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島”報刊

上海“孤島”報刊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日軍包圍下的上海租界內出版的報刊。1937年11月12日,上海的中國守軍撤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外圍均被日軍侵占,形同孤島。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外各種政治勢力曾在這個“孤島”上出版各類報刊進行宣傳,成為當時中國新聞界一種獨特的現象。

上海“孤島”報刊

正文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日軍包圍下的上海租界內出版的報刊。1937年11月12日,上海的中國守上海“孤島”報刊軍撤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外圍均被日軍侵占,形同孤島。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外各種政治勢力曾在這個“孤島”上出版各類報刊進行宣傳,成為當時中國新聞界一種獨特的現象。
中國人主辦的抗日報刊日軍侵占上海後,中國人原在租界出版的30種抗日報刊或停或遷,僅存由外商擔任發行人的《大美晚報》(中文版)和《華美晚報》兩種,愛國宣傳一度低落。但不久,一批新的抗日報刊崛起,成為“孤島”上最為活躍的宣傳力量。這些報刊大致可分為 4類: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共產黨員主持的報刊。最早出現的是1937年12月8日創刊的《譯報》(不久改名《每日譯報》)。繼之而起的有《導報》、《華美》周報、《文獻》、《上海周報》等。②進步與愛國文化人士主辦的報刊。計有《文匯報》、《華美晨報》(後期由共產黨員主持 )、《大美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文匯報》。③原在上海出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具有代表性的是《申報》和《新聞報》。④中國國民黨主辦的《中美日報》、《正言報》等報刊。為了逃避日偽的新聞檢查,上述各類報刊都用英、美商人的名義出版,被稱為“洋旗報”。這些報刊政治傾向雖不一致,但在報導中國軍民英勇抗戰、揭露日軍暴行和抨擊汪精衛等漢奸的賣國言行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不少報刊積極反映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日偽勢力對抗日報刊不斷地進行壓制與破壞,至1939年上半年更趨嚴重。《每日譯報》、《文匯報》、《導報》和《華美晨報》等被迫停刊,朱惺公張似旭等愛國報人慘遭槍殺。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上抗日報刊停出。《申報》、《新聞報》則在日偽控制下繼續出版。
日偽報刊日本侵略勢力和漢奸也在租界內外積極進行報刊活動。從1937年12月起,日本軍部和漢奸組織就出版了《新申報》等報紙。汪精衛於1939年到上海後,漢奸勢力除恢復出版汪派原有《中華日報》作為他們的主要宣傳陣地外,還出版了 《國民新聞》、 《平報》、《新中國報》、《國報》等一批報紙。並出版一批漢奸文學刊物,較有代表性的有 《宇宙風》、 《南風》和《文學研究》等。此外,日本侵略勢力還辦有日文報紙《上海每日新聞》、 《大陸新報》 等。傳統英文報紙《上海泰晤士報》被日本侵略者收買,也成為他們的重要宣傳工具。這些報刊反覆宣傳“和平反共”、“中日共存共榮”和“建立東亞新秩序”等論調,大量刊登黃色新聞與低級趣味的作品,遭到上海人民的抵制。
外國人出版的報刊美、英、蘇、法、德等國人士都在上海租界出有外文報刊,以英文報刊為多。具有較大影響的有英國人辦的《字林西報》、美國人辦的《大美晚報》《密勒氏評論報》。蘇聯人辦有俄文的《上海俄文日報》和《時代》半月刊等報刊。法國人辦有法文報紙《上海日報》。這些報刊對中國的抗戰多採取同情和支持的態度,《密勒氏評論報》和《時代》尤為鮮明。這些外文報刊大量刊登中國軍民抗戰的訊息和言論,廣泛反映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形勢,為抗日的中文報刊提供了重要的新聞與材料來源。德國人所出的《上海德文日報》則為日本侵華活動張目。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