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烈士陵園

上海烈士陵園

上海烈士陵園位於上海徐匯區龍華路2887號,1992年上海市委將漕溪路上海烈士陵園併入龍華烈士陵園。上海縣轄區的烈士陵園有高橋烈士陵園、寶山烈士陵園、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松江區烈士陵園、金山區革命烈士陵園、南匯區烈士陵園、奉賢區烈士陵園、青浦西(東)鄉革命烈士陵園、崇明縣烈士館、川沙烈士陵園、閔行區烈士陵園。

基本信息

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建於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公園原址,位於上海市區西南,與華龍古寺毗鄰。陵園士陵園陵園占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烈士就義地、碑林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幹部骨灰存放區遊憩區共8個功能區。

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主軸線上,其正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7個大字。紀念館分8個展廳,以1000餘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圖片,展示自鴉片戰爭以來,為“獨立、民主、解放、建設”而戰鬥和犧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烈士紀念堂安放著500餘位烈士的骨灰,堂內設有一幅題為“碧血”的大型瓷版畫,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陵園內有全國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紀念雕塑和集當代書法大成的龍華烈士詩詞碑林。

解放前,國民黨凇滬警備司令部位於公園西側,內設看守所,1927年到1937年,數以千計的革命志士曾被關押於此。公園東北為刑場羅亦農彭湃陳延年李求實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等革命志士就義於此。1985年,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把國民黨凇滬警備司令部、烈士就義地原址、龍華公園建為龍華烈士陵園,1990年動工,江澤民為紀念碑題寫碧血丹心為人民,鄧小平題寫園名,陳雲為紀念觀題寫館名。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1992年上海市委決定將漕溪路上海烈士陵園併入龍華烈士陵園,1995年7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園名的龍華烈士陵園位於龍華寺西側,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這裡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後,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併建設。1995年7月1日建成開放。

沿革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擬建造龍華烈士紀念公園,在原龍華公園的基礎上征地、圍牆、綠化,在公園入口處矗立“紅岩石”。上海龍華烈士陵園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斷。

1983年12月,趙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來上海龍華,建議修建龍華烈士陵園,鄧小平當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關於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請示》和《關於龍華烈士陵園總體設計方案的請示報告》。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將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0月,江澤民為龍華烈士陵園紀念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鄧小平為龍華烈士陵園題寫園名,1991年2月,陳云為龍華烈士紀念館題寫館名。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併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於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於1997年5月28日開館。

結構設施

公園主題、主軸線、主體建築相交融;昨天、今天、明天交接,建築、園林小品、雕塑藝術相輝映。突出地把園林建園門內廣場保留了龍華公園原有的一片香樟密林,外圍散置龍柏、羅漢松等大樹,下層配置冬青等小灌木。龍華觀桃是上海歷史上有名的勝景,在陵園大門東側有大片桃樹林,種植碧桃、垂絲桃、壽星桃等品種500餘株,周邊內側還種有紅花夾竹桃。

南北主軸線甬道兩側密植高大龍柏,圓柱型樹冠綿延成兩道綠牆。外面兩側是兩排四季常青的雪松和葉色鮮紅的楓樹,體現出整個陵園的主體意境。甬道中段兩旁是對稱的大花壇,滿壇鮮花簇擁在烈士紀念碑前。東西副軸線與南北主軸線垂直交錯,成為東西向的林蔭幹道,兩旁以廣玉蘭為主調樹種,配置茶花、八角金盤、八仙花等花灌木。副軸線東段伸入碑林區全部植竹叢,象徵烈士的高尚氣節。另一條副軸線位於西北部,綠化以墓地為主體,列植蜀檜柏作為背景樹,墓地前面鋪常綠草坪,四周群植臘梅、南天竹、桂花、石榴、紫薇等。 

紀念瞻仰區:陵園中部、南部的南北主軸線上,大門廣場內有傳統特色的門樓,樓頂上為鄧小平所題龍華烈士陵園,門外廣場東側保留紅岩。門內香樟林後為三層逐層升高和逐層向兩邊擴大的平台。第三層廣場正中,一座用紅色花崗石築成的巨大橫幅由鮮花凌空托起,碑正面鐫刻碧血丹心為人民,反面為碑文。紀念碑後面是紀念館,呈金字塔形。第二層平台兩旁,有獨立、民主、解放、建設兩組主題雕塑。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碑林遺址區:在陵園東側,緊依龍華古寺。共由兩座碑亭、四座碑廊、兩座碑牆和大型梯形式花壇組成。入口處是一座名為《且為忠魂舞》大型烈士群雕,底座鐫刻毛澤東手書的《蝶戀花》,兩座碑亭皆為方形,攢尖頂,亭中央各立一根四面有碑文的碑柱。碑廊外一側建有對稱的兩座碑牆,一牆鐫刻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全文手跡;另一牆鐫刻烈士詩文29首。在茂林修竹間,還豎立數十塊保持自然形態、大小不等的石林碑刻。

就義地及地下通道:位於陵園東北隅,南銜遺址碑林區,西臨紀念瞻仰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墓區:由烈士紀念堂和烈士墓地及無名烈士墓組成。烈士紀念堂造型別致,圓形的頂部是斜面幾何形鋼架玻璃天棚結構,牆面內外共有三塊百年英烈歷史浮雕,紀念堂內有一幅瓷版畫,主題為碧血,取材於春秋的碧血丹心。墓地分東西兩塊。

碑苑:龍華烈士陵園的碑林,占地20餘畝,是以烈士遺詩、遺文為主要內容的一座現代碑林。碑林位於陵園東西軸線的東端,西接紀念碑廣場,北通龍華烈士紀念地,是一個充滿濃厚民族文化的環境。碑林有碑亭、碑廊、碑壁及碑石等四種碑刻形式。碑亭有2座,踞於東西軸線之上,每個亭中設四碑壁,周圍配有石凳。碑廊計4座,方形,外環為廊,中留天井,天井中築平台,樹自然巨石為碑。碑壁2堵,各長50米,設於碑林中段南北兩翼,起伏延伸。碑石有兩種,有大塊的河卵石和大型的太湖石,千姿百態,立於亭、廊之外,站立在草地道邊和茂林修竹、花叢樹蔭之中。

碑林鐫刻李大釗蔡和森瞿秋白和魯迅等創作的詩文90餘首,碑苑書法除個別為烈士本人手記外,余者皆為國內書法名家謝稚柳顧廷龍程十髮沈鵬錢君陶賴少其李百忍王學仲等書寫,楷、行、隸、草、篆等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與烈士詩文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碑苑極富大地藝術風格,翠竹雅書,別具天趣。

高橋烈士陵園

高橋烈士陵園是市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建於l954年,占地面積38.5畝,共安葬為解放上海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l616名。1997年興建了大型“八一”雕塑。2003年浦東新區政府對高橋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擴建,一期工程項目由新區政府投資1300萬元,改建大門、停車場、紀念碑、祭掃廣場、道路和綠化。

經過改擴建後,祭掃廣場由原來的700平方米擴大到138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參加祭掃儀式。改建後的紀念碑由花崗岩大理石砌成,高度由原來的13米提高到20米,更加巍峨壯觀。在紀念碑兩例增設了12幅高2.2米、寬1.5米的浮雕,浮雕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解放軍戰士浴血奮戰的激烈場面。廣場正前方兩側用花崗岩大理石製作了兩幅長15米、寬l.8米的大型浮雕,分別是激戰浦東和歡慶勝利的場景。新增綠化面積10650平方米,將中央大道兩鍘草坪改建成丘陵式的綠坡,樹木花草映襯,不僅體現了陵園的莊嚴肅穆,而且還具有園林的景物之美。為了方便廣大掃墓民眾,陵園免費為掃墓單位和個人提供花圈,並代寫輓聯。同時,陵園還準備了黨旗、團旗、少先隊旗和無線話筒,並免費提供藥品和茶水,隨時隨地為掃墓民眾服務。

寶山烈士陵園

寶山烈士陵園是市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位於寶山區境內的寶楊路東段北側,現占地面積23.5畝。始建於1956年3月,原名寶山縣烈士公墓;1976年改建,更名寶山烈士墓;1987年12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上海市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市級陵園),並更名為寶山烈士陵園。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共1932名。1949年5月為解放上海在寶山戰場中壯烈捐軀的1904名:抗日戰爭犧牲2名;抗美援朝中犧牲2名;中越反擊戰中犧牲2名;建國後在執行各項任務中犧牲22名。另外安裝無名烈士128名。

設施:

園墓區面積5100平方米,占陵園總面積三分之一。墓區中央聳立著一座15米高的烈士紀念塔,正面鐫刻著陳毅元帥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紀念塔背後,是一座“百萬雄師勝利渡江”的浮雕壁照。60座烈士英明碑分別列在紀念塔的東、西、北三方15個墓穴內,每塊石碑上刻有32位革命烈士的名字。

主體建築

烈士紀念館是陵園主體建築和祭掃烈士的主要內容之一,位於陵園南側,建築面積80平方米。正門上方懸掛著由葉飛上將題寫的“寶山烈士紀念館”館匾。紀念館由序言廳、展示廳兩部分組成。展示廳正中是實體碉堡建築,映輝出當年的實戰場面,四周陳列的是在上海戰役寶山戰場中英勇犧牲的部分烈士事跡及遺物。

服務內容

為瞻仰民眾免費提供紙、筆墨、代寫輓聯;提供茶水和藥品;寶山地區旅遊諮詢服務;為烈屬免費提供鮮花。

交通情況

公交51、116、848、813、952路,旅遊五號線、江月線

嘉定烈士陵園

嘉定烈士陵園是市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陵園建於1959年,1993年初遷建,2000年3月竣工。現位於嘉定塔城東路486號,占地面積53畝。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199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嘉定區人民政府分別列為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烈士

陵園褒揚著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741名,其中在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22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43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487名,建國後犧牲的189名。

主體建築

有烈士墓區墓碑6座,群體墓穴17隻,建有烈士史料陳列館和烈士骨灰安放室,花崗石下沉式廣場和建有244個踏步[象徵244名無名烈士]的人行高架路獨具一格。呈“X”“Y”型的2個荷花池靜傍在高架路兩側。陵園大門中間用紅色彩道板鋪設的南廣場長28米,寓意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到建立新中國中華兒女浴血奮鬥的28年,園內環境優美典雅,莊嚴肅穆。

服務內容:

為前來祭掃的各界人士提供良好的環境,保持園容園貌整潔、優美、安全,進出暢通;提供規範的接待服務,提供講解服務;依託教育基地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學校素質教育、社區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特色服務。

交通情況

公共運輸:新嘉線、滬嘉線、北嘉線、旅遊六號線、嘉定環三線。

松江烈士陵園

是市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84年3月26日,占地面積30.17畝。紀念碑高20米,紀念碑平台900平方米,有近300平方米的陳展大廳,陳展松江各個時期1 4位烈士的事跡。陵園安葬烈士170位,其中解放前犧牲的烈士35位,解放後犧牲的烈士136位。園內建有1800平方米的祭奠廣場。2000平方米的進門廣場和10000平方米的綠化面積。

1993年擴建以來,各項服務措施不斷完善,創建文明行業、綠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99年被列為上海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陵園認真做好烈士家屬和社會各界祭掃、參觀、紀念活動的服務接待工作,免收門票,免費提供醫療服務、茶水、代寫輓聯等。

金山烈士陵園

陵園始建於1979年,占地面積5531平方米,安葬烈士44位(其中,楓涇公墓烈士墓區安葬烈士6位,金山公園內安葬烈士2位)。陵園內建有金山烈士史料室,陳展了烈士221位。該陵園是金山區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常年對外開放,為前來祭掃的民眾提供鮮花,對參觀的民眾提供講解服務。

南匯烈士陵園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南匯區烈士陵園

南匯區烈士陵園建於1960年,占地面積14241平方米。陵園有能容納近千人的紀念廣場,一座11米高的紀念塔烈士墓地。陵園有一棟3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史跡陳列士室,展有60名烈士的光輝事跡。烈士英名室鐫刻著南匯籍660位烈士的英名與他們的簡歷。陵園幾經修繕和建設,是市級花園單位,連續20年被評為區(縣)級文明單位,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農口級文明單位,是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南匯區烈士陵園加強日常管理,注重對烈士遺物、革命史料的收集、陳列、保管,強化綠化,為掃墓者提供莊嚴肅穆的祭掃環境。

該陵園每天早晨4:30一8:30免費對外開放,為周圍民眾提供晨練場所。同時為周圍社區、民眾、企事業單位提供綠化指導,開展擺花業務。

奉賢烈士陵園

奉賢區烈士陵園地處奉賢區政府的東側約兩公里處,建於1954年,占地面積約6500平方米,安葬烈士19位。烈士陳列室4間,約100平方米,陳列各個時期的烈士名單。另在莊行建有莊行暴動烈士紀念碑,在奉城建有李主一烈士紀念碑,在四團鎮中心國小建有趙天鵬烈士紀念碑,在奉城鎮北面建有北宋抗日烈士紀念碑。這五處烈士紀念地於1983年4月11日列為奉賢區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是對社會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服務機構,隨時做好服務接待工作。五處烈士紀念地均有烈士事跡情況介紹,其中有2個紀念地有烈士的像片及烈士的生平事跡介紹。清明期間,各個紀念地均有烈士生平事跡講解員,同時根據前來瞻仰單位的要求,可提供烈士生平事跡材料,也可製作花圈等服務工作。

青浦烈士陵園

青浦西鄉革命烈士陵園占地l 0畝,建築面積約560平方米,院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墓區5處,安葬烈士35位。青浦東鄉革命烈士陵園占地16畝,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院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墓區3處,安葬烈士54位,另建有原淞滬抗日游擊縱隊領導人、原江蘇省農業廳廳長顧復生同志的墓穴以及無名革命烈士墓區。園內建有陳列室,收藏全區的革命烈士資料、圖片供大家觀瞻。

崇明烈士館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崇明烈士陵園

崇明烈士館位於新河鎮東首,陳海公路南側,始建於1951年,占地面積14500平方米。1988年6月經崇明縣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為“縣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隨著烈士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1996年“崇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縣國防教育基地”相繼在烈士館正式掛牌。烈士館已經跨入縣級“文明視窗”和市級“花園單位”的先進行列。烈士館資料室保存著崇明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378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297張以及各種文書檔案45卷。

崇明縣烈士館接待社會各界人士來館開展各種活動,並提供烈士宣傳資料、鮮花、花籃、花圈、茶水。

川沙烈士陵園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川沙烈士陵園

川沙烈士陵園建於1956年,占地面積15328平方米,安葬著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以及解放後在保衛祖國、抗洪搶險斗命中殉職的烈士共378名。另在三林塘烈士墓區安葬烈士3名。川沙烈士陵園經過全面改建,新建了烈士紀念館,專門設定了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影視廳,莊嚴肅穆。新建的烈士墓區位於陵園的北端,由三個墓體組成。烈士紀念館陳展面積為200平方米,採用倒敘手法,介紹了各個時期犧牲的部分烈士事跡。陳展形式採用了影景合成、幻燈投影、場景變換等現代科技手段,使陳展內容更具可看性。氣勢雄偉的烈士英名錄牆上,面用花崗岩圓雕組合成烈士頭像,兩邊是花崗岩的浮雕畫面,中間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浦東地區各個革命歷史時期光榮犧牲的500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供人們瞻仰

為了方便廣大掃墓民眾,陵園免費為掃墓單位和個人提供花圈,代寫輓聯,準備了黨旗、團旗、少先隊旗和無線話筒,免費提供藥品和茶水,隨時隨地為掃墓民眾服務。

閔行烈士陵園

閔行區烈士陵園位於上海閔行區莘莊中春路沁春路西側莘莊工業區休閒公園一湖中小島上。整個陵園占地面積24600餘平方米,形如一把琵琶,迎賓大道似琴弦,居中軸線上,橫貫陵園東西。

陵園自東向西依此為辦公樓祭掃廣場、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墓區四部分組成。祭掃廣場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開展祭掃活動。祭掃廣場西側樹立著一座高4.5、寬10米的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同志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向西拾級而上,是一座三層結構的革命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陳列館建築面積2452平方米,館內主要展示革命烈士生平事跡介紹、烈士遺像遺物和一個展示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攻打漕寶路七號橋戰鬥立體場景的大型沙盤

陳列館的西面是一個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烈士墓區。墓區呈梯田狀分布,埋葬著抗日戰爭、解放上海戰役中犧牲的部分解放軍指戰員和支前民工,以及建國後因戰因公而不幸犧牲的181位革命烈士的忠骨。整座陵園綠化率達70%以上,四面環水,綠樹成蔭,松柏常青,莊嚴肅穆。

歷史
(圖)上海烈士陵園上海 閔行區烈士陵園

為紀念革命先烈,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1949年秋和1962年春在北橋黃家塘和北橋農場苗圃,原上海縣人民政府先後兩次修建革命烈士墓。

1981年4月,上海縣烈士陵園在莘莊鎮莘西路66號破土動工。於1985年6月建成,占地11000平方米。將原安葬在北橋烈士墓和部分散葬在外的144位革命烈士的遺骸遷葬於此。陵園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3月,由於行政區劃變動,上海縣烈士陵園更名為閔行區烈士陵園。1995年3月,區烈士陵園被閔行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閔行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4月,閔行區人民政府批准立項,決定由財政撥款2600多萬元,遷址重建閔行區烈士陵園。

2003年6月18日,新的閔行區烈士陵園正式在莘莊工業區中春路沁春路西側破土動工。2003年12月22日,進行了遷墓。2004年清明前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

烈士

侯伯泉趙季昌嚴同宇顧振曹仁壽張崇逸趙鐸心顧關濤吳庚民趙瑞卿張復興邢根福丁國君周戈伐唐建光徐鶴雲毛一明劉國華石建清等。

交通路線:莘春線、747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