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孫中山故居

莫利愛路(後譯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

基本信息

上海孫中山故居

上海孫中山故居

莫利愛路(後譯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民國7年(1918年)6月26日至民國13年11月21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居此。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居至民國26年。
故居建於20世紀初,為兩層歐式樓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13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外牆飾以灰色卵石,屋頂鋪蓋洋紅色雞心瓦。樓前正方形草坪,三面繞以冬青、香樟和玉蘭等樹木花圃。民國7年,4名加拿大華僑購贈孫中山。為籌集革命經費曾抵押予銀行,由幾名華僑贖回。
底層東為客廳,正中置放一套沙發,牆上懸掛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蒙難一周年紀念等照片,友人贈送的名家書畫和象牙雕刻等。西為餐廳,正中置放一套廣式紅木圓桌和圓凳,牆上有孫中山畫像和照片,其中一幅是民國12年視察廣州機場時在中國第一架自行裝配的飛機前與宋慶齡的合影,還陳列有民國6年護法運動時使用的一把指揮刀和民國13年北上時沿途團體和民眾贈送的銀盾、銀杯等。
樓上西為書房,東為臥室。書房中央一張普通寫字檯,牆周掛有大小不同地圖,其中《上海吳淞間水陸交通圖附軍隊配備地圖》和另一幅毛筆畫的軍事示意圖,為孫中山手繪。書房和走廊上,存有中外圖書5000餘冊,內容廣涉政治、軍事、經濟、歷史、地理和法律。
臥室里有床、衣櫥等,掛有孫中山夫婦民國9年在上海的合影。書房和臥室前,為一間長方形內陽台,陳列著日本友人贈送的一副貝殼質圍棋和印尼木雕等。牆掛一幀民國4年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東京婚後合影。
北向小客房中,陳列著孫中山北伐時穿的一套嘩嘰中山裝、一套麻布衣服和票夾、眼鏡、行軍餐具和行醫用的部分醫療器械。
民國7~8年,孫中山在此完成重要著作《孫文學說》和《實業計畫》。民國9年11月,經陳獨秀介紹,在此會見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魏金斯基,詳細詢問俄國革命情況,要求與蘇俄建立電台聯繫。民國11年8月23日,會見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雙方就中國革命和改組國民黨問題進行交談。兩天后,又會見蘇俄使者越飛代表馬林,就遠東局勢和中國革命、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等問題,連續數天會談,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思想。民國12年元旦,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強調今後革命必須依靠民眾。1月17日,會見上海各團體代表60餘人,號召團結起來奮鬥,使中國成為一獨立國家。19~20日,宴請、接見蘇俄代表越飛。26日,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民國13年11月17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途經上海,中午抵寓所,接受國聞、東南兩社記者採訪,並接見各界人士,宣傳召集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主張。19日,邀請上海新聞界30餘人茶聚,發表演說。23日,離滬北上。
民國14年,孫中山病逝,宋慶齡繼續居此。民國20~22年間,宋慶齡先後在此會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斯諾和英國作家蕭伯納。民國25年1月初,約見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托董將倡言“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重要信件轉交毛澤東和周恩來。民國26年7月,會見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的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表示擁護支持中共提出的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主張。
八一三事變後,宋慶齡撤離上海,故居家具物件委託親友妥為保管。民國34年年底,宋慶齡將此故居移贈國民政府,作為永久性紀念地。
解放後,屢次全面維修。1959年5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挺紀念館

相關他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