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群

下江群

下江群由王曰倫於1936年命名,1938年發表於貴州東部礦產簡報,命名剖面為貴州從江宰便及印江芙蓉壩,該群在黔東普遍發育。本群自下而上劃分為甲路、鳥葉、番召、張家壩、清水江、平略、隆里等六個組,主要為淺變質砂頁岩、凝灰質砂岩、凝灰岩及少量碳酸鹽岩,為一套從淺海陸棚-陸坡相沉積。

簡介

地層名稱:下江群

地層名稱(英文): Xiajiang Gr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45

命名

1936年王曰倫命名,1938年發表於貴州東部礦產簡報(原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命名剖面為貴州從江宰便及印江芙蓉壩。

沿革

1936年王曰倫在黔桂交境進行地質調查,將南沱組以下的變質岩系稱“下江系”;1938—1944年間先後有張兆瑾,袁見齊,劉朋岩,朱夏及王作賓,賈福海等人在本區工作,但均將貴州的前震旦系稱為震旦系屬元古代;1959年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建議將湘黔桂元古代地層均稱板溪群,並以其中不整合面為界分為上、下兩亞群;70年代中期將上板溪群統稱板溪群,下亞群改稱梵淨山群;70年代末貴州區調將隊將板溪群正名為下江群。

特徵

本群自下而上劃分為甲路、鳥葉、番召、張家壩、清水江、平略、隆里等六個組,主要為淺變質砂頁岩、凝灰質砂岩、凝灰岩及少量碳酸鹽岩,為一套從淺海陸棚-陸坡相沉積。該群在黔東普遍發育,但由此向南厚度加大,火山物質增加,河流沉積逐漸發育。梵淨山北西厚約4500m,黔東南厚度>10000m。下江群與下伏的梵淨山群和四堡群均為不整合接觸。該群見有微古植物。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王曰倫

年份1:1936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