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公元8世紀以後,隨著封建制的發展和王權的鞏固,為了滿足封建主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有別於教會學校的教育形式和結構,稱為“世俗教育”,其主要形式包括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宮廷學校

宮廷學校是一種設在國王或貴族宮廷中,主要培養王公貴族後代的教育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理曼大帝時,以阿爾琴為宮廷學校校長的宮廷學校。下面簡要列舉其編寫的問答教材:
問:雨是什麼?答:地球之庫。
問:霧是什麼?答:白晝的夜,視力的勞作。
問:秋是什麼?答:年歲的穀倉。
宮廷學校學習科目和當時的教會學校一樣,主要是“七藝”,教學方法也才採用教會學校盛行的問答法,雖然宮廷學校主要培養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官吏,但由於教俗封建主往往兩者合一,因此,世俗官吏教育自然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與教會學校也存在一定的聯繫。

騎士教育

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也是一種特殊的親職教育形式。最盛行的時期是十字軍東征的11、12世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勇英善戰、忠君敬主的騎士精神和技能。騎士教育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親職教育。從出生到7、8歲。兒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親教育,學習的內容有宗教知識、道德教育以及身體的養護與鍛鍊。
第二階段:禮文教育。7、8歲以後,低一級的貴族將兒子送到高一級的貴族家庭中充當侍童,主要學習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行為準則,同時,也要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在這一階段,還要進行賽跑、角力、騎馬、擊劍等內容的訓練,以便成為身體強壯、能征善戰的戰士。這樣的訓練持續到14歲。
第三階段:侍從教育。14——21歲,青少年開始作為附屬檔案領主的侍從,隨主人參與各種活動,重點是學習“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和吟詩”。年滿21歲時,通過授職典禮,可正式獲得騎士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