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有色金屬工業早期是從開採與利用金、銀和銅、鉛、鋅等逐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前半葉,鋁、鎂、鎳等金屬的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此後,為適應航空、航天、原子能和電子技術的需要,鈦、鋯、鍺、矽、鈹、鎵、鉭、鈮和稀土金屬等稀有金屬工業也相繼發展起來。

正文

 
產量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有色金屬在世界金屬總產量中雖然只占5%(鋼鐵約占95%),但其產值卻幾乎與鋼鐵相當。由於有色金屬的經濟價值高,套用領域廣,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由表1可知,1900年世界銅、鋁、鉛和鋅總產量僅為186.6萬噸。其中:鉛占47.2%;銅占26.8%;鋅占25.7%;鋁僅占0.3%。到1980年,這四種有色金屬的總產量增至3696萬噸,比1900年增長了18.8倍,平均每十年約增長2.3倍。在其總產量的構成比例中,鋁占43.4%,銅占25.3%,鋅占16.7%,鉛占14.6%。到80年代鋁已成為套用最廣泛的有色金屬。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資源 世界有色金屬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大約60%的儲量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開發中國家,40%的儲量分布於工業已開發國家,這部分儲量的4/5又集中在蘇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外鋁資源主要分布在幾內亞(占世界總儲量的33.9%)、澳大利亞(占18.6%)和巴西(占10.3%);銅資源主要分布在美國(占18.5%)和智利(占18.5%);鉛資源主要分布在美國(占20.8%)、澳大利亞(占13.8%)和蘇聯(占13.2%);鋅資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占18.7%)、美國(占14.5%)和澳大利亞(占12.6%);錫資源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占23.6%)和泰國(占11.8%);鎳資源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占25%)和加拿大(占16%);鈦資源主要分布在巴西(占26.3%)、印度(占17.5%)和加拿大(占15.2%)。
有色金屬消費量很大的西歐和日本資源卻較少,其有色金屬原料的對外依賴程度(淨進口量占消費量的百分比)很大。例如,聯邦德國的依賴程度為:銅99%;鎳90%;錫90%;鉛85%;鋅75%。日本的依賴程度為:鋅63%;鎢54%;其餘幾乎100%。
主要生產國 世界有色金屬的主要生產國有美國、蘇聯、日本、加拿大、聯邦德國、澳大利亞、法國和英國,總產量都超過或接近100萬噸(見表2)。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有色金屬工業,並根據本國特點發揮其優勢。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美國 18世紀80年代開始產銅。1981年銅、鋁、鉛、鋅、鎳和錫的總產量達到 797.7萬噸。包括稀有金屬在內的所有有色金屬都能生產。美國在大力開發本國鋁、銅、鉛、鋅、鉬和稀土元素等資源的同時,還進口短缺的有色金屬礦,依靠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發展成為世界上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總量都最多的國家。美國十分注意有色金屬礦物的綜合利用和廢料的回收、再生。如1979年從重有色金屬礦冶煉過程中回收了鍺23噸、硒226噸及其它稀散金屬;又如,1980年從冶煉有色金屬煙氣中回收的硫酸約占當年硫酸總產量的34%。1980年各種再生有色金屬占其相應金屬總產量的比重分別為:鋁21%,銅25%,鉛52%。美國銅、鋁加工工業很發達。銅加工業已有 100多年歷史,鋁加工業已有80多年歷史,是世界最大的銅、鋁加工材生產國,銅加工材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2%,鋁加工材占50%。
蘇聯 有色金屬資源比較豐富,銅、鉛、鋅和鎳的儲量都居世界前列。1913年沙皇俄國的有色金屬產量不足4萬噸。1917年以後,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蘇聯的銅、鋁、鉛、鋅及鎂、鎳、錫、銻、汞等工業得到較快發展。1981年銅、鋁、鉛、鋅、鎳和錫的總產量達到 590.6萬噸。蘇聯已有大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270餘家,職工總數近70萬人,是世界有色金屬生產第二大國。其用於有色金屬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幾乎始終保持在鋼鐵工業投資的一半左右。蘇聯也很重視有色金屬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回收生產72個元素。
日本 銅和鉛、鋅工業具有悠久歷史,但資源貧乏,主要依賴進口原料。60年代發展較快,而且自1969年以來,有色金屬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銅、鋁、鉛、鋅、鎳和錫的總產量為 290.5萬噸。日本有色金屬礦能夠自給的只有矽砂等少數礦種,小部分自給的有銅、鋅、鎢、鉬和鈦等,全部依賴進口的有鋁、鎳、鈷、鋯、鈹、稀土、鉭、鈮、鋰和釩等。日本在革新生產工藝的同時,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和發展,使有色金屬生產的技術和裝備相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加拿大 有色金屬資源豐富。鋅儲量居世界第二位,鎳、鎢、鈮儲量居第二位,鉬儲量居第三位,銅、鉛、鎘、鎂、鈷、金、銀及鉑族金屬的儲量也比較豐富。有色金屬採礦和冶煉工業較發達。1976年,有色金屬礦石產量中,鎳、鋅占世界第一位,鉬、鈷、鈮占第二位,金、銀、鉑族金屬占第三位,鉛、銅、鎘、鎂占第四位。1981年銅、鋁、鉛、鋅和鎳的總產量為256.9萬噸,居世界第四位。煉鎳業已有100多年歷史,是精鎳的傳統出口國。煉鎳和煉銅方法齊全,技術先進。1973年研究成功用氧氣頂吹轉爐吹煉-高壓羰基化流程處理高冰鎳。同年連續煉銅法(諾蘭達法)實現工業化,此法與日本的三菱連續煉銅法同屬先進的煉銅方法。加拿大水電資源豐富,電價低廉,適宜發展鋁工業。1909年開始產鋁,鋁產量僅次美國和蘇聯,居世界第三位,80%以上的原鋁供出口。還重視有色金屬礦物的綜合利用,全部鉑族金屬和90%的鈷是從銅、鎳冶煉過程中回收的,90%的銀和27%的金是從重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回收的。
聯邦德國 有色金屬資源日益短缺,而需求量卻在不斷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色金屬企業逐漸從內地向沿海遷移,以便從國外進口原料,發揮技術優勢,發展有色金屬工業。除鋅礦自給25%和鉛礦自給15%以外,其餘有色金屬礦基本上靠進口。1981年銅、鋁、鉛、鋅和錫的總產量為184.2萬噸,居世界第五位。有色金屬加工業很發達,技術先進,有色金屬加工材年產量達200萬噸以上,僅次於美國、蘇聯和日本,居世界第四位。諾爾夫(Norf)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加工企業,年產熱軋鋁材36.5萬噸,冷軋鋁材54萬噸。十分重視廢舊有色金屬的回收利用,1980年各種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其相應金屬總產量的比例為:鋁35%;銅40%;鉛45%。
澳大利亞 以有色金屬資源豐富聞名於世界,鋁儲量居世界首位,鋯和鈦的儲量居第二位,鋅居第三位,鉛和稀土金屬居第四位。它又是礦產品出口大國,1980年礦物出口額已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8%左右。主要礦物出口量占其產量的比重為:鎢礦99%,鋯英石、鈦鐵礦、金紅石各97%,鋁土礦96%,鎳礦95%,鉛礦85%,鋅礦81%,錫礦68%。在大量出口礦產品的同時,澳大利亞積極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1981年銅、鋁、鉛、鋅、鎳和錫的總產量為115.8萬噸,居世界第六位。(見彩圖)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法國 鋁工業發達,已有近130年的歷史,並以技術先進著稱。1854年開始用化學法煉鋁,1888年電解法煉鋁實現工業化。1981年原鋁產量為44萬噸,占當年法國有色金屬總產量(99萬噸,居世界第八位)的44.5%。法國的銅、鋁加工業發達,擁有較大銅加工企業10餘家,鋁加工企業30多家。
英國 有色金屬工業歷史悠久,18世紀和19世紀前半葉,銅、鉛的礦石產量和金屬產量曾居世界之冠。然而,現在所需的有色金屬礦幾乎全部要從國外進口。1981年銅、鋁、鉛、鋅、鎳和錫的總產量為92.8萬噸,居世界第九位。英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其相應金屬總產量的比例較高,1980年的比例分別為:鋁31%,銅56%,鉛64%,鋅44%。
挪威 靠其豐富的水電資源發展了競爭能力較強的鋁、鎂工業,成為鋁、鎂的傳統出口國。
薩伊 依靠豐富的鈷資源和銅資源,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鈷國和有名的產銅國。
智利和尚比亞 有豐富的銅資源,銅工業已成為這兩個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銅成為傳統出口產品。
比利時 銅、鉛、鋅工業比較發達。
主要企業 有色金屬工業是高度集中的工業部門。據統計,1979年世界(不包括中國、蘇聯和東歐各國)十大鋁公司的產量占世界原鋁產量的59%;十大銅公司精銅產量占世界精銅產量的53%;十大鋅公司產鋅占世界鋅錠產量的40%;十大鉛公司產鉛占世界精鉛產量的35%;七大錫公司產錫占世界精錫產量的74%(見表3)。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廢料回收利用 充分回收利用有色金屬廢料,生產再生有色金屬,可節省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和降低生產成本,這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一個重要環節。世界再生有色金屬發展情況見表4。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市場價格 有色金屬的國際市場價格是時有波動的,但由於通貨膨脹和生產成本增加等因素,總的趨勢是上漲的。70年代上漲幅度較大,銅的價格上漲了50%;鋁和鋅上漲了1.5倍;錫上漲了3倍。60~70年代,倫敦金屬交易所主要有色金屬年平均價格變動情況見表5。
世界有色金屬工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