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部長

政府中不專管某一部事務的部長級官員。亦稱不管部大臣、國務大臣、無任所相等。不管部長通常是內閣成員,出席內閣會議,參與政府決策,承辦內閣會議或政府首腦交辦的特殊重要事務。

英國是最早實行內閣制的國家,內閣設不管部長也較早,一般由參加內閣而又不專管某一方面政務的樞密院院長和掌璽大臣擔任。他們常常受首相委託,處理某些特殊政務。法國聯邦德國日本印度比利時等許多國家的政府,以及1972年以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實行內閣制時,也設有不管部長職位。

不管部長”是政府中不專管某一部事務的部長級官員。亦有稱為“不管部大臣”、“國務大臣”、“國務委員”、“政務委員”、“無任所相”等等。
“不管部長”這個說法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內閣制的國家,其政府中的大臣分“內閣大臣”和“非內閣大臣”兩類。內閣大臣除了包括國防、內政、外交、殖民、財政、就業、貿易等大臣外,還有五個特殊的大臣,即掌璽大臣、樞密大臣、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主計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即“不管部長”,通常由樞密大臣或掌璽大臣擔任)。這幾名大臣雖不專管某一領域的具體政務,但深得首相重用,地位極高,他們甚至可以插手各部事務。
歷史上,繼英國之後,法國、德國、日本、印度、比利時等國家的政府,以及1972年以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實行內閣制時,也曾相繼設立不管部長一職,其職能和許可權雖不完全一樣,但大體都沿用了英國的體制。在這些國家裡,不管部長一般都是內閣成員,定期出席內閣會議,除了參政議政、進言獻策外,還受政府首腦(總理或首相)的委派,充當某一問題的特使,肩負特殊的重要使命等。
但是,二戰以後,尤其是進入當代社會,不管部長一職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國家不再設不管部長一職,就連英國也取消了不管部大臣一職。但有些國家仍然設定不管部長,其職位也較高,並負責某一領域的工作。如以色列的不管部長主要負責內政事務。還有的國家,不管部長已經純粹成為一個頭銜,不負責具體事務。因此,不管部長可能是受國家首腦重用的人物,也可能是為了平衡政府內各黨派間的利益紛爭而設的虛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