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經

周經的上半部分,共有三十卦,講解陰陽和諧和萬物歸一的自然法則。

基本信息

《上經》是《周易》的組成部分。《周易》六十四卦,《上經》三十卦。在唐太宗以亦尊稱《道德經》為《上經》

內容概述

《周易》上經三十卦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磕、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卦序按著“非覆即變”規律編排。上經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易經過幾千年滄桑流變,先後經歷“陰陽之物”、《連山》、《歸藏》、《周易》幾個階段。從史書記載和考古新證來看,這幾種形態都是六十四卦,只是卦序不同,卦明有別而已。 《童子問易》有詩云:事歷三古更五聖,大易衍進揆益宗。《周易》的作者應該是周室文王、周公父子。上經 - 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史記》記載:文王困於羑里演周易。《繫辭》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童子問易》乾脆講:“龜長筮短道益損,象數和於羑里困。日月順行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 文王於羑里演周易,以變為占,象數和合。當推演出坤卦六個陰爻時須全部變為陽爻,遇乾;當推演出乾卦六個陽爻時必須變為陰爻,遇坤。這樣,隨之而來的就是《歸藏》以坤為首的卦序必須改為以乾為首,這種乾坤轉換無異於“地天翻覆”,扭轉乾坤,既合於天地上下之理,又合於天尊地卑的父系社會新秩序。 孔子老而好《易》,為《易》作傳,《易傳》十篇又叫“十翼”,其中有《象傳》。《象傳》是用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卦象解易。八卦卦象一類是“天地物象說”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一類是“乾坤父母說”即乾——父,坤——母,震——長男,巽——長女,坎——次男,離——次女;艮——少男,兌——少女。先儒皆說《上經》講天道,《下經》講人事。其實這種說法不正確。整個《易經》都在講天道人事之理,只不過是《上經》孔子用的是“物象說”解釋,《下經》用“乾坤父母說”解釋而已。上經 - 影響

影響

《上經》是《易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下經》構成了完整的易經哲學體系。《上經》乾卦的“群龍無首”思想、“亢龍有悔”思想、“潛龍勿用”等思想,坤卦的“先迷後得”智慧,比卦的“王用三驅”厚生思想,蒙卦的啟蒙思想,小畜的“富與其鄰”和謙卦的“不富予其鄰,利用侵伐”等共同富裕思想,無妄卦批判“不耕穫,不菑畲等不勞而獲思想,否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的憂患意識,蠱卦的“幹父之蠱”思想(與後世三綱思想有別),賁卦的“白賁,無咎”思想,復卦的“中行獨復”思想,大畜卦提出的“何(荷)天衢”思想依然閃爍著智慧的靈光。尤其是“荷天衢”,法天道思想可謂天道人道會通的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