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臣坊街

世臣坊街

世臣坊街,有稱侍臣坊,位於現和平路中段。抗日戰爭時期因受到日軍轟炸,於1946擴建後取名復仇路,1947年改稱為和平路。

簡介

關於世臣坊,這是個頗有些來歷的街名。府志記載:“世臣坊”為曾淮、曾懋、曾開、曾幾、曾逢、曾建、曾連、曾迪、曾造、曾集、曾概、曾磐父子子孫立。後來因南宋末年一場皇室逃難,而使這世臣坊一帶成了官衙群集之地。再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演變,世臣坊也就成了街巷。
故事起源於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隆佑太后潘貴妃以及大批臣官隨員被金兵追急,沿贛江溯源而上,逃到虔城。當時的虔州是個十分安全的避難所,因為入贛之地勢險遏,北面有險象環生的十八灘阻撓,東有武夷山、南有南嶺、西有羅霄山諸脈扼守,是個世外桃源般安身地,令來到虔州的流浪貴族們釋然放心。於是,倉惶逃難而來的皇親國戚們選擇在城北最高處的皇城舊址的州衙內住了下來,又選擇城東南山丘腰間,面對湖洲、小溪,綠樹環抱的地方建新屋,安置官吏與舊臣,百姓稱其為官居。其實,隆佑太后與後宮們在贛州僅居住了四個月,因衣食緊缺,官兵上街掠奪百姓財產,從而引發百姓反抗,驚嚇中,隆佑太后與後宮便又倉惶離贛,經贛縣王母渡(地名由此而來)、信豐而往別處去了。
從南宋隆佑太后據皇城起至南宋滅亡,虔城的這段宋史有一百餘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借著貴族殘餘力量,世臣坊興旺了起來。當然,虔州也得益於這段歲月,有了幾位偉大人物的臨贛與吟詠,給虔州歷史增添了不可靡滅的光輝。
隆佑太后離開不久,岳飛即奉旨前來鎮壓贛南農民起義。於都羅田岩上“天子萬年”鐫刻著千年不朽的題字,表達著他對朝庭的忠誠與期望;於都銀坑的“牛皋井”、贛縣三溪的“岳家軍將軍寨”等遺蹟,無不印證著那段歷史。傳說,宋高宗因不滿贛州百姓對她母親隆佑太后的驚嚇,曾令岳飛屠殺全城百姓,而岳飛來贛州後,為當時當地淳樸民風所感,三次上書朝庭請求改變命令。如此說來,這位抗金民族英雄,雖在於都鎮反有負於百姓,但他於贛州人卻是有救命之恩的。所以,贛州人感激之餘,一個城市裡竟然有六座紀念岳飛的“岳飛廟”或“精忠祠”、“岳王廟等”。
在隆佑太后與後宮離開贛州的46年後,與蘇東坡齊名的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1140-1207)入贛任江西提點刑獄。皇城附近的郁孤台,熱情懷抱了這位憂國憂民的遠客。面對滾滾而去的贛江水,面對逶迤東去的不盡青山,追憶那段“國破山河在”之舊事,懷著對世事、國事之強烈憂患,於郁孤台上,他寫下了《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其中傳世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名噪天下,令郁孤台地位兀然登臨上一個歷史巔峰。
吉水人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寶佑四年進士第一,端宗時拜為右丞相。1725年,在贛州任知州,其時金兵東下的訊息傳來,他迅即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奮然起兵勤王抗爭,忠誠地渲染著他對家園與國家的赤膽忠心。大凡知道他詩歌的人,沒有誰會忘記他的名句:“自古人生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成為文天祥高尚的人格寫照,也成為歷代諸多仁人志士高風亮節忠厚人生的的座右銘。
而正是在文天祥時代,世臣坊里生活的遺老遺少們已經相當程度地變節甚至成了魚肉百姓的一類人。他們既保衛不了家園安危,也失了漢人的生存氣節,便引得文天祥著詩痛斥“遺老猶應愧蜂蟻,故交已久化豺狼”。
南宋終於滅亡了,但虔州挽留了文天祥諸多的豪邁與激情。無論是高古的郁孤台、塵外的馬祖岩......他對虔州的感情已溶入了他的生命中,他夸贛州城的詩句“八境煙濃淡,六街人往來”(這句詩句,今天成了驗證贛州城在南宋已形成“六街”之史料),他離別贛州時的詩句“虎頭山下路,揮淚憶虔州”等等,便把這種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贛州人民也懷念這位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贛州創辦正氣中學、《正氣日報》,正是對這位成長於贛州的偉大民族英雄的最好紀念。
世臣坊也終於沒落了。只是因了贛州“夜光山、二碼頭、三潮井、慈孤嶺、五道廟、六合鋪、七姑廟、八角井、九曲巷、十臣坊”這一“一到十的地名傳說”,而延續了它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