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以背靠黃浦江而打造的以黃浦江水源為主題的江南園林式博物園,占地400畝。以保護水資源、保護母親河,展示黃浦江深厚歷史和文化為主題而打造的水文化博物園。它是一座古橋博物館,也是一片名木古樹的保護區,更是上海難得一見的集齊水、橋、亭、台、樓、閣、樹、花、草、木的古典園林。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位於閔行區江川西路,距市中心約25公里,緊鄰黃浦江上游的取水口。附近有軌道5號線,A4公路至滬閔路,再到江川路朝西即可到達,交通十分便捷。博物園是上海市郊區的重點旅遊項目,也是靠近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最近的一座生態園。

主要景點

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是2003年7月動工興建,整體規劃面積約2100畝,由古生態園區、古文化園區和鄉村文化休閒區組成。古生態園區占地400畝,古文化園區占地800畝,鄉村文化休閒區占地900畝。博物園靜靜地臥在浦江岸邊,仿佛向人們訴說千年歷史故事,展示民族文化輝煌,營造人類和生態環境的美麗與和諧,形成一個以旅遊、觀光、科普、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旅遊度假區。

首先進入的是古生態園區,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一塊高達3米左右的太湖石,上面寫著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浦江魂。古生態園以河道、古樹、古橋、景觀石、仿古建築為主要景點,以古樸、自然、野趣為格調,園內建有水生物科普館、古橋科普館。

古生態園區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仿佛走進大森林似的。園內種植著百年樹齡以上的各類古樹600餘棵,有銀杏、香樟、紫薇、金桂、銀桂、木瓜、紅櫸、白櫸、瓜子黃楊,各領風騷,相得益彰。一棵棵古樹姿態不一,有的高聳挺拔,有的老態龍鍾、有的殘枝新發、有的像撐天的巨傘,有的像騰躍的蛟龍,無論是在朝霞滿天的清晨,還是夕陽西下的傍晚,都構成了一副蒼勁、幽深又充滿活力的古生態畫卷。

在古生態園區與百年古樹相伴的是一批千姿百態,取自不同地域,重達幾十噸、上百噸的巨石,有太湖石、鐘乳石、火山石、靈璧石、三江紅等。刻有"一帆風順"四個大字的石帆是一塊高8米、寬3米、厚0.4米的巨石,它矗立在江邊的木船上,仿佛在為江中航行船隻祝福。這一塊塊巨石聳立在園區各個角落,有的兀立如柱、有的怒目相向、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像蓮花瓣、有的像仙女晨讀,總之給人以鬼斧神工之嘆。

古生態園又像是一座古橋博物館。近50座明清時期所建的古石橋,搬遷至園內曲曲折折的河道上。石拱橋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英",許多能工巧匠建成了橫跨在江河上許多著名的古橋,像趙州橋、洛陽橋、寶帶橋、盧溝橋等。

園內的這些古橋也各有特色,有五孔的韓湘橋、單孔的香涇橋、三孔的醒獅橋,有跨梁式的平橋、曲橋,還有像皖南山區古村落中的廊橋,每一座橋都有一段歷史,一個動人的故事。以韓湘橋為中心的古橋群落,把拱橋、廊橋、平橋及古戲台連為一體,在湖水映襯下,形成一個蓬萊仙境。

總之,這裡件件是文物,處處有歷史。遊人在遊園中仿佛與歷史相伴,與古人同行。園區內長廊、小橋流水間的一些亭台也是別具一格,有的是六角亭,有的是八角亭,這些在古典園林中小巧玲瓏的建築,和古樹、古橋交相輝映,給人以美的感覺。園內的一些朱紅雕花木格門窗,灰磚黑瓦的仿古建築,青磚鋪設的地面,處處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古生態園中的湖水與浦江水相通,古橋與湖水相親,亭台與古橋相連,古樹與亭台相依,花草與古樹相伴,田野風光充滿了一派野趣。遊客在園中茶室里依窗而坐,品一壺香茗,賞一湖春色,或漫步在搖曳的竹林中,或河邊垂釣,或涼亭小憩,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心完全松馳,自然是人們休閒的最佳處。

古文化園區以馬橋古文化遺址仿真館、黃浦江歷史文化展示館、董其昌畫院、黃浦石林及本地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宗族祠堂為主要載體。馬橋地區是馬橋文化遺址所在地,距今4000年的歷史,是和崧澤文化遺址、廣富林文化遺址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研究上海歷史的重要史料。仿真館通過仿造的手段把馬橋地區的先民生活的形態,地理風貌真實地展現出來。

景點特色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從春秋戰國時期開挖,到明朝永樂年間基本形成,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上海從最早的一個小漁村到今天的國際大都市,都和這條江息息相關。黃浦江歷史文化展示館系統地介紹了黃浦江的形成以及在治理當中作出傑出貢獻的許多歷史人物、有關黃浦江的歷史事件、文獻、文物等,其中包括宋代范仲淹、明代海瑞、清代林則徐等給皇帝的奏疏、治理工程的碑文及抒情感懷的一些詩歌散文,向人們展示了歷史的厚重和先人的智慧。古文化園內配以仿古建築、古橋等,營造了濃濃的古文化氛圍。

鄉村文化休閒區以江岸村落展示館、農家樂休閒度假村、田野、果園、魚塘為空間,以傳統節日為抓手,以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為內容,營造野外的情趣。用毛石板鋪就的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徑,三葉草、野甘菊、車軸草爬滿了地面,千屈菜、蘆葦裝點著河道,古橋壁上雜草、爬山虎肆意橫行,厚木做成的路邊長椅,毛竹搭成的護欄,湖裡停泊的舢板,都使遊客感受到大都市公園綠地無法感受到的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佳境。生態園無疑是一個世外桃源。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緊靠浦江,滔滔的浦江水也成了園中一部分,這種巧妙的借景更顯得自然和博大,也突出了以保護水源、保護母親河,展示文化歷史的主題。

社會貢獻

韓湘水博園的建園理念是建立在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熱愛和把握傳統文化的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在全國各地、城市、農村進行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傳統文化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傳統文化特別是鄉土文化的消亡呈加劇的趨勢,同時在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的思潮的影響下,保護傳統文化的公益性事業也受到冷落。因此,韓湘水博園的建設更顯得難能可貴。然而更可貴的是在建園過程中敢於打破常規,以創新意識來構建整個園林。

韓湘水博園既不是現代的、時尚的,也不是傳統的、江南園林的複製和教科書般的循規蹈矩。在看似毫無章法、粗放隨意的布局和設定中,卻蘊含著獨具匠心的設計和獨樹一幟的風格。

首先,建設者以強化歷史文化內涵作為園區景觀設定的最高出發點,強調沒有文化內涵的園林只是一塊看似華麗卻沒有靈魂的綠地。因此承載著歷史和民風的古橋,鐫刻著歷史名人名言的黃浦石林,展示黃浦江文化瑰寶的歷史文化展示館,繚繞著農家炊煙的江岸村落展示館,體驗馬橋古文化先人刀耕火種的古文化遺址仿真館,還有董其昌畫院、宗族祠堂、水生物科普館、古橋科普館等等,都將一一的在水博園安營紮寨、安居樂業,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和古文化的墨香,傳遞著科學、文明、責任和榮耀。可以說,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中國的園林建造中是絕無僅有的。

其次,水博園的設計崇尚自然的生態,構建粗獷的體魄,營造野外的情趣,這一思路被廣泛的認同和稱道。毛石板鋪就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徑,三葉草、野甘菊、車軸草爬滿了地面的空隙,千屈菜、蘆葦裝點著河道,古橋壁上的雜草、爬山虎肆意橫行,原木做成的路邊長椅、毛竹搭成的河道護欄、湖裡停泊的舢板,都將使遊客感受到在市區公園綠地無法感受的回歸自然、融入野外的情趣和興奮。這裡沒有精細的製作,卻有精心的安排,沒有高貴的氣質,卻有耐尋的品味。這座在大都市中心城區邊緣的生態園林,對於生活在喧囂而嘈雜的環境、忙碌而疲憊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世外桃源。同時,水博園緊靠黃浦江,浩大的黃浦江也成了水博園的一部分,這種自然而巧妙的借景使水博園更顯得自然而博大,也為它的主題做了更好的詮釋。

水博園的不少建築設計堪稱是神來之筆。如座落在湖中的捧月亭以三座矮亭托起一座高亭,似三星捧月,一飛沖天;刻有“一帆風順”四個大字的石帆是一塊高8米、寬3米、厚0.4米的巨石,它矗立在江邊的木船上,仿佛在為江中航行的船隻祝福、祈禱;以韓湘橋為中心的古橋群落,把拱橋、廊橋、平橋及古戲台連為一體,形成一個龐大的、四通八達的古建築、古石橋群。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9:00~16:00

門票

50元/人,團體、學生優惠

交通

軌道5號線至終點站閔行開發區站

自駕車A4高速公路到滬閔路,再到江川路

公交徐閔線至閔行西渡轉閔東線至終點站

周邊景點

馬橋園藝場、馬橋文化遺址、上海影視樂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