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

三通鼓

三通鼓吹打樂是閩中地區民間的主要樂種。三通鼓從後唐開始發源於中原地區,在南宋之初已經傳入德化。福建德化三通鼓沉澱了數百年,經過十幾代的艱辛傳承,終於形成了一方文化,一種藝術,一片鼓樂的土壤,成為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通鼓節奏簡單、板式古樸。歷代以來,在德化縣各鄉鎮的村民,每逢佳節、殯喪、家族祭祀之日,都以三通鼓做為慶典紀念形式。德化三通鼓分為大三通和小三通,通常以大鼓、鍾、大鑼、大鈸、小鈸、大吹(嗩吶)合奏。大鼓置於架上,兩人抬槓,鼓架上又置魁星一面,劍一把,架的周邊裝飾有鮮花。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三通鼓三通鼓
古代三通鼓用於擊鼓催征。中國古代兩軍打仗,通常是面對面擺好陣勢,然後一方擂鼓叫戰,另一方擂鼓應戰。如果對方並不擂鼓應戰,叫戰一方通常要擂三通鼓後開始進攻。據德化縣誌記載,德化宋末組織義軍抗元的著名將領蘇十萬,原名一侯,字萬仁,德化縣善均里(今雷峰鎮長基村石城)人,官武職忠義軍都指揮使。蘇一侯自幼習武,個性慷慨豪爽,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元軍迫近臨安,朝廷下詔天下忠臣義士勤王。蘇一侯傾家資充軍餉,募集義兵,各里鄉民紛紛回響,統屬蘇一侯指揮,遂有“一呼十萬”之稱。蘇十萬赴溫州接駕入閩,共扶趙昰即位於福州,被封為殿前都指揮使。據《蘇氏家譜》記載,蘇十萬曾以三通鼓激勵官兵奮勇殺敵,抗擊元軍。至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德化縣上涌鎮桂格村鄭瑞麟恩授正舉人赴京會試,欽賜翰林博士、國子監學正,回家後也傳授三通鼓。

外形及用途

德化三通鼓分為大三通小三通,通常以大鼓、鍾、大鑼、大鈸、小鈸、大吹(嗩吶)合奏。大鼓置於架上,兩人抬槓,鼓架上又置魁星一面,劍一把,架的周邊裝飾有鮮花。大三通鼓直徑70厘米,用大鎖吶2至4把,陣容龐大,小三通鼓直徑40厘米,小三通用小鎖吶1把,陣容較小。演奏有遊行方式和坐著演奏兩種,以當地的山間小調、南音為主要吹奏曲目,風格分喜慶和舒緩兩種,吹奏曲目比較單一性,演奏時以鼓為主,小銅鑼、小銅鐘、高音嗩吶同時吹奏出簡約、速度極其穩定的音樂特徵。遊行表演開始,蘭白色彩旗一面作前導,旗竿尖端系兩條綏帶,兩人反穿羔衣,頭戴涼笠,手摯綬帶,分列鼓架兩邊,隨鼓樂聲三進三退,退則蹲姿,反覆進行,配以嗩吶曲一江風》、《王仙》,鼓點由慢到快,反覆三次叫三起擂,尾聲又再三起擂。
三通鼓節奏簡單、板式古樸。歷代以來,在德化縣各鄉鎮的村民,每逢佳節、殯喪、家族祭祀之日,都以三通鼓做為慶典紀念形式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