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不惑

不惑,詞語,讀作bù huò,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論語·為政》。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不惑不惑
【基本釋義】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不惑-論語中孔子的解釋是,能很好的控制情緒的變化
【出處】《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示例1】《紅樓夢》第一回:“待在下將此來歷註明,方使閱者瞭然不惑。”
【示例2】作家三盅說:所謂不惑,追求過,放棄過;奮進過,頹廢過;勇敢過,退縮過;膚淺過,深刻過;天真過,世故過;普通過,二逼過。一切知覺終將在重複中變得麻木。快樂最大的天敵是重複,重播快樂,導致索然無味。同樣,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體驗會隨年齡增長而漸弱,得以沉澱的無非就是諸如此類平靜的感悟。

詳細解釋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4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高級含義】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了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有關詩詞

1、《滿庭芳-不惑
文/老街味道
可嘆嬴秦,痴迷魏武,算來只為人忙。
烽煙四起,鬥狠問誰強。
莫道功名誘惑,到頭卻、一枕黃粱。
寒宮內,孑然清影,醉里數星光。
未央。
年不惑,半生辛苦,些許彷徨。
欲何求?粗茶淡飯清觴。
也擬泛舟湖海,又難捨、兒女情長。
芸窗外,秋光恰好,唱我滿庭芳。
2、《望江樓》
作者:白居易
江畔百尺樓,樓前千里道。
憑高望平遠,亦足舒懷抱。
驛路使憧憧,關防兵草草。
及茲多事日,尤覺閒人好。
我年過不惑,休退誠非早。
從此拂塵衣,歸山未為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