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名山

中國五大名山

中國五大名山,指的是泰山,華山,衡山,黃、恆山,嵩山。

中國五大名山 中國五大名山
1 東嶽泰山
2 南嶽衡山
3 西嶽華山
4 北嶽恆山
5 中嶽嵩山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為我國五嶽之東嶽.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
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後,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 歷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杜甫的<>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
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蹟,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的文物寶庫和遊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 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貺殿為我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殿內正中奉祀" 東嶽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嶽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 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手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 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 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
登泰山有東西兩路,一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 憩或食宿之處,這裡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觀峰.

衡山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至長沙嶽麓山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盤桓八百里,素有"五嶽獨秀","文明奧區"之美稱.
.... 以主峰祝融峰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嶽風景區薈萃了衡山的風光名勝.兩千多年前,堯,舜曾在此召令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題書了" 天下南嶽"牌額,康熙撰寫了"重修南嶽大廟碑記".歷代名流學者李白,杜甫,韓愈,黃庭堅,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吟詠;當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偉業.
....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的岳廟,有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這裡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祝融瑩光".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時景色各異;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
南嶽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人們旅遊觀光和度假避暑的勝境.天下南嶽歡迎您的光臨.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恆山

恆山,又名"太恆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古代舜帝巡狩至恆山,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白虎通義》曰:"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圖會》曰:"恆山,五嶽之北嶽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里.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覽》亦說:"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二名列女宮,三名華陽台,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宮."自東北伸向西南,綿延起伏108蜂,長數百里,山勢雄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天險.主峰天峰嶺, 海拔2017米,其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但歷史上曾出現兩處,一是山西渾源的北嶽,一是河北曲陽的北嶽,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渾源常山為北嶽.
道教稱此山為第五小洞天,號"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濟,虎豹走獸.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留有不少道家遺蹟和傳說.古有道觀廟宇18座,稱為18勝景.今尚存有北嶽廟(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多處.還有琴棋台,出雲洞,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峭壁懸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題詠."岳頂松濤","金雞報曉","玉羊游雲","夕陽返照"等令人嚮往.
據史籍道書所載,大禹曾巡遊恆山,封道經《靈寶真文》於北嶽.《靈寶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鐘山,得《靈寶真文》,封之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太平廣記》)至漢唐時期,眾多仙真出入恆山,修真傳道,使恆山成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恆岳仙人,道榮,張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為秦漢時著名方士,乃鹹陽南關人.世代顯貴,且好道積德.《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潛心修持,仙道已成.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圓滿.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師,尊稱"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張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廣記》謂張果老於隋唐間隱居恆山,有長生秘術,年壽數百."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 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時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並賜號"通玄先生".後歸恆山,終老山中.果老嶺即是後人為紀念他而題名,在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蹄印和人腳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
山中宮觀甚多,舊時主要有會仙府,玉皇廟,文昌廟,救苦天尊廟,藥王廟,三清殿,元帝廟,三元廟,白雲堂,望仙亭,會仙洞,北嶽廟,懸空寺等,這裡介紹幾處.
在眾多景觀中,最為著名的是懸空寺.它坐落於金龍口的絕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樓閣40 多間,建造在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鑿石為基,就岩起屋,形勢險峻,造型奇特.整個建築群南北長,東西窄,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驚險奇特的建築,令人嘆絕.
北嶽廟,又稱朝殿.據史籍記載,其廟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時頹時興.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大建,改古廟為岳神寢宮,規模宏大,包括北嶽大殿,后土夫人祠,風伯雨師廟,康太尉廟,會仙府,龍王廟,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雲堂及山門,石坊,祀奉北嶽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山門兩旁,有青龍,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記載著北嶽之久遠的歷史.

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臥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層巒疊峰,東西綿延60多公里,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這裡峻峰奇異,風光秀麗,宮觀林立,為中州地區的第一名山.其神韻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與豐腴,包容滋養世間萬物.所以,道教把中嶽神尊奉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歷代以來,中嶽已成為儒道釋並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縉,鬼谷子等曾在此隱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禎,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現存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廟內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匯粹,瓊宮聖境之意猶然.
嵩山的歷史悠久.距今約23億年前,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為"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逐漸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與地層的海下沈積;距今八億年前後,地殼再次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上升, 形成了龐大的皺山系.這次運動被稱之為"中嶽運動".這以後,又在影響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嵩山以峻極峰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古時,乙太室為嵩山的主山,論及山氣勢,多就太室而言,即謂"大抵嵩山,勝在氣概".但細細觀察,兩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賦》中,對兩山曾作過如下比較:太室山"雄偉而豐",少室山"森削而秀麗";太室山"廣闊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異".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兩山的實際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臥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等.嵩頂為太室主峰,因《詩經·大雅》有"崧高維岳,峻極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後,改稱嵩頂為峻極峰.
太室和少室雖為二山,但又毗連,其相接之處,就在登封縣城西北的嶺口,古稱轅轅關,為古今山交通要衝.嶺上至今還保著與之相聯繫的石額題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樂道的就是大禹開鑿轅口,治理洪水的動人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