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

《比較教育》

比較教育是一種文化理解,是借鑑他國經驗反思、解決本國教育問題的學術領域。《比較教育》的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理論篇,著重於比較教育的理論介紹;第二部分為比較篇,突破了傳統的以國別為主的編寫方式,代之以專題比較的方式,對有代表性的國家從幼兒教育到終身教育的情況進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使讀者能夠了解並比較不同國家教育的異同及特色;第三部分為前景篇,重點介紹比較教育學的未來走向與發展,以及國內外最新的比較教育理論動態。 本教材在編寫上強調資料的時效性,重視教材的可讀性,突出問題引領,提供學習的支持性材料,關注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過程,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比較教育學科本身以及主要國家教育的最新動態。 《比較教育》主要是為教師教育各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撰寫的,適合比較教育、國際教育發展動態等課程;同時,還可作為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或參考書。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比較教育 :

bǐ jiào jiào yù

研究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教育的學科。通過比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討教育的共同特點、發展規律及其總的趨勢,並進行預測,以便根據本國的條件進行取長補短,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

一、比較教育的史前時代

比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當不同國家的人們因旅行、貿易、戰爭和傳教等活動而互相往來時,就出現了教育與文化的交流。這種交流最初可能只是口頭傳遞,並逐漸發展到書面描述,從而實現各國教育的交流。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諾亞和埃克斯坦稱這一時期的教育比較為“旅行者見聞”。

到中世紀及其以後,由於人們跨國界的貿易、旅行、考察和外交活動的擴大,有關不同國家教育的描述、比較和評論也日益增多。13世紀中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隨其父親和叔叔訪問東方一些國家,並在中國元朝供職達1.7年之久。他口述經人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廣泛介紹了東方國家的文化、社會風情和教育狀況。

由上可見,對於外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在古代就已經開始。

二、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借鑑時代”

我們前面所說的教育比較,都還沒有真正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嚴格說來還不能看作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一門學科,因而還不是真正的比較教育。直到19世紀,歐洲民族國家制度的興起和產業革命的爆發,促使歐美各國爭先恐後地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

當時人們相信把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國都積極向國外派遣專家,從教育先進的國家學習經驗,以期為我所用,比較教育因此得以產生和發展起來。但這一時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往往忽視別國教育與當地計會生活的聯繫,忽視對別國的教育經驗在本國的可行性的深入討論。因此,人們也把這一時期稱為“借鑑時代”。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一階段——學科的倡導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訪問與借鑑。

借鑑時代作為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它的開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雜誌》上連載發表《關於比較教育的工作綱要和初步意見》為標誌的,“比較教育”這一術語也是在這部書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

借鑑時代的另幾位重要的比較教育學家是法國的庫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身為外國教育情報調查人的庫森,受法國教育部長之命考察普魯土的教育,並把考察結果寫成了《關於普魯士公立教育情況的報告》,為法國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參考。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教育督察長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訪問歐洲歸來,撰寫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報告》。這是一份對歐洲各國教育進行了歷時6個月的考察以後提交出來的報告書。日本的文部大臣田中不二□考察歐美教育制度後,編寫並整理了《理事功程》。

本階段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介紹外國教育經驗,作為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借鑑。

三、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時代”

20世紀上半葉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比較教育學科的形成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因素分析,也被稱為因素分析時代。

要改革教育必須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參照國際的教育經驗,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比較教育的研究重點,轉向分析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比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過去那種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別國教育經驗的做法,開始密切聯繫各國的社會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來分析研究各國的教育。在比較教育史上一般把這一時期也稱作“因素分析時代”。因素分析時代的開端,是以1900年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發表論文《我們從對別國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為標誌的。

薩德勒是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撰寫了28卷的《教育問題專題報告》,自1897~1914年陸續發表。這些報告,詳細地描述了歐洲各國、美國以及英屬領地的教育狀況,分析了不同地區教育的社會文化背景,總結了教育經驗,並指出了教育發展的趨勢。他認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對的,必須重視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決定教育制度的各種因素。他還提出民族特性這個概念來說明教育的思想和實踐,並且強調學習外國經驗的目的在於改進本國的教育制度。薩德勒的比較教育觀點,對這個時期比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別是康德爾的比較教育觀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以歷史主義為主要特徵的因素分析理論奠定了方向,標誌著比較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美國比較教育學家康德爾深受薩德勒的影響,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時代比較教育的特點。康德爾的比較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1933年出版的代表作《比較教育》(1954年出版的修訂本更名《教育的新時代:比較研究》)一書中。康德爾是比較教育史上第二個系統闡述理論與方法的學者,按照美國比較教育家卡扎米亞斯和馬西亞拉斯對康德爾的《比較教育》論著的分析,得出工種主要目的。

第一,“報導--描述”的目的。他向讀者提供各國教育制度的“情報”,並按問題把事實加以分類,例如分為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國小教育、中國小師資培訓等。他認為事實的報導是不夠的和有局限性的,但卻是比較研究過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歷史--功能”的目的。按照康德爾的意見,比較教育不僅要描述事實,而且要說明特徵。他指出,不應把教育作為孤立存在的事業來看待,它應同國家背景,同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研究。

第三,“借鑑--改善”的目的。康德爾希望通過考察外國和本國的教育制度,研究比較教育的學生能夠養成一種更可取的哲學態度,其終極目的是為了改進本國的教育制度和培養對“民主”制度的忠誠。

與康德爾同時代的著名比較教育學家還有德國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國的漢斯(NicholasHans,1888~1969),他們的比較教育觀點基本一致。其中漢斯的思想更接近於康德爾。1947年,漢斯在英王學院任職期間撰寫了《比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傳統研究》一書,書中他根據影響人的發展的天資、社會和訓練等因素,把一個民族的發展看做一個人的成長,認為影響教育制度的決定性因素可分作三類:自然因素(包括種族、語言、地理和經濟等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傳統、聖公會傳統和清教傳統等因素)和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因素),並對每一種因素又做了進一步的細緻分析。在研究工作中,漢斯把因素分析法與歷史法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康德爾、漢斯一樣,施奈德也提倡並運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與前者強調注重教育以外的影響因素不同,施奈德在強調外部因素的同時,還特彆強調教育的內部因素在國民教育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47年發表的《各國教育的動力》一書中,指出了對教育有影響的國民性、地理位置、文化、經濟、科學、政治、宗教、外國影響等外部因素,還進一步分析了教育發展的內部動力。他認為,影響教育的內部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的消極性和積極性、必然和自由、統一件和多樣性練兩極辯證法的相互作用;二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的辯證作用。

在本階段,比較教育學已經開始從教育學分化出來,成為教育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比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研究的規模還不夠廣泛,研究方法還比較單一,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

四、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從50年代起直到現在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三階段,是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綜合研究,這一階段也被稱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在社會科學方法時代,比較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研究規模的迅速擴大、研究方法層出不窮、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領域的擴大等方面。

1.研究規模迅速擴大

這個階段,國際教育組織相繼設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價協會;196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附設了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1968年聯合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附設了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這些國際性教育研究機構的成立,為開展跨國界的教育比較研究提供了組織上的便利。

1968年創立了比較教育學會國際委員會(L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該會於1970年在渥太華舉行第一次大會,更名為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World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迄今為止,聯合會已經舉行了九次大會。

2.研究方法與觀點多種多樣

除了歷史法之外,還使用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較方法》一書中認為,比較教育研究工作應分為四個階段。

(1)描述。主要任務是描述個別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為此,開始時必須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各國教育的實際狀況。收集資料的方法有閱讀資料和直接觀察兩種,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國進行考察。

(2)解釋。主要任務是對所了解的教育情況進行解釋,以便不僅了解事物是怎樣的(How),而且了解事物為什麼會那樣(Why)。為此,必須對影響教育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應當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

(3)並列。主要任務是把所要比較的國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較的形式排列起來,決定比較的格局,並且設立比較的標準。然後進一步分析資料,提出比較分析的假說。

(4)比較。主要任務是對第三階段所列材料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驗證第三階段所提出的假說,然後作出一定的結論。

美國的諾亞(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被認為是比較教育研究中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的典型。他們在其合著的《比較教育科學的探索》一書中,從分析比較教育的歷史發展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手,提出了比較教育研究的科學方法。他們認為,現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式是提出假說、數量測定、參照研究和理論分析。據此,他們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程式應當是:①確定問題;②提出假說;③明確概念(提出指標);④選擇例證;⑤收集數據;⑥整理數據;⑦說明結果。

英國的埃德蒙·金(Edmund King)在他的《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一書中,對比較教育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

1)十分重視教育的歷史背景。他根據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劃分的工業前社會、工業社會和工業後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並提出和這三個階段相應的教學模式。他認為,現在西方正處於工業後社會的發展階段,稱為信息社會。教育處於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決策起著指導作用;社會科學繼純粹科學和套用科學之後對教育的研究處於重要地位。

2)把比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與目的聯繫起來,強調比較教育的研究應對當前重大教育問題的決策和行動作出貢獻。他不贊成比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有什麼獨特性,主張比較教育的方法主要地決定於研究的目的。他把比較教育的研究分為三級,每一級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第一級是比較教育的初學者,主要目的在於對各國教育有大概的了解。採取區域研究的方法,對各國教育的背景和制度作全面的介紹。第二級是對比較教育稍有根底的人,對教育工作上反覆出現的專門問題進行跨文化的分析研究。第三級是比較教育的研究工作者,著重對教育改革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對教育決策作出貢獻,採取有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參加的多學科協作的研究方法。

3)對比較教育中的比較分析強調可比性,提出了比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實施三個水平上進行比較分析。

70年代以來,比較教育研究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衝突論和依附理論應運而生,出現了一些以批判性範式為題的新研究。這些研究既採用了巨觀層次又採用了微觀層次的觀點。

此外,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Education)是近年來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問題全球化在比較教育理論界的一種反映。比較教育本來就是一門從不同國家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學科,但隨著國際社會發展在多方面的全球化現象日益增加,教育現象也越來越表現出全球化的特徵,於是,比較教育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從一般的對不同國家教育的比較向對一些全球化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進行總體性考察和研究擴展。

3.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這個階段,由於研究隊伍迅速擴大,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因而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

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1962年發表《十二個國家十三歲兒童的教育成績》研究報告,1967年又發表了《數學成績的國際研究:十二國比較》。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了多卷《世界教育調查》、《教育年鑑》等國際性的教育調查與統計資料。

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堡教育研究所主辦的《國際教育評論》創刊。各國的比較教育刊物,如美國的《比較教育評論》(1957年創刊)和英國的《比較教育》(1964年創刊)等,在此期間也發表了不少比較教育研究的論文資料。這後兩本雜誌在比較教育領域裡的權威性至今仍然受到廣泛認同。

這個時期,各國比較教育學者發表了許多比較教育專著和論著,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著作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克拉默和布朗的《現代教育》,馬林森的《比較教育研究概論》,烏利希的《各國教育》希爾克的《比較教育》,卡扎米亞斯和馬西亞拉斯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沖原澧等的《世界教育》、《比較教育學》,愛潑斯坦的《比較教育國際化的探索:在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上的報告》,阿爾特巴赫等的《比較教育》,阿爾特巴赫等的《比較教育的新方法》,庫姆斯的《世界教育危機——80年代的觀點》,斯克里沃等的《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波斯爾思韋特的《比較教育和國民教育制度百科全書》和霍爾斯的《比較教育——當代問題和趨勢》等等。

在這一階段,比較教育的發展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比較教育研究在國家分布上得到擴大;第二,比較教育研究的學會組織在這一時期繼續發展,並開始形成國際性的研究網路;第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和福特財團等一些國際組織和財團資助和組織的教育比較研究項目繼續得以開展,其中有些項目還有第三世界國家的研究者參與研究。

編輯推薦

《比較教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重點項目

目錄

第一章 導論——比較教育是什麼?

第一節 比較教育的定義

第二節 比較教育的學科性質和領域

一、比較教育的學科性質

二、比較教育的學科領域

第三節 比較教育的基本特徵和作用

一、比較教育的基本特徵

二、比較教育的作用

三、學習比較教育的意義

第二章 比較教育的歷史沿革——我是如何成長的?

第一節 比較教育的“史前階段”

第二節 比較教育的“借鑑時代”

第三節 比較教育的“因素分析時代”

第四節 比較教育的“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一、發展期(20世紀50至60年代)

二、高原期(20世紀70年代)

三、反省期(20世紀80年代)

四、擴展期(20世紀90年代)

第三章 比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我的家族都有誰?

第一節 比較教育的重要思想

一、庫森的比較教育思想

二、薩德勒的比較教育思想

三、康德爾的比較教育思想

四、漢斯的比較教育思想

第二節 比較教育的方法

一、貝雷迪的比較四步法

二、諾亞與埃克斯坦的科學與量化方法

三、霍姆斯的問題法

四、埃德蒙·金的比較教育方法論

第四章 比較教育的理論基礎——誰影響著我的存在?

第一節 功能主義理論

一、功能主義理論概述

二、結構功能主義與比較教育

第二節 衝突理論

一、衝突理論概述

二、衝突理論與比較教育

第三節 依附理論

一、依附理論概述

二、依附理論與比較教育

第四節 世界體系理論

一、世界體系理論概述

二、世界體系理論與比較教育

第五章 比較教育的研究機構——哪裡是我的家園?

第一節 比較教育研究的國際機構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二、世界銀行

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四、歐洲聯盟

第二節 比較教育學會與比較教育研究

一、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

二、地域性比較教育學會

三、各國的比較教育學會

第三節 比較教育的重要期刊

一、《比較教育評論》

二、《比較教育》

三、《比較》

四、《教育展望》

五、《比較教育研究》

六、《全球教育展望》

七、《外國教育研究》

第六章 幼兒教育——人生神聖的起點

第一節 幼兒教育的歷史沿革

一、幼兒教育的初創時期

二、幼兒教育的本土化時期

三、幼兒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時期

第二節 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一、美國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二、英國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三、法國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四、德國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五、俄羅斯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六、日本幼兒教育的當代發展

第三節 幼兒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樹立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觀

二、擴展幼兒教育的內容

三、提高幼兒教育師資水平

第七章 基礎教育——未來的希望

第一節 基礎教育的歷史沿革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基礎教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基礎教育

第二節 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一、美國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二、英國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三、法國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四、德國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五、俄羅斯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六、日本基礎教育的當代發展

第三節 基礎教育的問題與改革

一、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問題

二、基礎教育的公平問題

第八章 高等教育——社會的軸心

第一節 大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近代中世紀大學的產生

二、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的發展

第二節 各國高等教育概況

一、美國高等教育

二、英國高等教育

三、法國高等教育

四、德國高等教育

五、日本高等教育

六、俄羅斯的高等教育

第三節 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與變革

一、高等教育為誰服務——使命問題

二、高等教育能否迴避歷史——傳統問題

三、象牙塔還是服務站——理念問題

第九章 終身學習與成人教育——一生的“事業”

第一節 終身教育理論的產生

一、現代終身教育理論的產生

二、終身教育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終身教育理論的實踐

一、美國終身教育的實踐

二、日本終身教育的實踐

三、英國終身教育的實踐

四、德國終身教育的實踐

五、法國終身教育的實踐

第三節 終身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一、從“理念”到“實踐”

二、終身教育發展的多樣化趨勢

三、從“終身教育”到“學習化社會”

第十章 教師教育——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

第一節 教師教育的理論概述

一、教師教育的內涵

二、教師教育的發展歷史

三、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

四、教師教育的培訓體制

第二節 教師教育的當代發展

一、美國教師教育的發展狀況

二、英國教師教育的發展狀況

三、法國教師教育的發展狀況

……

第十一章 教育管理——教育事業發展的保障

第十二章 啟示錄——當前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十三章 比較教育理論的分歧與爭論——我空間是誰?

第十四章 全球化與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比較教育研究——我將到哪裡去?

參考文獻

序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是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設定和教材建設是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的“高等院校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規劃教材”涵蓋了教育學類專業課程的主要內容,反映了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新成果與新水平。這套教材體現了以下特色:

一是教材的實踐性。教育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學科,理論聯繫實際是教育學各分支學科須著力處理好的關鍵問題。作為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教材,該套教材打破了以往同類教材對教育理論的抽象闡述與枯燥呈現,用案例分析闡述理論內涵,突出實踐教學的內容,把教育理論變得生動並指向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凸顯了教育學科的實踐性。

二是教材的先進性。教育學分支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湧現出很多新成就和新思想。這套教材在保證學科領域最基本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重新建構學科體系,注意吸收本學科研究的新成就和新思想,具有與本學科發展相適應的新水平,因而能夠反映教育學分支學科新的變化和發展。

三是配套課程資源的豐富性。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套用,推動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革。課程觀念已由單一課程觀向教育資源觀轉變,教學資源亦須由單一紙介質教材向立體化教學資源轉變。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設了這套教材的配套電子教案、輔教光碟、輔學光碟、試題庫、學科素材庫、課程網站等立體化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材的配套課程資源。

評價

該書的中文譯者評價此書的特點有三:(1)理論與實施並重。不以縷舉枯燥的事實為滿足,根據事實找出意義之所在,並加以論斷,其所依據的原理,大都很健全,很合時代需要;(2)書中材料多產自著者實地考察和多年教學經驗的結果,與道聽途說者迥異;(3)著者對於教育,能就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解釋,替讀者開闢了一個新途徑。在體例上首尾相承,各章皆先有一個綜合的觀察,再分述各國情形,由史略到現行制度,結論有條不紊。

該書美中不足的地方:(1)範圍只涉及正常的教育,對於特殊教育則很少提及,即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亦論焉而不詳;(2)因為各章自成一單元,便不免有不少重複之處;(3)就材料的分量分配來說,英國美國最為詳盡,德國法國次之,俄國義大利最略,這或許是由於材料蒐集有難易不同的緣故。

《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和研究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很多大學把該書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該書是比較教育學界公認的代表作,坎德爾是比較教育學發展階段的重要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