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平中學

上海建平中學

建平中學創建於1944年,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學校位於浦東楊浦大橋西側,交通便利,校園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學校占地面積39191平方米、建築面積21100平方米、綠化面積118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校區鳥瞰校區鳥瞰

建平中學的前身為私立洋涇中國小,創建於1944年。1954年學校改名為建平中學。1978年,被確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建平中學以“促進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發展”、“合格+特長”、“規範+選擇”為辦學理念,旨在培養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和領袖氣質”的新型人才,進行全方位的課程改革,構建具有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的精神核心的現代學校文化,構建一個包括企業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在內的學校文化系統。

建平中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04年首批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先後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上海市文明單位、全國體育衛生先進集體、全國綠色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上海市民眾體育先進學校、上海市中國小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模範職工之家、上海市中國小示範圖書館等十多個國家級、市級榮譽稱號。建平語文組2002年獲上海市“紅旗班組”稱號,2003年獲上海市政府頒發的上海市文明班組稱號,英語組2002年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集體。

師資力量

外交講課外交講課

建平中學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師德高尚、專業水平高的師資隊伍,他們中有國家級骨幹校長、骨幹教師的指導教師,有上海市市級骨幹教師帶教導師,有國家級骨幹教師,有特級教師,有上海市市級骨幹教師,區學科帶頭人區骨幹教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全國勞模、上海市勞模、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上海市優秀園丁。

辦學特色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近些年來,數百名學生獲得市、區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青團員、雛鷹好少年、上海市未來建設者等光榮稱號。教育質量連年獲得大面積豐收,拔尖人才大批湧現。建平學生在國際、國內(區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已達8千人次。他們當中有參加全國數、理、化冬令營,並獲得全國一等獎,其中張健獲第35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獎。參加“東華杯”化學競賽連續五年獲得團體冠軍。女藍10多次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冠軍。建平學生參加國際、國內機器人、電子製作等項目的競賽近百次奪得團體第一名和個人冠軍。連續五年獲上海市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團體第一名。建平學子連續幾年高考升學率100%,98%以上進本科大學,90%以上的學生考進重點大學。

建平中學在海內外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文匯報》、《解放日報》等數十家媒體均發表長篇報導,報導建平中學師生的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榮譽

部分榮譽部分榮譽

建平中學已和復旦大學一起申請成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建平中學以其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績,蜚譽海內外。學校已先後12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全國體育衛生先進集體、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單位。建平中學已被教育部確定為德育大綱的試點實驗學校。“合格加特長”、“規範加選擇”的建平教育模式令世人矚目。接近100%的學生考上大學,近90%的學生被重點大學錄取,拔尖人才大批湧現,建平中學在國際、國內(區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已達6000人次。數萬名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和國內各部門、各地區、各行業,建平畢業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質、勤奮創新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工作實績,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

近年來,建平中學結合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未來趨勢,適時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步伐,通過實行分層次、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擁有一批在全國、全市有影響的、先進水平的學科,擁有一支學術造詣較深、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特級教師6人,高級教師50多人。並以教育產業化、規模化的大手筆創建建平教育集團,已先後創辦了上海國際職業培訓中心、建平西校、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浦發中學、建平網校、建平實驗學校和建平世紀中學。

建平中學與大學建立合作發展的共同體,與上海其它24所重點高中一起組成了和國家“211”重點大學--上海大學的自主招生選拔聯盟,實現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為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學生提供了途徑。 

建平中學面向21世紀的發展總體目標是:“崇尚一流、保證優良、追求卓越”,為21世紀的我國基礎教育提供一個可資借鑑的高效能教育模式。學校要建成思想先進、隊伍精幹、管理高效、課程結構完善、教學過程最佳化、具有自主發展功能,培養高素質多規格人才,在國內國際有較高聲譽的全國素質教育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

學校發展規劃

學習西校區學習西校區

下基礎教育,從世界範圍來看,主題詞是課程改革,從中國範圍來看,主題詞是學校文化建設,這是時代的主鏇律。根據社會發展趨勢要求,結合建平中學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與現狀分析,特提出未來五年學校發展整體規劃。基本成績:

發展目標

2003年8月以來建平中學率先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確立獨具特色的建平培養目標,努力構建具有建平特色的課程文化、企業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力圖在建平中學建設成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的現代學校文化。

示範學校

建平中學歷時5年以課程改革為抓手,構建建平學校課程體系,已經初見端倪,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學校環境面貌一新,管理改革逐步深入,學校核心發展力有所提升。2004年參加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總結性評審,建平中學以9項指標全優的成績首批通過驗收。

精神文明

2005年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2003—2007年建平中學每年均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

社會影響

2006年新華網、《中國青年報》發表長篇報導《文化鑄精魂,激情滿校園》,報導建平中學的課程改革和學校文化建設。環

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改造完工,一個嶄新的建平校園矗立在世人眼前。環境問題環境建設的文化含量有待於進一步增強。

問題所在

課程問題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課程體系雖然初見端倪,但並未建成;學校課程評價與課程管理急待加 強;模組課程建設還存在學科之間的不平衡、年級之間的不平衡,模組課程有待於繼續堅持、改進和不斷完善;學校課程制度建設有待深入。 

隊伍問題

師專業發展遭遇瓶頸,資深高端教師個體發展不夠全面,申報特級教師尚有缺憾;青年教師的教學功力尚顯不足;教師整體文化素養有待充分提高,教師的創造激情有待於充分點燃,教師培訓模式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創新;幹部大局觀、協調性、紀律性有待加強。 

管理問題

管理改革有待於進一步最佳化,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工作中的忙亂現象有待克服,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有待加強。

指導思想

今後5年的工作,必須把建平教育放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背景下,放在建平幾十年教育改革、不斷提升核心發展力的歷史進程中,來思考謀劃。以國際視野、科學思維、戰略眼光來規劃未來。必須更加注重教育的質量,必須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必須更加注重最佳化發展的途徑,必須更加注重激發全體建平人的內在動力,堅定不移地走課程改革之路,走文化建設之路,提升建平的核心發展力,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以我們的實驗和改革引領並推進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

發展目標

學校風光學校風光

形成以課程文化為中心,以課程文化、企業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為構成的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格局;實現建平學校課程體系校本化;出名牌教師,出品牌學科,出研訓文化;曹路校區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形成富有審美人文氣息的學校文化環境;初步形成科學化、網路化、人文化、民主化的學校管理系統,強化人文關懷,實現學校管理的清晰、協調、簡潔、高效;推進“四個文化”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教育文化素養,增強“四個文化”的輻射功能,擴大建平中學在基礎教育領域裡的影響。

工作重點

課程改革與課程文化建設
基本思想:課程建設是學校工作的核心,課程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載體。建平中學要在課程的系列化、校本化、國際化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激發教師投入課程改革的創造熱情,激發學生參與課程改革的熱情,讓學生充分享受課程改革的成果。 

目標:構建體現學校文化追求的特色課程,一個由領域——學科——(系列)——模組組成的建平學校課程體系;關注課程管理特別是過程管理;最佳化課程評價。主題詞:管理、評價、最佳化、沉澱。

學校建築學校建築

1、建設一批精緻的課程模組。形成系列學術課程、德育課程、競賽課程、活動課程;梳理已有的模組,選擇優秀模組加以固化,編成教本和學本,然後傳至下一個年級,同時加以改進,不斷完善。完整的“課程模組”必須構建起“課程綱要”、“教材學本”、“學習方式”、“評價模式”。

2、完善豐富的教學實驗方式。繼續施行分層次、多樣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語文數位化課堂實驗、數學TI實驗、物理雷射實驗、生物顯微互動實驗的教學功能。 

3、整合全面系統的評價模式。建立建平評價體系,實施多元評價方式。做好下面幾項工作:學分制、多元評價機制、過程評價、評優系列的進一步完善。

4、構建規範的學校課程制度。學校課程制度是在學校時空範圍內形成和制定的強制要求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的有關人員共同遵守的程式、步驟和規範體系、規則體系。它包括:學校課程規劃制度、學校課程設定制度、學校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制度、學校課程實施制度、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學校課程管理制度。

5、實現建平德育的跨越發展。在德育主體上,應從教師個體,向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群體,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專家、離退休幹部、各界精英、社會普通勞動者等多元德育主體的轉變。在德育內容上,應從單一的學校德育,向豐富多樣真實複雜的社會德育轉變;在德育形式上,應從側重靜態的道德知識教育,向靈活多樣、注重實效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動態教育轉變;在德育規劃上,應從追求短期行為,向注重常態化、長效化轉變。

6、最佳化建平學校的國際課程培養建平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即在全球化社會中生活和工作能力,這是一種雙向理解、雙向交流的能力;培養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參與國際競爭、通曉國際規則的人才。提升建平課程的國際認可程度;完善留學生課程體系,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

校本培訓和企業文化建設

學校標誌——金蘋果學校標誌——金蘋果

基本思想:樹立建平教師隊伍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了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了學生健康幸福地成長。激發教師的職業激情——讓教師真正體會到教育工作是教師自身生命激情的體現,也是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增強建平人的大局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保持一種昂揚向上、努力奮鬥的精神。給予雙重關懷——給教師制度與倫理的雙重關懷。關注隱性文化——培育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新上海人形象。促進文化成長——培養學者型教師,使教師在文化修養中提升自己,濡染學生,立德,立言,修己,修人。

目標:出名牌教師:從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層面上看,經過三年的努力,使教師對於教育的價值判斷有一個質的飛躍,使教師能夠站到時代的最前沿,理解教育,並努力按照這樣的理解去實踐,探索。提升學科素養,培養學者型教師,是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目標,我們還將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與教育教學能力,造就名學科、名師,力爭推出有全國影響的名師1—2名,在上海市有影響的名師5—10名,爭取學校1/3教師能夠成為浦東新區學科帶頭人或學科骨幹。出品牌學科:從培養學習型組織的層面看,經過三年的努力,著力打造集科研、師訓、課改功能於一身的專業發展型備課組,並在此基礎上,完成新型備課組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建設,培植在教育界有相當影響的名學科,力爭1—2個在全國產生影響品牌學科,學校備課組學習型組織建設經驗能夠在上海市產生影響,在浦東新區輻射與推廣。出系列課程:建設一批師訓課程模組,形成專家、教師、家長、社會人士、學生為師訓課程主體的、體現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校本研修系列課程。出研訓文化:堅持“課改、師訓、教研三位一體”的學校企業文化建設指導思想。不斷完善學校校本培訓的體制與機制,結合學校發展特點,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展示空間與舞台,積極探索旨在形成一種教師持續學習和發展的學校文化。出經驗影響:從學校的輻射影響層面上看,經過三年努力,總結學校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通過不同的途徑對新區相關學校以及上海市乃至全國兄弟學校進行輻射。並且,在輻射的過程中,總結針對不同學校的輻射模式,使建平中學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出優秀幹部:幹部是思想者、領導者、管理者、建設者;幹部應該有領袖的氣質、有大局觀念、有垂範意識。建平幹部應該是思想者,應該具有開闊的思想視閾,較為廣泛地了解社會發展變化,深入研究教育的發展走向,探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的教育規律。建平幹部應該是領導者,引領全體教師員工建立“為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共同價值取向,領導全體建平人構建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符合學校實際的學校發展規劃和課程規劃,通過有效科學的人文化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精神文化的提升,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平幹部應該是身體力行的建設者,與廣大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教學,進行課程改革,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獲得親身體驗,掌握一手資料,體會改革的艱辛,分享教育的快樂。中層主要幹部採用輪崗制實現一專多能,提升整體水平。主題詞:構建、課程、完善、機制1、構建新模式。發現並積極培養青年幹部——與學生值周相配合,在班主任、青年教師試行執行校長制,負責一月的學校日常工作。2、建設新課程。根據教師專業構成,開發建平師訓課程模組,建設建平系列師訓課程。教師專業

學生早操學生早操

構成:專門的知識(背景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特殊的技能(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整合、課堂教學實施、課程教學評價) 職業的情意(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品質)3、完善新機制。⑴教師的準入機制建平中學的發展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但是在準入機制上,要從嚴要求,關注發展。應該從職業理想、專業素養、教學基本功以及學校整體教師隊伍結構等方面進行全面考量。要將教師引入過程與學校學科組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發揚民主,進行評價、學習的過程中,使每個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進行反思。學校要加強決策的透明度,以制度保障教師引進工作的順利開展。⑵教師的聘任機制突破目前人事制度管理的瓶頸,使學校的教師聘任,成為激勵教師不斷進步,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將首席教師、特約研究員、低評高聘等學校聘任制度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學校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⑶教師的培訓機制集中體現出課改、師訓、教研三位一體的培訓原則,以問題、讀書、行動、反思、改進為基本模式,在教師師訓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學校課程文化建設以及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建立相應的管理模式,使教師培訓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同時又能將教師培訓與教師日常工作與個人追求密切的結合在一起,形成高效、自覺的培訓氛圍。⑷教師的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機制。使評價本身成為促進教師發展,提升教師職業操守的有效手段。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性與民主性的結合,要注重個人反思、績效分析與學生滿意度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要目標明確(提高教師素養),形式多樣,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評價促進反思,實現提升。⑸示範和輻射機制積極總結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並且對這些經驗進行理論反思,從而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結對、幫扶、舉行理論研討活動和公開展示活動以及出版相關研究成果等方式,起到示範與輻射作用。同時也注重與高校、國際有關科研機構的聯繫與合作,一方面,使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上新台階,同時也積極參與全國乃至國際相關領域的對話,力爭使學校的示範與輻射作用能夠更大。

環境改造和環境文化建設

師生文化活動師生文化活動

基本思想:校園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外在的物質環境和內在的人際環境:物質環境包括學校建築、教室內外、自然景觀、園林小品、雕塑飾物、校旗、校徽、校服等,人際環境包括教師之間、乾群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等各種關係。這兩種環境在人心理上的潛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有巨大的教育功效。目標:把學校建設成高雅的文化殿堂、優越的學習場所,使之成為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

主題詞:現代、人文、高雅1、現代化環境建設。用先進的理念來規劃和設計校園。兩校區的布局分工,新校區新概念的整體設計和文化包裝,要有三個體現:體現現代意識,體現現代學校特徵,體現建平人的文化精神。2、人文化環境。即講究環境與生命的關係,使環境更具有人性化。這體現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對教職員工的人文關懷。對學生而言,學校應創造具有發展意義和教育價值、符合童心、童趣、童真這種“三童”特徵的學校環境文化。3、聲、色、光創設優美學校環境。播放音樂,營造藝術化的校園氛圍,改善學生的聽覺狀態,減輕他們的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在美化教室時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學性能,消除教室環境中各種不適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的色彩。教室中合理的照明與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調節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保護學生視力。4、師生的精神家園。校園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場所,學校環境留下了師生的活動和音容笑貌,積澱著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顯示在學校空間中,反映一定群體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蘊含著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要把師生的精神文化映射到環境建設之中,讓學校的每一面牆、每一塊綠地都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展示風采的最佳場所,傳達出高雅、大氣的文化品位。5、信息化環境。繼續完善網路化、信息化建設,構築師生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合作化的研究條件,多樣化的交流平台。

管理最佳化與管理文化建設

參加活動參加活動

基本思想: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這是一個學校管理的美妙理想,是一個不斷接近的夢想。當前學校的管理形態是呈現多元狀態的,既有文化管理的模式、道德管理的方式,也有制度管理的模式、權力管理方式,依法治校、科學治校、民主治校。

目標:1、建立基於民本的、問題的、發展的學校管理,在學校新文化的平台上,建立先進的管理制度,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目標重新疏理學校管理流程,完善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增強管理層對於學校共同價值取向的認同感,增強管理層的服務意識,使學校管理層能夠更高效地服務於學校的育人目標。2、初步形成科學化、民主化、人文化、網路化的學校管理系統,學校管理清晰、協調、簡潔、高效。提煉建平管理經驗,不斷加以完善,使之在更大範圍內發揮作用。

主題詞:科學、民主、人文、網路科學化:指管理實現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要深入反思總結ISO9001質量體系,使其進一步最佳化、簡約、實效。

民主化:充分發揮“3會”、“6制”的民主決策職能,重大問題的決策必須通過教代會、學代會、家長委員會討論通過。逐步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民主監督制度、聽證會制度、民主黨派座談會制度、幹部考核制度、學生自主管理制度。

人文化:指管理的人文關懷。學校管理是一項面對人、面對人的發展的工作,所謂科學管理、民主決策實際上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調動每一個人的內在生命激情,使學校真正成為每一個師生的精神家園,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個人發展上對每一個師生予以關懷。網路化:建設網路化管理平台,建設與學校ISO9001配套的質量管理網路。

階段任務

學校報告廳學校報告廳

2007年9月——2008年6月:課程建設方面:各學科完成模組課程體系(大綱、教本、方法、評價)建設,整合已有的評價模式使之更全面、更系統;梳理現有德育課程,精簡活動,確定每月一項大型活動,校級重大活動(如十一通宵、五月歌會、運動會、南京行、學農)可每年一次;整合、完善評優機制模式,結合學分制,將各項評優都歸到“感動建平”系列中。探究構建富有特色的外籍班課程體系;實現“領導力”國際課程的校本化;廣開德育資源,初步建立穩定發揮作用的多元德育主體渠道網路。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實現物理、化學、生物常規實驗室整體更新改造,新建語文數字實驗室、生物組織培養實驗室、物理綜合探究實驗室,地理、歷史等專用教室,建立學校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專用教室和設備。對教學樓內建築結構、校園雕塑、浮雕、綠化等場景,利用社會、師生等各種創作資源,規劃體現建平文化的裝飾、包裝;完成學校資產清理,健全資產管理體系;探討解決採購制度科學民主化基礎上的高效率化的問題;開通校長網上信箱及建平議事部落格。

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師訓課程建設規劃格局基本完成(主要是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的基本流程與框架以及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集中推進英語學科的模組課程改革的總結論證與展示交流;基本完成學校課程的初步改造及圖書館文科閱覽室、理科閱覽室、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教工資料室的格局建設。

2008年9月——2009年6月:集中力量進行制度建設,各部門梳理、沉澱已有的確有實效的經驗做法,使之制度化。

構建並推行系列規範的學校課程制度、教研組考核評價制度與教師研訓制度;試行學分制管理說明書(制度),4S課程管理說明書(制度),選修課管理說明書(制度),每年引進一門國際課程;開發若干門與國際接軌課程。完成對於ISO有關理念的再學習與再認識,同時初步完成學校程式管理檔案的梳理與調整。將ISO向個人管理方向推進。

環境建設方面向“綠色學校”標準靠攏,在節約能源上有切實的制度、措施與實效。在師訓課程以及教師專業發展前期實踐的基礎上,制定與完善學校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制度。能夠產生初步成果,部分教師、部分學科能夠在全市乃至全國產生一定影響,學校有相對穩定的對口交流學校,並且在共同努力下,相關對口交流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每年培養一批持有對外漢語資格證書及英語水平等級證書教師。2009年9月——2012年6月:完成各學科校本課程及德育特色課程的教材出版。

網路管理不僅僅停留在硬體或者網站建設層面,而能夠深入到學校日常工作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兩年時間內逐步完成學校行政管理網路系統的構建,一年調試,五年規劃完成的時候,有一個具有建平文化特點的學校行政管理網路。

制定多渠道、多時段反饋後勤社會化服務機制與手段;為進一步強化後勤服務意識和實現學生德育教育多樣性,建立完善學生自主參與後勤服務管理的相關制度,理順、運作覆蓋全校日常安全管理網路,制定明確的考核制度;通過五年一輪的教師專業發展實踐,能夠形成具有建平中學特色的符合國際化要求的完整的學校課程體系及建平教師培訓課程結構體系;並且積累相當數量的案例。專業發展的各項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在全國乃至國際教師文化建設領域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的理論與操作經驗,示範輻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力爭使建平中學在教師文化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完善留學生的管理和培養體系

該校來自不同國家留學生的數量日益增加,學校將實施加強學業管理和學習課程方面決策。留學生的日常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經驗,但是留學生的學業評價和管理以及課程設定方面還需要完善,包括留學生學分管理體系,留學生課程方案,留學生評價體系等。

基本信息 

校 址:

學校地址學校地址

浦東新區崮山路517號

郵 編:

200135

交通:

169,584,638,975,大橋五線、736、339,630,773,774,783,935,961,

130,155,584,638,787,790,791,819,970,隧道六線、169,819,軌交6號線北洋涇路站德平路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