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

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為河南省支持商丘市建設中原經濟區東部中心城市、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制定的綜合方案。方案要求商丘要堅持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深入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以內陸開放高地為目標,著力突出承接重點、著力完善承接載體、著力提升承接質量、著力最佳化承接環境,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以承接促發展促轉型。到2020年,商丘市經濟總量在全省位次明顯前移,對外開放高地基本形成,實際利用外來資金位居全省前列,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文明和諧。

概況

商丘市地處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的結合部,資源稟賦較好、交通區位重要、發展前景廣闊,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支持商丘市在更大規模、更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建設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河南省人民政府特制定本方案。

方案

意義

商丘市是國家促進中部崛起地區規劃確定的“兩橫兩縱”經濟帶中沿隴海、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城市,是中原經濟區東向對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橋頭堡”,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商丘市大力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加強產業集聚區等承接載體建設,突出主導產業培育,先後引進了一大批知名企業,已成為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前沿和優勢地區。但同時也存在承接模式有待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撐有待強化等突出矛盾和問題。支持商丘市建設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有利於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模式,為中原經濟區科學承接產業轉移提供示範;有利於以承接促轉型,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中原經濟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累經驗;有利於以開放促發展,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最佳化配置,為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探索路子;有利於提升商丘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

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深入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以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為目標,著力突出承接重點,著力完善承接載體,著力提升承接質量,著力最佳化承接環境,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以承接促發展、促轉型,推動傳統農業大市向新興經濟強市轉變,努力把商丘市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新興工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糧食核心區生產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樞紐、豫魯蘇皖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則
―――產業為基,帶動全局。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相結合,在承接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構建優勢突出、結構最佳化、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新型工業化在“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集聚為要,完善載體。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相結合,加強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培育特色集群,構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集約高效的承接載體體系。
―――就業為本,產城互動。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人口有序轉移相結合,通過產業集聚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完善城鎮功能提升承接產業能力,實現城鎮與產業良性互動,帶動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
―――民生為重,和諧發展。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保障改善民生相結合,以承接促發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民眾共享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的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繁榮穩定。
(三)主要目標
到2015年,經濟總量大幅增加,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實際利用外來資金規模快速增長;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城鎮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對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經濟總量在全省位次明顯前移,對外開放高地基本形成,實際利用外來資金位居全省前列,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文明和諧,對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任務

(一)加強承接載體建設,構建特色主導、集群承接新格局。堅持特色主導、龍頭帶動、集群發展、集約高效,把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促進要素集聚、最佳化配置,突出產業鏈招商和產業集群招商,做大做強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造提升化工、有色等資源型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備、新材料、現代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重要的製冷產業基地和中原經濟區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鋁精深加工基地、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冷鏈物流產業基地。
1.加快商丘新區建設。按照三次產業複合、經濟生態人居複合的要求,加強商丘經濟技術開發區豫東綜合物流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等功能區建設,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把商丘新區打造成為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現代化複合型新區、承接產業轉移核心區、現代石化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重點承接發展以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新型環保成套裝備、高壓電網監測設備及新型鋰離子電池為主的新興裝備製造業,以倉儲、配送、冷鏈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業,推進中石油商丘千萬噸煉油廠項目前期工作。支持商丘經濟技術開發區申建國家級開發區。
2.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發揮產業集聚區招商引資主平台作用,按照“四集一轉”(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產城互動的要求,促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區良性互動。最佳化分工,錯位發展,大力引進龍頭型、基地型企業,培育主導產業,吸引配套企業和關聯企業集群發展,促進主導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配套,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梁園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鋁精深加工和醫藥產業。睢陽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紡織服裝和化工產業。永城市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鋁精深加工、煤化工和裝備製造業。民權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製冷和食品加工業,建設中原冷谷。夏邑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虞城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紡織服裝和電子五金產業。柘城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超硬材料和醫藥產業。睢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紙及紙製品、服裝加工業。寧陵縣產業集聚區重點承接發展家居用品製造和農資化工業。支持柘城等符合條件的產業集聚區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
3.加快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完善城區經濟發展載體,突出商務商貿服務功能,加快推進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打造服務業招商引資承接載體。商丘市商務中心區重點加快商務寫字樓、星級酒店、科技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青少年文化宮等項目建設,吸引企業總部入駐,大力發展金融、研發、創意、高端商貿等產業,建設區域性高端服務業集聚中心。永城市、夏邑縣、睢縣等縣(市)商務中心區重點集聚金融、商務、物流、中介服務等服務業,完善商貿、休閒、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縣域商務綜合服務中心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梁園區重點依託火車站周邊區域和道北舊城區,規劃建設以商貿流通業為主的特色商業區。睢陽區重點依託歸德古城,規劃建設以文化休閒旅遊為主的特色商業區。民權縣重點打造葡萄酒風情街,規劃建設以休閒娛樂為主的特色商業區。虞城縣、寧陵縣、柘城縣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進一步挖掘內涵、突出特色,吸引服務業集聚發展,規劃建設特色商業區。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產城互動、人口集聚新格局。按照“一核兩翼組團發展、四位一體統籌推進”的城鎮化格局,突出中心城區和商虞一體化的核心作用,做強永城市和民權縣東西兩翼,加快虞城縣、寧陵縣、民權縣、柘城縣四個城市組團發展,統籌推進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四級城鎮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城鎮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的能力。
1.推進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最佳化城市布局,加強舊城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古城開發,加快商丘新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區向東發展,2020年人口規模達到200萬人以上。加快建設虞城縣、寧陵縣、民權縣、柘城縣“四大組團”,虞城縣重點實施“西向發展”,推進商虞一體化進程,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鎮建設等方面與商丘新區加強銜接,城區人口規模2020年達到30萬人以上;寧陵縣重點實施“北移東擴”,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城區、產業集聚區建設,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0萬以上;民權縣重點實施“東拓南擴”,加快東區開發和產業集聚區、鄭徐客運專線高鐵車站建設,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左右;柘城縣重點實施“重心北移、兩翼展開”,加快長江新城、容湖生態公園、千樹園開發建設,建設生態園林城市,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0萬以上。完善中心城區與組團之間的交通網路,加快繞城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建設,力爭半小時內中心城區通達各個組團。推動交通一體、產業連結、服務共享、生態共建,加強供排水、供熱、供氣、垃圾污水處理、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向城市組團延伸。
2.加快永城市、夏邑縣、睢縣城區發展。永城市重點加快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以上,成為與商丘中心城市分工協作、相互支撐和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大城市。夏邑縣圍繞“長壽之鄉”、“孔子祖籍”等特色資源,突出“人文、生態、和諧、宜居”理念,提升城市品位,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0萬以上。睢縣圍繞“中原水城”發展定位,實施“南改北拓”,改造湖泊生態景觀,修復人文景點,發展生態綠色經濟,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0萬以上。
3.加快小城鎮建設。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設30個以上中心鎮。突出鄉鎮特色,培育一批區位交通型、資源型、工業型、商貿型、旅遊型特色中心鎮。加強中心鎮區與專業園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銜接,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就近就業轉移。
4.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轉變農民生活方式、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布局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資源集約”的原則,堅持規劃引領,試點先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完善村鎮體系規劃,高標準編制社區規劃,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體系規劃、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三規合一”,加快產業集聚區、城鄉結合部、小城鎮、特色鄉村、有條件的行政村等區域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率先實施100個試點項目,推進新型農村社區水、路、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向新型農村社區延伸,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
(三)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構建優質高效、促進承接新格局。積極承接農業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龍頭企業,推進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快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大力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統籌推進水、電、路、氣、林等生產設施和平原村莊規劃布局,集中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大中型灌區配套和節水改造、農村土地整治、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田間電網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到2020年,建成“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800萬畝,糧食生產能力提高到72.5億公斤以上。
2.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現代畜牧業,重點培育柘城三櫻椒、虞城優質蘋果、寧陵無公害酥梨以及豫東花卉等一批特色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一批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堅持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在商丘市建立生產加工基地和區域性總部,促進中小企業依託龍頭企業集聚,重點培育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飲品、花卉(苗木)、林產品、紡織、水產品等“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集群1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5個。
3.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廣龍頭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聯動發展等新型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大力實施糧食豐產工程,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技推廣、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治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秋糧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農業市場信息監測預警等套用系統,建立和完善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服務平台。推進豫魯蘇皖人工影響天氣跨區作業基地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提升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能力,建設一批產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一批城鄉集貿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公共機構檢驗檢測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4.積極引導境內外資金髮展現代農業。積極引導外商投資從農產品加工領域向農業綜合開發領域延伸,從農業領域向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延伸。建立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庫,重點引進農副產品深加工、畜牧養殖、花卉苗木繁育等基地型項目。鼓勵境內外投資者採取多種方式建設現代農業項目、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引進現代農業先進技術,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
(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建節約集約、綠色承接新格局。把承接產業轉移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嚴把承接產業轉移準入關,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1.加強生態建設。加強防護林建設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實施農田林網、防沙治沙、廊道綠化、城市防護林、村鎮綠化等工程。加強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申甘林帶、濕地資源等保護。加強生態水網建設,新建潘口、日月湖水庫,加強引黃調蓄、水庫清淤擴容、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增強蓄水和防汛抗旱能力。加強城市河湖水系環境綜合整治,搞好沿河沿湖景觀綠化,改善人居環境。加強水源地保護,加快城鄉供水設施建設,增加引黃用水規模。
2.嚴格項目準入。把區域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產業承接和布局的重要依據。按照區域生態功能定位,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承接項目備案或核准嚴格執行有關能耗、物耗、水耗、環保、土地等標準,確保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源節約和污染物排放強度要求。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定,統籌推動同類和關聯項目按照主導產業集中布局原則建設,嚴格限制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在產業集聚區外分散布局。
3.加強污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嚴格執行國家、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合理確定主要污染物減排比例,完善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加強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後工藝和產能,關閉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和生產線。加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成所有產業集聚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實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行環境容量預算制度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預算管理制度。加強對產業轉移過程中環境的監測,加大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和城區空氣品質監測力度,強化核輻射、電磁輻射環境監管。
4.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加強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降耗,組織實施工業節能綜合改造、建築節能、低碳交通、公共機構節能、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範、節能產品惠民、節能服務體系建設、節能能力建設等重點節能工程,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任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大項目和示範工程,重點打造有色、煤炭、化工、農業和再生資源等領域循環產業鏈,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鎮、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開展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垃圾處理裝備生產等技術裝備的研發與推廣。支持商丘市開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大重點行業節水技改力度,積極完善節水設施“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用)制度,加快中水回用,創建節水型城市,建設節水型社會。
(五)加強區域合作,構建互利共贏、開放承接新格局。創新承接思路,拓寬承接領域,深化與沿海地區、周邊地區、省內其他城市以及其他經濟聯繫緊密地區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1.完善開放平台。依託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加強與連雲港、青島等沿海港口的合作,推動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多式聯運發展,完善快速大通關機制,打造內陸“無水港”。支持商丘市建設綜合保稅區。規劃建設IT(電子信息)產業園,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
2.創新合作機制。大力開展“以商招商”工作,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商會在產業轉移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鼓勵企業通過戰略投資、技術引進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加強與沿海地區政府、開發園區、戰略投資者的合作,探索以委託管理、聯合開發、投資合作等方式共建產業園區。創新“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由合作方協商議定合作方式,明確各自責任、義務和經營期限,探索在數據統計、稅收分成等方面建立共享機制,實現互利共贏。
3.加強交流對接。加強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強化承接產業和項目配套服務,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形成與沿海地區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格局。深化與隴海蘭新、淮海經濟協作區等區域的合作,加強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旅遊、生態建設、污染防治等領域合作,推動科技要素、人力資源、市場、政府服務等對接,建設一體化區域市場。推動與中原經濟區其他城市互動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對接,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格局,促進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

保障

(一)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增創區位交通新優勢。進一步加大高速公路、地方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外開放力度,促進多元化投資,加快構建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內河航運四位一體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強化承接產業轉移的交通區位支撐。
1.加快鐵路建設。加快商丘高鐵站(商丘高鐵客運樞紐站)建設,結合鄭徐高鐵、商杭高鐵建設,加快中心火車站和南北站房建設,建設火車站北廣場。加快商丘貨運樞紐站建設,建設隴海鐵路京九鐵路西北連線線,實施隴海鐵路客貨分流,擴大商丘北站編組規模。開工建設邢商永地方準軌鐵路。推進商周鐵路前期工作。
2.完善公路網路。加快連霍高速商丘段拓寬改造、濟祁高速永城段、商登高速商丘段等項目建設。推進濮陽到陽新高速公路商丘段等項目前期工作。實施310、105國道以及210、211、324、325等省道改造。加快公路客運、貨運場站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加快農村公路升級改造步伐,實現農村公路網路化。
3.發展航空和內河航運。按照4D支線民航機場標準,加快商丘機場建設,基本建成商丘航空港。加快沱澮河航運開發一期工程建設,推進二期工程前期工作。
(二)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創人力資源新優勢。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按照重點承接的產業發展方向,引導學校合理調整專業,加強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努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市,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整最佳化城鄉中國小校布局。支持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和辦學模式改革,支持建設一批省級示範院校和特色院校。
2.加強技能培訓。結合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針對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需求,引導培訓機構與用工企業對接,實行訂單式專業化技能培訓。加大陽光工程、雨露計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再就業等各類培訓補貼資金傾斜力度,增強城鄉勞動者就業能力。依託睢縣富士康實訓基地,建設示範性國家級高級技能培訓基地、省級示範性就業訓練中心和區域性公共實訓鑑定基地。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農村科技服務人才。
3.引進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為高層次人才工作和生活創造便利條件。制定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加大博士、博士後等人才引進力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博士後工作站和博士後研發基地,出站博士後留商丘市及所轄縣(市、區)工作的,可享受副縣級待遇,不受編制限制。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完善市場交易、信息發布、協調溝通機制,定期發布產業集聚區高層次人才需求目錄。
(三)強化社會服務,增創發展環境新優勢。堅持著力民生、著力民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讓人民民眾共享發展成果,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1.推動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做好大運河的保護、申遺工作,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漢梁文化的影響力;以歸德古城、芒碭山等六大專業文化園區建設為重點,發展壯大文化產業,辦好“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採用出讓開發權、許可權、冠名權、商標權等方式開展無形資源融資,鼓勵境內外機構投資文化產業。加強與境內外旅遊企業的合資合作,組建大型旅遊企業集團,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品牌,吸引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參與旅遊資源開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全科醫生臨床培養、衛生監督、農村急救、疾病預防控制等設施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實現居民健康“一卡通”。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完善財政補償機制。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完善慢性病、精神疾病、職業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務網路。強化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增強醫療衛生保障能力。
2.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堅持就業優先原則,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支持全民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婦女兒童事業、老齡事業、殘疾人事業。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幫助困難民眾以較低成本改善住房條件。
3.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最佳化政策環境,對有關政策進行清理,對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不利於承接產業轉移的及時修改、廢止或撤銷。最佳化政務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機關辦事效率。推進依法行政,規範政府行為,提高行政機關工作透明度。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試驗、公共檢測、技術創新等服務平台,規範發展技術評估、檢測認證、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等中介機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把以政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結合,“請進來”招商與“走出去”招商相結合,大活動招商與經常性招商相結合,傳統優勢招商與創新優勢招商相結合,提高招商活動實效。完善重點客商跟蹤制度,跟蹤落實已簽約項目,密切與已落地企業的聯繫,推動在更大規模和更廣範圍開展戰略合作,放大二次招商效應。
(四)深化改革創新,增創要素保障新優勢。把加強改革創新作為增強要素保障能力的根本之策,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努力突破資金、土地等要素瓶頸制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重點能源項目建設,增強承接產業轉移保障能力。
1.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吸引境內外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和各種基金、金融中介組織等在商丘市設立分支機構,並對分支機構業務授權給予適當傾斜。適當放寬商丘市中小企業貸款審批許可權、個人業務審批許可權。鼓勵商丘市商業銀行、華商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引進合規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實力。積極引進境內外商業銀行在商丘市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和農村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整合各類資產,擴充資本金,做強做實政府投融資平台。加強與保險機構總部對接溝通,積極引進保險資金用於地方經濟發展。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增資擴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積極利用銀行間市場,擴大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各類融資工具。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商業性基礎設施開發相結合的“公商協同、以商補公”長效機制,運用PPP(公私合作關係)、BOT(建設―經營―移交)、TOT(移交―經營―移交)、BT(建設―移交)等模式,引進境內外資本參與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城鄉公共運輸、生態環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綜合運用捆綁開發、設立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債務重組、項目代建、融資租賃等模式,擴大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融資規模。
2.加強土地開發利用。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健全農村土地整治機制,吸引金融機構、企業、個人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土地整治,擴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範圍,將新型農村社區全部納入綜合整治試點範圍。充分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拆舊城區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產業集聚區建設。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鈎政策試點。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提高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用地比例,提高單位面積投資強度、產業集聚區建築密度和容積率,鼓勵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建立低效用地項目退出機制。對主導產業高度集聚、發展速度較快的產業集聚區,給予年度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獎勵。國家和省重點項目建設用地計畫由省統一配置。
3.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機制,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骨幹企業等在商丘市設立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孵化中心、博士後流動站等創新載體,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條延伸,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圍繞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建設共性技術研發、中試基地及公共技術平台。加快發展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轉移中心、專利孵化園區。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重點在製冷、煤化工、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積極培育更多的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對在商丘市設立的國家級研發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給予適當獎勵,對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公共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台建設給予補助。對獲得國家級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整體轉移給予一定補貼。
4.強化能源供應保障。鞏固擴大商丘市永夏煤田煤炭生產規模,加快柘城煤田勘探開發步伐,規劃建設豫東煤炭儲運基地。加快商丘市2×3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電網升級改造,建設現代化堅強智慧型電網。加快西氣東輸二線工程豫東支線項目建設,建設管網、氣站等配套工程。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

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商丘市要建立健全方案實施組織保障體系和工作機制,建立高規格的實施機構,研究決定重大事項,負責組織編制和實施重點工作方案,制定年度行動計畫,完善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二)加強政策支持。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能,對商丘市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市給予引導和扶持,進一步細化支持政策,支持商丘市在相關領域先行先試。省財政加大對商丘市的轉移支付力度,幫助商丘市財政提高基本保障能力。對省確定的商丘市成長型中小企業、新區和產業集聚區污水處理設施及重點企業污染治理項目,在安排有關專項資金時加大支持力度。
(三)實施項目帶動。以項目建設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強項目謀劃儲備,謀劃儲備一批前景廣闊、對區域發展大局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充實完善項目儲備庫。完善協調推進項目的體制機制,為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四)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承接產業轉移、考核、獎懲機制,將承接產業轉移目標納入商丘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目標管理體系。完善重大項目聯審聯批省市聯合推進機制,建立產業轉移項目前期接洽、協調推進、投產運營機制。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有利於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氛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