強的裝甲防護能力,“三防”和夜視功能完備,能在惡劣環境下作戰;對空可打擊來襲的低空目標,強大的火力使它成為一座快速移動的“鋼鐵堡壘”,還能涉水作戰。有了這樣的武器,第54軍的野戰能力將獲得質的提高。
在國慶閱兵式之後沒多久,第54集團軍的數萬官兵又在中原大地擺開戰場,練武習藝,演練攻台的各種戰法,將士們充滿著“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信心。當年孫中山的鐵甲衛隊正等待著祖國的命令:清理國民黨門戶,消滅背叛中山先生的民族敗類,消滅台獨,解放全中國!
第54集團軍現屬濟南軍區,政委劉永治,軍部駐河南新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