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露香園顧繡

上海露香園顧繡原始於明代。顧氏後裔精於刺繡,有獨到之處,繡品供觀賞、贈友,“顧繡”即由此得名。

由來

上海露香園顧繡原始於明代。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松江府有個進士叫顧名世,晚年在上海九畝地建 築了一座林園居住,取名“露香園”。顧氏後裔精於刺繡,有獨到之處,繡品供觀賞、贈友,“顧繡”即由此得名。

流傳歷史

顧氏繡法從內廷傳來,擘絲比頭髮還細,針刺纖細如毫毛,配 色精妙,別具心裁。所繡山水、人物、花鳥都氣韻生動,精細無比,“顧繡”之名大振。 明末地方志提及顧繡時記述:“尺幅之素,精者值銀幾兩,全幅高大者,不啻數金。”可見 顧繡之名貴。當年蘇州、杭州民間的繡品以及官營絲織機構還將他們的製品冠以“顧繡” 之名。由此足見顧繡影響之深廣。現今,有史料可查考到的顧繡名手有繆氏、韓希孟和顧 蘭玉等人。繆氏是顧名世的長子顧 匯海之妾,她繡技很高,“所繡人物,山水、花卉大有 生韻。”韓希孟是顧名世的孫媳,在顧繡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的丈夫顧壽潛,別號繡 佛主人,能詩善畫;韓希孟既善繡,也工畫花卉。夫婦都有很高的藝術素養,珍視刺繡, 認為 刺繡不應只是衣裙裝飾的從屬物,而應以它的獨特風格,顯示出獨立的藝術地位。韓希孟鑽研刺繡“覃精運巧,寢寐經營”。作品大多繡宋、元名畫,她充分運用針鋒特技 來表達畫面的神韻。所繡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洗馬圖》是她的代表作,繡出了洗 馬人全神貫注洗馬的神情。繡制山水,能表達各派的畫風,她繡制的宋代名畫家米芾的山水畫,根據近水遠山的透視關係,採用不同的針法,表現了山、雲、水、天、虛無縹緲、似有若無的意境。她繡的花鳥魚蟲,生氣回動,五彩斑讕。韓希孟的精湛技藝確立了顧繡 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手法對後世仿真繡具有啟迪作用。蘇繡的發展受她影響很大。到了 清代,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設刺繡作坊,廣收徙弟,傳授顧秀技法。自此,顧秀傳到上海四郊,民間婦女爭相仿製。商人開設繡莊,收購繡品,顧繡之名傳遍江南。清嘉慶年間,因未能真正普及民間,顧繡漸漸衰落,年久幾至失傳。

品種

產品形式除傳統畫繡掛幅外,還有睡衣,浴衣、檯布、枕套、被面、圍巾等品種。

特點

顧繡針法多樣,色彩豐富,絲縷分明,質地大都用軟緞、綢料及特麗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