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園區

上海世博會主體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分為19類、約110項。當天率先開工建設的是浦東區域中的浦明路等11條道路,涉及範圍東至白蓮涇、西至盧浦大橋、南至浦東南路、昌里路商業街、北至黃浦江,道路總長度約11公里,占地面積約39萬平方米。整個項目計畫一年內完成。

根據規劃,主要場館09年上半年全部開工建設,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不僅創下世博歷史之最,也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更重要的是,世博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已經成為上海城市功能轉型和產業調整的新支點。

彌補城市功能

世博會場址區域將建成以國際貿易為主,輔以會議展覽等多項功能的標誌性中心城區
目前,上海浦東的小陸家嘴地區正在向國際金融中心邁進,洋山深水港已經成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地標,而世博園區所在地將彌補城市功能在“國際貿易中心”中的缺位,成為支撐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規劃,經過籌辦期間的建設和會後的再次開發,世博會場址區域將建成以國際貿易為主,輔以會議展覽、文化交流、旅遊休閒等多項功能的標誌性中心城區。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註冊報告》如此解釋這一遠景規劃:世博園區地處浦東國際機場虹橋機場連線的中點,環抱黃浦江,毗鄰陸家嘴金融中心,結合洋山深水港及外高橋組成的物流中心,在交通、金融、物流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這保證了世博園區後續利用以“國際貿易功能”為核心的區位可能性和操作性。
這場巨變同樣意味著,浦江兩岸傳承百年之久的製造業,將在新的空間內實現向“先進制造業”的騰飛。世博會所在地是上海市中心最後一塊大型工業聚集地,也記錄了上海製造業的光榮歷史。其中包括被譽為“中國工業的搖籃”的江南造船廠,鋼鐵、倉儲企業也大多具有百年左右的歷史積澱。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市中心區域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缺乏深水岸線、廠區面積不足、環保達標難度大等問題,阻礙了傳統製造業“更上一層樓”。
世博會的到來,給上海製造業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以寶鋼集團旗下的浦鋼公司為例,整體搬遷至寶山區羅涇鎮後,將首次採用世界先進的COREX—C3000技術其產鐵量是目前世界上正在運行的COREX—C2000設備的兩倍。而且,生產過程不需要用焦炭,生產過程中產出的中熱值煤氣還可以發電,或者用作加熱燃料,達到能源的高度循環利用。百年江南造船廠的未來藍圖更引人注目。其即將搬遷的新址上,一個世界最大規模的造船基地——中船長興島造船基地建設正如火如荼。建成後這裡將擁有8公里岸線,年造船能力達1200萬噸。
專門負責世博園區建設的上海世博土控公司董事長白文華說:“沒有世博會,這場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也勢在必行,但是世博會的出現,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場館設施“零廢棄”

為世博會建設的包括大規模交通體系和各類建築、設施等有形資源,將在會後繼續發揮作用
“首先立足於後續利用,然後才是滿足世博需要。”“勤儉辦博”的理念體現在世博園區規劃設計的“高瞻遠矚”上——為世博會建設的包括大規模交通體系和各類建築、設施等有形資源,將在會後繼續發揮作用,實現基礎設施“零廢棄”。
上海世博會總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規劃展館總建築面積約85萬平方米,以臨時性展館為主。規劃部門多次修改場館建設方案,儘可能利用現有設施,減少大拆大建。對於規劃中永久保留的四大場館,設計師未雨綢繆:公共活動中心和演藝中心沿江布置,與濱江綠地共同形成黃浦江沿岸景觀亮點。世博會後,公共活動中心將成為國際會議中心,演藝中心將成為旅遊和演出場所。而中國館和主題館會後將與會議中心共同組成國際會展中心。
其他設施的建設也已經為未來發展預留了空間。世博園區將建一個3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滿足未來這一地區對於商業、文化、娛樂設施的空間需要。

歷史建築重保護

超過40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築將被保護性改造、置換。這些老建築將在5種用途中獲得新生
世博園區所在地是上海工業遺產最集中的地方,這裡的廠房承載著很多關於城市的歷史記憶。對老建築的保護利用成為世博會主題演繹中的重要內容。
根據規劃,上海世博會園區內約有2萬平方米歷史建築得以保留、保護,超過40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築將被保護性改造、置換,約占世博園區總建築面積的1/5。
據上海世博會副總規劃師徐毅松介紹,這些老建築將在5種用途中獲得新生:
一是直接用於國家館,工業廠房多為大跨度建築,很適合用來進行展示;
二是用於物流和後勤保障;
三是用於管理辦公,目前世博局所在的世博建設大廈就是用上海第三印染廠的老廠房改建的;
四是用於各種服務設施,比如世博村裡的商店、超市、臨江餐館等;
五是博物館。江南造船廠內的部分廠房在世博會期間將成為企業館所在地,會後將被改建成上海工業博物館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