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疊盆地

上疊盆地不是繼承性盆地,而是具有新生性質,它的出現代表該地區的地質演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上疊盆地(superimposed basin)是地槽褶皺隆起以後,經過一段相當長的地質時期後形成的斷陷盆地或坳陷盆地,經常疊置在早期地槽和晚期褶皺帶內部的不同次一級構造單元之上。上疊盆地的發育與早期構造單元的關係不大,因此它不是繼承性盆地,而是具有新生性質,它的出現代表該地區的地質演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相關資料

內蒙赤峰南部地區一新型變質核雜岩及其拆離上疊盆地
位於華北地台北緣的樓子店變質核雜岩是形成於燕山期板內環境的變質核雜岩,是華北地區中新生代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樓子店變質核雜岩與經典的科迪勒拉變質核雜岩的區別在於拆離系中韌性剪下與脆性拆離運動學之間的不一致,引起對該雜岩構造屬性的激烈爭議,導致"假變質核雜岩"、"準變質核雜岩"和"熱隆"等不同認識.查明該雜岩韌性域和脆性域間的運動學關係將深化變質核雜岩構造的研究.野外研究查明,樓子店雜岩的構造組成與北美科迪勒拉區經典的變質核雜岩相似,自下而上依次為糜棱狀岩帶、角礫-綠泥石化帶、微角礫岩(超碎裂岩)-假熔岩帶、主拆離斷層及斷層泥.然而,下盤糜棱狀岩石中的拉伸線理所指示的運動方向與主拆離斷層的運動方向不一致,而是近於垂直.雜岩兩側糜棱狀岩石的糜棱面理傾向相反,構成一北東向傾伏的背形.糜棱狀岩帶向南西韌性剪下帶消失,西南端僅出現綠泥石化和拆離斷層,表明構造層次向南西逐漸變淺.糜棱狀岩帶中的拉伸線理為北東向、近水平產出.根據各種運動學標誌判斷,東西兩側糜棱岩的剪下指向分別為左行和右行.然而,將糜棱面理展平後,兩翼的剪下帶合二為一,變成一總體傾向北東,指示上盤向北東的伸展剪下.表明兩翼糜棱狀岩帶剪下指向的不一致是後期隆升導致的假象.通過構造解析和年代學研究,確立了樓子店變質核雜岩的伸展階段.韌性伸展發生於早白堊世,核雜岩兩側剪下帶原為同一向北東緩傾以簡單剪下為主減薄型韌性剪下帶,剪下指向上盤向北東.脆性拆離發生於晚白堊世,拆離斷層上盤相對向核雜岩兩側下滑.在韌性向脆性轉換的過程中發生了運動學解耦.樓子店變質核雜岩拆離斷層上盤盆地初步分析表明,盆地屬於拆離上疊盆地,具二期充填的特點.盆地早期充填物以火山物質和上盤剝蝕岩石為主,總體古流向為北東向,與早期韌性伸展的方向相同.晚期物源幾乎全部來自下盤剝蝕岩石,越過拆離斷層向核雜岩兩側遷移,堆積在拆離斷層上盤附近,總體古流向與晚期脆性域的伸展方向一致.通過區域構造背景及深部岩漿作用分析,認為變質核雜岩形成受區域伸展作用和岩漿作用的雙重控制.花崗質岩漿將下地殼底侵作用所產生的熱力隆升疊加於區域拉伸背景之上,導致低角正斷層的發育.隨著低角斷層的不斷向上擴展,核雜岩遞進上升接近地表;脈動式強力定位的岩體促使核雜岩快速上升,以至出露地表.總之,赤峰樓子店雜岩具有科迪勒拉型變質核雜岩各種岩石和構造組合,糜棱狀岩帶是地殼伸展作用的產物,伴生上盤盆地具有拆離斷層上疊盆地的屬性,下盤糜棱狀岩帶運動學的不一致使之成為一新型變質核雜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