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彎的

世界是彎的

在這本書中,斯密克以“內幕知情者”的角色引領我們“穿越”中央銀行家、財政部長甚至總理的私人辦公室。他揭示了今天的風險環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次貸危機是潛在的更具破壞性災難的象徵。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他是一位傳奇人物……

他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經濟問題高級諮詢顧問,他還是索羅斯、麥可・斯坦哈特、路易斯・培根等傳奇金融投資大師的業務顧問。他被業界同行稱為“最了解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人物。

他有著傳奇般的經歷……

他是與全球經濟與金融接觸最緊密的人,他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朗和竹下登、歐洲銀行行長、格林斯潘、伯南克都有過親密接觸;他從自己的從業經歷中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是世界是彎的。

他就是美國著名的投資、金融、經濟諮詢顧問、《國際經濟》季刊創建者、《世界是彎的》作者,著名的專欄作家戴維・斯密克。

內容簡介

《世界是彎的》最具爭議性的觀點:

一、世界已經不再是平的。弗里德曼的書只是精彩地展示了全球化這個命題的第一部分,但這裡還有全球化的第二部分――全球化命題的金融一面。

二、中國的泡沫問題。中國面臨的最大危險是,中國在經濟和金融領域正生成泡沫。這裡的泡沫指的是,政府和企業非理性地吸引投資,期望能夠獲得高收益回報,結果這種期望值越來越高,最後形成了投資的惡性循環。正像近年來所有的泡沫投資――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房地產泡沫、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所暴露出來的網路泡沫,以及西方國家在21世紀初的房產泡沫――一樣,所有的泡沫都不會永久地持續下去的。有時候泡沫是慢慢地縮小的,但大多數情況是泡沫的急劇破裂並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三、在某些情況下,由於缺少真實有用的信息,缺乏透明度會導致市場的“過度興奮狀態”,從而加劇金融市場的泡沫。而且在一個受情緒和心理控制並且以市場為主體的新世界中,存在於國家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或者地區主義所摩擦出的“零星火花”都可能會產生巨大的災難性後果。

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證券化就像是發酵粉,它能讓一大塊麵包膨脹起來。但證券化本身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壞的一方面是,證券化在促使企業經營金融化的同時,也讓投資市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出現經濟、金融恐慌期間,市場是最讓人擔憂的,因為由證券化構織的複雜金融網路已經難以有效控制了。

五、工業化世界已經把全球金融體系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一個很小的群體,這個群體由分散於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大約5 000位技術市場專家組成。這些極少的“內部人士”是精通證券化運作的精英人員――尤其在危機爆發期間。

六、中國的金融體系需要類似於證券化的手段以更好地調控金融風險、調整投資目標。然而,目前控制中國金融體系的國有銀行還存在著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狀況,這些銀行缺少對企業進行投資的有效手段。因此,我看到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況:那種在工業化國家運作得非常成功的證券化卻在中國經歷了冒險、挫折的歷程――我們發現,證券化在中國金融領域成了進退兩難的難題。

七、金融市場――從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事商業諮詢開始――已經變成一個難以確定的“大鍋爐”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很多經過實踐檢驗靠得住的經濟和金融貿易操作模式突然之間就變得不適用了。沒有計量經濟模式――也沒有裝有現成經濟公式的“黑色魔法盒子”――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向。金融市場自由發展匯聚的巨額資金洪流已經動搖了所有的經濟和金融規則。最終,在金融市場上決定成功的因素是創新,而不是直覺。

八、日本主婦不可思議地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最大的幕後推動力之一。她們匯聚在一起,控制著日本居民儲蓄中的很大一塊,變得極為精通挑選和購買高收益率的海外債券。

九、美國的兩黨正迅速背離柯林頓所擁護的親全球化政策。最近金融市場的動盪和美元的疲軟很顯然不僅來自於次貸相關的信貸不確定性,也來自於美國政治走向的不確定性。

十、長期來看,次貸危機將使國際金融體系分成兩個部分。一方面,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成長速度將相對放緩,金融體系規範嚴格,從而使企業風險投資和增長速度融資方式受限。另一方面,包括印度、中國在內的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並享有大量存款,他們將採用被西方在政治上逐漸忽略的慣性滑行、離岸對沖基金、私營企業以及其它投資工具來實現進一步擴張,並全面控制世界經濟的其餘部分。結果就是,伴隨著製造業掌控權從工業化的西方手中的移至太平洋沿岸,亞洲會獲得壓倒性的金融優勢,這一轉變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得多。

名人推薦

“戴維・斯密克把《國際經濟》雜誌辦成了一個關於世界經濟必讀的刊物,而他闡述全球化的書《世界是彎的》也同樣做到了這一點。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遊戲規則的顛覆者,戴維・斯密克對全球資本流動的洞察力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任何想要了解金融全球化和它政策含義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R・格倫・哈巴德 哥倫比亞大學商業研究所

“戴維・斯密克創作了一部論述全球化潛在危險的一流水準的作品,我真是不忍釋卷。”

――A・W・克勞森 世界銀行前行長

“真是及時而重要的分析……《世界是彎的》對驅動世界金融市場運轉的動力進行了‘石破天驚’的分析。這本書不論對外行和金融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極易理解,而且也有深刻的教義。”

――船橋洋一 《朝日新聞》主編

“《世界是彎的》探究了我們這個脆弱的國際金融體系,它發現這個金融體系變幻莫測,很難修復。因此,戴維・斯密克說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平的,我們的全球化世界是顛簸不平的。”

――詹姆斯・施萊辛格 美國前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前國防部長,前中央情報局局長

“戴維・斯密克與眾不同地把讀者帶進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隱秘之處。他藉助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這種複雜的體系雖然創造了巨大的利潤,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另外,他還提出了應對這種風險的措施。”

――約翰・B・泰勒 史丹福大學

“戴維・斯密克說得完全是對的:這個世界是彎的。我們不能預見未來,尤其是在危機的背景下。”

――漢斯・泰德梅爾 德國中央銀行前行長

“《世界是彎的》是繼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之後非常成功的作品。這本書重點闡釋了弗里德曼的遺漏之處,令人信服地解釋了為世界經濟提供基礎支撐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但又很難理解的作用。”

――默里・韋登鮑姆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世界是彎的。即使高高在天上的人造衛星一次也無法看清地球的全貌。但戴維・斯密克卻帶領我們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從華盛頓到北京,再到其他地方。”

――彼得・B・凱恩 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

“《世界是彎的》讓人著迷,它向我們闡釋了政治和經濟是如何不可分割的。它對我們今天全球金融市場所面臨的風險、成功與失敗做出了清晰的分析。”

――奧特馬・易辛 歐洲中央銀行執行委員會前成員,首席經濟學家

“《世界是彎的》充滿思辨,闡釋得有條不紊,非常引人入勝――這是一本必讀書。”

――佩德羅・巴勃羅・庫琴斯基 秘魯前總理

“對全球金融體系明晰、富有洞察力地闡釋。閱讀這本書的讀者一定能從中獲得有用的給養。”

――埃德溫・M・杜魯門 聯邦儲備委員會國際金融部前主管

“一位內幕知情者對全球資本市場最完美的闡述,非常真實,非常引人入勝。《世界是彎的》向我們闡釋了……為什麼在以後的30年時間裡還和過去一樣充滿著危險。”

――加里・克萊德・霍夫鮑爾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內幕知情者引領我們了解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迷人之旅。閱讀完這本書,讀者在分析此類問題時就會遊刃有餘了。”

――麥可・博斯金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

“在《世界是彎的》一書中,戴維・斯密克在美國世紀即將走向終點之時,為我們闡釋了金融市場的眾多不確定性因素。”

――艾倫・梅爾澤 卡內基梅隆大學著名經濟學家

“戴維・斯密克富有洞察力和爭辯性地探討了當前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麥可・斯坦哈特 斯坦哈特基金管理公司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戴維・斯密克在全球金融的巨大轉變中始終處在前列。如果你想探究全球金融的發展變革,那么我建議你讀一讀《世界是彎的》。”

――彼得・R・菲舍爾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副行長

“金融創新,包括那些新的電子技術手段的使用,使得公司和個人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它們的日常業務,而且還能更好地避免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各種風險。但這些創新也使得公司和個人承擔它們從來沒有面對過的新風險。為什麼有的時候技術的進步反而導致情況的惡化呢?當風險與技術的進步交織在一起時,為什麼那些牽涉其中的人不懂得避開這些風險呢?在《世界是彎的》一書中,戴維・斯密克提供了大量的例證來解釋那些無法預料的結果是如何擾亂世界金融市場的,以及這些過程是如何結束的。”

――班傑明・M・弗里德曼 哈佛大學教授 《經濟成長的道德意義》(The Mor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Growth)一書的作者

“我們的世界確實是彎曲的。我認為,沒有人能像戴維・斯密克那樣更好地引領我們認識這個全球資本市場。《世界是彎的》將帶領你瀏覽作為投資家、對沖基金管理者、中央銀行家和政策制定者諮詢者的斯密克過去三十多年的人生之旅。在閱讀完這本書後,你會深入了解我們這個世界最近的金融歷史,以及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金融風險。”

――威廉姆・克里斯托爾 《旗幟》周刊主編

“《世界是彎的》用一種生動的,類似貝多芬風格的方式為我們闡述了今天的全球金融問題。”

――諾伯特・沃爾特德意志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師

“在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戴維・斯密克是一位先驅者。除了他,誰還能更好地為我們呈現關於全球化的最新的相關信息呢?”

――羅恩・因薩那 因薩那資本合伙人,CNBC高級分析師

“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這本書對全球脆弱的金融市場進行了透徹而敏銳地分析。”

――赫斯特・西伯特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名譽總裁

“這本書把金融全球化界定為會為我們帶來巨大混亂以及金融恐慌的體系,但與此同時,它也是能夠下金蛋的鵝。最後,《世界是彎的》還提出了希望,並表達了自己的信心。”

――雷納托・魯奇洛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

“一本引人入勝、可讀性很強的書,它對今天我們這個急劇變化的世界做了多維度的分析。”

――查里斯・達拉拉 國際金融協會理事長

“《世界是彎的》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奈傑爾・勞森 英國前財政大臣

媒體推薦

《紐約時報》對此書的評價是,“令人驚嘆的預測”。

《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對我們面前的災難作了提前的預警”。

《福布斯》雜誌對此書的評價是,“極具有預見力”。

《財富》雜誌對此書的評價是,“對全球經濟潛藏的危險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旅行”。

《時代》周刊對此書的評價是,“寫到點子上了”。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對此書的評價是,“對全球經濟的未來作了細緻的觀察、思考和分析”。

CNN電視台對此書的評價是,“美國最讓人敬重的經濟思想家所創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書”。

CNBC網站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一本華盛頓、倫敦,或者華爾街的一部必讀書,同時也是一部普通階層民眾的必讀書”。

目錄

第1章

金融的混亂=世界的終結

一場讓喬治・索羅斯也感到恐慌的金融危機突如其來,市場已經被逼得“歇斯底里”,誰還敢相信如此瘋狂的信用市場?金融市場難道要把世界逼向毀滅?

次貸“小火星”引爆金融“大災難” 3

讓人不敢相信的信用市場 6

近乎瘋狂的金融市場 9

金融市場和自由貿易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投資機會 14

流動資金和金融恐慌 17

經濟不穩定的不確定因素 20

全球經濟體系的脆弱性 27

第2章

全球巨額資金:危機重重

全球任意“肆虐”的巨額資金是“洪水猛獸”?全球化是救命稻草?我們究竟需要一種什麼樣的金融體系?四大金融權力掮客能否力挽狂瀾?

飛往新加坡 33

與李光耀面對面 35

全球化是救命稻草? 38

財政赤字的難題 44

巴菲特的“自由落體運動”理論 49

一個嶄新的金融體系 52

四大“金融權力掮客” 58

扭轉金融不平衡 63

第3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家們

對沖基金、私募股權,以及眾多的企業家們構成了奏響“全球化”這幕音樂劇的主鏇律。他們的冒險與瘋狂如何創造了這個讓我們為之興奮卻又感到異常恐慌的世界

一個怪異的投資家 69

對沖基金與私募股權的真實世界 72

對沖基金是“罪魁禍首”? 75

去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家做客 80

企業家應該得到讚美而不是嘲弄 83

創造性破壞 85

企業家的瘋狂與冒險 87

企業需要有利的發展環境 89

打造一個富有創業動力和創業精神的發展環境 92

第4章

中國巨龍:處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處於全球化風頭浪尖的中國難道最先聽到了“歷史的馬蹄聲”?作為這個全球化世界的重要推動力,偌大的中國將何去何從?

誰能最先聽到“歷史的馬蹄聲” 99

中國發展的難題與解決思路 101

中國面臨的金融風險 106

美國財政部長的中國之行 110

印度、中國與全球化113

第5章

日本主婦扼住世界金融

撥開日本經濟的幻象,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真實圖景是什麼?日本主婦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撼動全球金融市場?我們從日本的盛與衰中又看到了什麼?

日本經濟的幻象與真實圖景 119

失去的10年 123

日本主婦嫻熟的投資策略 126

官僚操控的金融體系 129

宴請橋本龍太郎 131

日本式的市場經濟 135

日本經濟進入下行通道 141

債務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142

第6章

風雨滿樓:真正的歐洲貨幣戰爭

風雨滿樓,讓我們重溫一下讓人驚心動魄的歐洲貨幣危機。在這場名符其實的“貨幣戰爭”中,哪一國能夠縱橫捭闔、處變不驚?又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

變化的渴望與現狀的誤導 149

德國經濟困境與歐洲商業發展桎梏 151

德國的經濟復甦 154

貨幣危機風雨欲來 156

歷史性的經濟和金融風暴 159

英德關係破裂了 164

對英鎊進行投機性攻擊 169

貨幣博弈的最終結局 172

第7章

美聯儲: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聯儲―世界金融的風向標,在名聲顯赫的背後,它究竟有什麼樣的運作內幕?格林斯潘又有哪些難言之隱?未來的美聯儲將如何施展權力?

美聯儲的兩種艱難選擇 177

格林斯潘的“魔法石” 182

真實的格林斯潘 187

美國的美聯儲,世界的美聯儲 193

第8章

世界是彎的:薄弱的全球化基礎

全球化難道患上了焦慮症?面對彎曲的世界與薄弱的全球化基礎,我們應該擁有一種什麼樣的全球化思維?記住,21世紀我們將會面臨重大的考驗。

世界是彎曲的 203

“醜惡的10年” 207

全球化的新高度 210

“向富人徵稅”是聰明的政治標語? 213

巴菲特令人震驚的言論 215

全球化的焦慮 218

我贊同巴拉克・歐巴馬 222

薄弱的全球化政治基礎 224

21世紀的核心衝突 227

第9章

全球化與金融體系:生存與發展的命題

全球金融體系已經是漏洞百出,而我們的經濟也會在這個體系的籠罩上變得危機重重。全球金融體系重建這個命題已經迫在眉睫,或許中國提出的包含“世界元”概念的金融體系真的能夠解決世界的難題。

金融體系漏洞百出 231

貪婪、偽善、絕頂荒唐的故事 233

金融市場的陰謀家 241

簡單全球化的時代已經過去 244

打造全球金融安全網250

全球經濟風險巨大 254

瑪麗亞的故事 258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 260

與作者面對面 263

致?謝 269

譯後記 273

……

序言

在開始寫作這本關於當今全球經濟新發展的書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巨大的挫折感。我在想,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全球金融體系在前一分鐘運作良好,而在接下來的片刻之間,世界就好像已經走到了盡頭?信息革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把世界經濟轉變成一台真正的全球財富機器,全球的股票市場也得以飛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緊接著股票市場卻急轉直下。然後就是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他們家庭的抵押借款很快就超出了整個家庭財產的價值。他們發現,他們家庭的所有積蓄―即使他們的現金被放進了原本以為非常安全的貨幣市場基金―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世界已不再是平的

為了全面了解這個新的全球體系的含義,我開始重新閱讀關於全球化的經典書籍―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對全球化令人信服的描述主要集中於產品和服務的全球供應鏈系統。整本書就好像在實施一種“催眠術”―把讀者從班加羅爾的印度矽谷帶到了中國東北部。弗里德曼的書描述了數位技術如何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以及其給全球供應鏈系統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這種技術的變化也促使全球各個國家的商業人士在商業交往中能夠在世界的商業平台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相對優勢。作為《紐約時報》享有盛譽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警告,美國的經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了的新環境,否則就會出現萎縮。實際上,這本書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因為它向世界各個國家的眾多讀者介紹了這個機會與挑戰並存的新世界。

在重新閱讀完《世界是平的》一書後,有一天,我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白宮對面的海�亞當斯酒店與一位老朋友―他的名字叫約翰・德普雷,他曾經是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比爾・布拉德利長期的對外政策顧問―共進午餐。“德普雷,”在我們落座之後,我說,“我正在以極其失望的心情探討全球化問題。坦率地說,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世界不是平的。與創造產品和服務的世界不同,在金融世界中,沒有任何發展趨向是直線式的。相反,我們所面臨的是持續不斷而且無法預料到的斷層―各種不確定的迂迴曲折常常要求數以百萬計的市場參與者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金融世界中,很少有發展趨向是呈直線式的。”

德普雷―這位60歲的智者坐在那裡陷入了沉思。他用手托著下巴,視線從遠處的拉斐特公園一直轉移到白宮前面的廊柱上。“那么你剛才所說的就是,”他停頓了幾秒鐘後開始慢吞吞地說道,“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彎曲的。”

“是的,”我回應道,“對金融市場來說,世界是彎曲的。我們看不到任何地平線。結果,我們的視線被限制住了。這就好像我們被迫要穿越危險的彎彎曲曲的山路,而到處是陡峭的山谷,每攀登一步都會危險重重。我們看不到前面所發生的事情。很多事情總是讓我們感到吃驚,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危險的地方。”

就現實背景來說,金融市場一直被一種不確定的、不完全的信息困擾著―它缺少透明度。到處都是投資者和交易者不知道或無法知道的事情。但在新的全球經濟體制下,這種“瘋狂的”全球流動市場不僅增加了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也使得這些不確定因素的關係和相對重要性面臨重新調整的局面。

金融市場中出現了很多對投資前景相當樂觀的新參與者。好像突然之間,大量的資金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投資機會。工業化經濟體中的銀行家、商業人士和政府正在與新興經濟體中的企業人士、初創企業和傳統的國有企業展開激烈競爭以吸引這些資金。隨著新型證券化債務、夾層投資①以及其他一些瘋狂而複雜的金融投資工具的出現,要想在任何時間都能夠明了投資進程幾乎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需要一些新的投資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但確切地說,這些新的投資信息指的是什麼呢?他們能從哪裡獲得這些信息呢?

金融市場總是在一種信息和分析數據不對等的情況下運作。你所認為或知道的是這種情況,而我所認為或知道的是另外一種情況。但今天的政策制定者和市場交易者必須更多地依靠他們的勇氣和本能做出決斷。市場的“舞台”越大,風險就會越高,而整個市場體系―由於它的規模和複雜性―也會變得越脆弱。這就好像一座紙牌搭建的房子,任何一個原因都有可能導致房子的坍塌。當然,這一切未必會發生,但當權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謹慎應對。他們需要開始認真處理那些以前他們毫不在意的事情。

思考一下,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向嗎?我們知道日本家庭主婦―聽起來很奇怪,但她們對世界儲蓄資金的流動方向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頭腦中想的是什麼嗎?對於我們最大的、最值得信任的金融機構,或者說這些機構所採用複雜金融工具的會計分類賬目的精確性,我們又有多少了解呢?我們知道今天受“非民主國家”政府控制的大量儲蓄對全球的長期戰略有什麼樣的影響嗎?還有,全球財富的不均衡占有所蘊涵的社會和政治含義是什麼呢?

另外,市場明顯缺乏關於什麼才是最關鍵問題的導向信息―不論全球化趨向本身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受人們對自由流動的資金和產品需求暴漲的影響,全球化的市場正在逐漸升溫。令人吃驚的是,最近的《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6%的美國民眾,甚至是共和黨人,都認為自由貿易正在損害美國的利益。而且,由次貸危機帶來的2007年和2008年信用危機所導致的混亂與動盪也沒有化解這場矛盾。反全球化運動的最新戰鬥口號已經在“地平線”上出現了。

“可能最麻煩的是,”當午餐結束的時候我說道,“大多數人缺乏一種歷史性的判斷視角。他們認為,繁榮時期的出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美國中間年齡段的市場參與者一般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們沒有那種對於70年代經濟大蕭條和石油短缺時期―這些都發生在我們今天的經濟全球化之前―的印象。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們當前這個令人吃驚的股票市場和充足就業機會背景下的高產能經濟世界。很多全球化的支持者都被卷進了一個自我滿足的‘鏇渦’之中。因此,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脆弱的,並且更容易受到政策左右的經濟世界。”

“最重要的是,”我對德普雷強調,“政策制定者並沒有認識到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也沒有認識到由金融市場所帶來的繁榮局面會因為良好的經濟政策和行為―這些政策和行為由立法貫徹實施或者通過對經濟的安全調控而得以實施―所帶來的出其不意的結果而悄悄消失。今天,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種全球化的金融體系既會對我們國家的福祉有積極影響,又會對我們國家的利益造成威脅的狀況之中。”

最後我總結,弗里德曼的書只是精彩地展示了全球化這個命題的第一部分,但這裡還有全球化的第二部分―全球化命題的金融部分。比如,讓我們看一下次級抵押貸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即使位於北極圈附近的挪威的一個小村莊也會面臨將來嚴重的財務問題―因為它的財務經理對花旗集團的一種叫債務抵押債券①的投資產品進行了大量投資。當位於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房地產市場崩潰時,債務抵押債券就會變得不值錢了,那么這個挪威的小村莊也就不得不關閉幼稚園和老年健康服務中心。

最後我們又把談話轉到了歷史方面,我們一致認為關於世界當前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困境,並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實際上,今天的世界經濟與1870~1914年間所出現的綜合市場和繁榮局面―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其為“人類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特殊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也被持續不斷的金融危機所籠罩,但整個經濟社會還是出現了繁盛局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天我們所提的問題和人們在1914年所提的問題是一樣的:要想保持全球這種新的、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危險的政策制定能夠使社會的財富創造發生逆轉嗎?這會帶來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還是保護主義的盛行?無法預料的金融危機爆發―在世界還沒有為此準備好,而只有採取貿易戰、嚴格的資本控制和其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的背景下―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今天的工業化世界希望中國能夠更好地管理其資金運轉,但對於中國的具體發展政策的制定來講,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全世界都不讚賞美國的預算政策和當前的財政赤字,但是沒有人能夠構想出這些問題妥善的解決之道。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出現一條出路。世界大部分的過剩儲蓄資金集中在以中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產油國的手裡,這對於未來的世界意味著什麼,沒有人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同時關注其他國家出現的問題。

在他的書中,弗里德曼對金融政策的建議是,政府削減稅收,提高教師薪水,形成一種有利於能夠高效創造價值的創新者―工程師―成長的培養體制。然而,維持資金的自由流動以保證全球化“血液”的動能,也需要“高、精、尖”的全球金融“腦科醫生”。那是因為今天的世界缺少一種金融規則,或者說更多的是缺少一種能夠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重新恢復金融秩序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規定或規則。相反,我們必須摸索前行、小心應對,就好像是我們在一隻手被綁在背後而另一隻手戴著很不合適的拳擊手套的情況下,正在為病人實施一個精細的腦科手術。金融市場已經變得龐大無比,有時候它又危機重重,而我們的政府機構卻不能完全高效地讓它保持一種穩定狀態。

金融災難的風險越來越大

20世紀早期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那時全世界面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殘酷現實。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資本和貿易流動就發生了崩潰,這同時也加劇了經濟大蕭條。今天全球最著名的貨幣政策理論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非常悲觀地認為:“金融市場的另一波惡化局面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寫道:“20世紀初葉發生的大崩潰,部分是因為世界面臨容納全球經濟和政治新秩序中崛起力量的壓力。”他認為,今天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也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壓力―“一種相互敵視的狀態最終會破壞一個自由的國際經濟秩序”。

當然,世界不可能發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體系的重大轉折。工業化世界的金融市場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因素。金融大轉折的發生很少源於一項嚴格實施的計畫性政策的打擊。相反,就像千刀萬剮致人於死地一樣,它們往往源於一系列小的,看起來是良性但卻能引起金融市場動盪和人們恐懼心理的金融政策。這就是在金融危機初期所發生的事情,今天我們所承載的爆發金融災難―這是一種能夠給我們帶來深重災難和“病痛”的惡性循環―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大。

我對這種新的全球經濟體系的複雜局面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因為我多年來一直站在全球經濟體系的最前沿,而且還在這種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一點小小的作用。在我過去3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目睹了創造這種金融全球化的力量的展現,我與全球金融領域的一些關鍵性人物經常進行不定期的交流、討論。我感到非常有必要與那些無法有此經歷的讀者朋友分享我的知識與經驗。

多年以來,我曾經擔任過美國國會領導層高級成員的首席顧問,後來又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經濟問題高級顧問。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通過我的公司―詹森・斯密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Johnson Smick International,該公司以前叫做斯密克・梅德利合夥公司),我一直與世界上一些最成功的資本管理者共事,他們包括喬治・索羅斯、麥可・斯坦哈特①、路易斯・培根②、斯坦・德魯肯米勒③和朱利安・羅伯遜④。我們所提供的服務類似於特別記者所提供的服務―其區別就像付費無線電視和免費的電視廣播網的區別一樣。

此外,我還創建了《國際經濟》雜誌―這是一份適合於全球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金融機構的雜誌―並且一直做該雜誌的編輯。我還構想並組織了就美元和貿易問題而召開的美國國會高層會議,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全世界有很多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的銀行家和美國國會領導層參加了此會議。

在20年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與全球金融領域最出色的經濟學家和最直接的市場交易者進行接觸。他們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應對同樣的問題:如何在這一麻煩不斷的新體系中生存下來,並且獲得良好發展。

在2007年1月,也就是在次貸危機爆發半年多之前,有一天晚上在華盛頓舉行的晚宴上,我與在座的客人談論道:“像今天這種全球的金融體系,普通人即使是在了解了之後也會感到非常震驚。它看起來 ‘很健康、很有活力’,但卻面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而且這種體系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從眾效應①,這將會對我們工業化的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在宴會結束後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的妻子維吉提醒我說:“你應該寫一本這方面的書。既然中央銀行家和華爾街金融人士都知道這幕後的真相,那么為什麼不讓每個人都知道呢?為什麼你不把那些金融大鱷們所了解的金融市場以及這種市場的不確定性對我們的影響告訴所有人呢?”

她的一席話使我認識到了創作這本書的必要性,可以說,是她為我提供了以這個題目為創作要點的動能和信心。

文摘

中國面臨的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已經成為亞洲低成本產品的最後總裝廠,這些經過組裝的產品很多都銷售到了美國。結果,中國有超過一半的出口產品都來自於外資公司,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可以作為成品重新出口。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產品出口依靠的是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的零部件。

在成長為製造業巨頭的過程中,中國消費或儲備了世界錫、煤炭、鋅和鐵礦石產量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中國還同政治體制不穩定的石油出口國建立了合作關係,包括蘇丹和安哥拉。針對中國的這一舉動,美國也發出了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的呼籲。

中國的社會整體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今天的中國,至少有1億勞動力的年收入可以達到5 000美元,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前任主席里德・亨特卻在《美國》(America)雜誌上撰文指出,雖然中國中產階層占到美國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二,但他們的生活標準已經在很多方面與美國平均的生活標準不相上下,因為同樣是一美元,在中國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比如,上海居民每個月使用有線電視和電話僅需要支付5美元。在北京,中產階層可以雇用家政人員為他們料理家務,比如打掃衛生、做飯。而美國和歐洲的中產階層絕大多數都是自己料理家務。

經濟專家預計,在未來的10年裡,中國還將會有2億人加入中產階層的行列之中。今天,中國的消費量僅占美國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在未來的20年時間裡,中國將會有數億人變成中產階層。中國消費者對全球發展趨勢和全球技術的影響將會像我們今天在美國所看到的那樣。

毋庸置疑,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中國將貨幣與美元掛鈎,並保持較低的國內通貨膨脹率,而且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事實上,低成本的中國出口產品有助於降低美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如果沒有這部分中國出口產品,美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可能會更高。然而,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同樣是中國對石油、食品的大量需求,使得這些產品的價格飛速增長,並且也是導致全球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中國的情況也正在發生變化。從2008年1月1日起,新勞動法正式實施,將更有助於維護普通員工的利益,但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這也加劇了雇用者和被雇用者之間的矛盾,還有可能在中國金融市場比較脆弱的情況下,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從歷史事實看,逐漸上升的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